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及其转归
(一)环境污染物的来源
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环境污染物的种类极为复杂,按照其属性可分为环境物理性、环境化学性和环境生物性三大类。环境污染物一方面来自自然因素如火山暴发、森林火灾、地震、沙尘暴等;另一方面来自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其中人类活动排放的环境污染物是引起环境质量恶化更为重要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生产性污染 工业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三废”,即废气、废水、废渣,如果这些排放物不经过适当处理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就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表1-1)。另外,由于农业生产中农药的普遍应用,造成农作物、畜产品及野生生物体中农药的残留,空气、水、土壤等也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表1-1 工业“三废”中主要有害物质及其来源
引自:仲来福主编《卫生学》2006
2.生活性污染 生活污水、粪尿、垃圾等生活废弃物常因处理不当成为重要污染来源。随着人口的增长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污水及垃圾产量剧增,而相应的处理措施却远远没有跟上。因此,生活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3.交通性污染 交通运输产生的噪声、振动、废气等都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导致不良结局。
4.其他 无线电广播、电视、通信电磁波等,长期作用可引起神经衰弱症候群,甚至对心血管等系统的功能产生影响。医用、军用、工业用原子能等排放的放射性废弃物也可造成环境的污染。
(二)环境污染物的转归
1.自净作用 自然环境依靠自身的能力,将一些有害因子降低到无害程度,这种作用称为自净作用。自净作用的类型主要有下面三种。
(1)物理作用:污染物可在风力、水流等因素作用下得以扩散稀释;通过重力沉降可降至地面或水底;挥发性污染物可以从水、土壤中挥发到大气中,进一步扩散。
(2)化学作用:自然环境中存在着一些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能与某些环境污染物发生中和作用。如天然水中常含有硅酸盐矿物质、水中溶解性二氧化碳、混悬的二氧化硅等,都可使大量酸性废水或碱性废水在排入水体后得到中和。此外,氧化还原反应等过程也在环境污染物的自净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3)生物学作用:许多有机性污染物在有氧条件下,经微生物生物氧化作用可以形成稳定无害的无机物,或分解成低毒以至无毒的化合物。环境中的生物拮抗作用,可加速病原体的死亡。另外,植物在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
2.迁移 污染物可从一种介质转入另一种介质,也可以在同一介质的不同场所间转移。如在风力的作用下,污染物可被吹向下风侧。由于沉降作用,污染物可造成地面或水体底质的污染。
3.形成二次污染物 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中的污染物称为一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环境中可发生物理、化学、生物学等作用,生成理化特性与原来完全不同的新的物质,被称之为二次污染物,如光化学烟雾、甲基汞等。一般来说,二次污染物的危害性往往大于一次污染物。
4.二次污染 由于某些原因,使已经转移的污染物又返回原来的环境中时,即造成二次污染。如沉降于公路两旁的铅尘,被风吹起后可再度污染大气;沉积于水体底泥中的重金属等污染物被翻腾起来,可以造成水体的重新污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