实训项目五 集合近点的测定
实训项目目标
1.能力目标
(1)会用综合验光仪进行集合幅度的检测。
(2)能通过集合能力的检测评估被检者的集合能力,并给出治疗方案。
2.知识目标
(1)理解集合的机制。
(2)掌握集合幅度的检测方法。
(3)深入体会集合和眼位之间的关系。
3.素质目标
通过该实验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勤于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
实训项目相关知识
1.集合的概述
辐辏也称为集合,是眼与调节同等重要的一个参数,辐辏(convergence)分为自主性和非自主性两种。自主性集合的程度往往是因人而异,并可以使之通过训练加强;非自主性集合是反射的,在正常情况下,非自主性集合与调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联动运动。
2.集合幅度
在调度最大集合达到复视极限时,双眼视轴的交点为集合近点,集合近点至双眼旋转中心连线的垂直距离为集合近点,根据被检测的瞳孔间距和集合近点距离可以算出在维持融像的条件下,双眼所能付出的最大的集合量,称为集合幅度。
实训条件
1.实训设备
综合验光仪。
2.实训材料
近用视力表、测试杆一套。
3.实训准备
(1)参加实验人员按照实验室管理规定,穿白大衣、清洁双手、矫正自身的屈光不正。
(2)复习本次实验课程相关知识。
(3)低照度实验室。
实训项目操作步骤和方法
1.双眼基础状态为屈光矫正后所得的球柱镜片组合位于双眼视窗,瞳距调整为近用瞳距。
2.拉下近视力表杆,固定近视力表盘于33cm处。
3.旋转近视力表盘,暴露一行纵行排列的视标(可以自制一个视标)。
4.嘱被检者双眼平视前方33cm处的视标,慢慢将视力表盘向被检者移近,直至被检者报告视标分离为两个出现复视时,即达到被检者的集合近点,记录近视力表杆上显示的距离(若被检者在整个过程中,并未观察到视标分离,而是表现为一眼的突然外转,此时也说明被检者的集合达到极限)。
5.记录集合近点值。临床上一般认为正常值是6~8cm,小于5cm为辐辏过强,大于10cm为辐辏不足。
实训项目注意事项
1.综合验光仪的近视标尺是以眼镜平面为0位定量检测距离的,故集合近点距离的测定最后应该“0”位加到双眼旋转中心的垂直距离13mm。
2.极个别被检者在近视标移动于0刻度时,仍能位置双眼融像,提示集合幅度倾向无限大。
实训项目考评标准
实训项目名称 集合近点测定Ⅴ 时间 25 min 得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