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时间:2023-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色度不得超过15度,并不得呈现其他异色。《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不得有异臭、异味。基于目前实际可能达到的最低水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铝的限值为0.2mg/L。故在《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COD不得超过3mg/L,特殊情况下不超过5mg/L。《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了这些物质最高容许限量值。

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为了减少和控制水体污染的危害,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水质的卫生标准,如废水排放标准;地面水卫生标准;饮用水卫生标准;矿泉水标准;养鱼业用水卫生标准;观赏水卫生标准等。这里主要介绍饮用水卫生要求和饮用水卫生标准及其卫生学意义。

(一)饮水的基本卫生要求

1.流行病学安全 饮用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

水中不含有病原微生物是为了保证不发生和传播介水传染病。《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中规定:菌落总数每毫升水中不超过100CFU(菌落形成单位),总大肠菌群每100ml水样中不得检出,耐热大肠菌群和大肠埃希菌每100ml水样中不得检出,用氯消毒时,与水接触30分钟后,在出厂水中游离性余氯不低于0.3mg/L,管网末梢水中不低于0.05mg/L。

菌落总数是评价水质清洁度和考核净化效果的指标。菌落总数增多说明水受到微生物污染,但不能识别其来源,必须结合大肠菌群等指标进一步判断污染来源及水质安全程度。

总大肠菌群是一群在37℃培养24~48小时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阴性无芽孢杆菌。它不只来自人和温血动物粪便,还能来自植物和土壤。耐热大肠菌群是总大肠菌群中在44.5℃仍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一类细菌,主要来源于人和温血动物粪便。大肠埃希菌,习称大肠杆菌,属于总大肠菌群和耐热大肠菌群的范畴,是人及温血动物肠道中的正常寄居菌,常随粪便从人及动物体排出,广泛散播于自然界,水中一旦检出此菌,即意味着水质直接或间接地被粪便污染。并且由于大肠埃希菌在外界存活时间与一些主要肠道病原菌相近,它的出现也可能预示着某些肠道病原菌(如沙门菌、志贺菌)的存在,因此该细菌是国际上公认的卫生监测指示菌。当水中检出总大肠菌群时,应进一步检验大肠埃希菌或耐热大肠菌群,以判断水质是否受到粪便污染。如果水中未检出总大肠菌群,则不必检验大肠埃希菌或耐热大肠菌群。

为达到上述标准,确保水质安全,当水进行加氯消毒时,应保证接触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出厂水中的游离性余氯不应低于0.3mg/L。当自来水管网出现二次污染时,余氯易被消耗,故余氯可作为是否发生二次污染的信号。

2.感官性状良好 饮用水外观应无色、透明、无臭、无异味。

(1)色度:清洁水浅时为无色,深时为蓝色。沼泽地带的地面水,由于含腐殖质而可呈棕黄色,有大量藻类生存的地面水可呈绿色或绿黄色,含有大量低铁盐的地下水,汲出地面后因低铁氧化成高铁而呈黄褐色。当水体受到工业污染时,可呈现该工业废水的特有颜色。水的颜色可用铂钴比色法测定。色度在15~20度时,一般视觉为无色。《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色度不得超过15度,并不得呈现其他异色。经过净化处理后的水,色度通常不超过15度。

(2)浑浊度:清洁水应是透明的。如水中含有大量悬浮物(如泥沙、黏土、水生生物等)时,则可使水产生浑浊。当浑浊度为10度时,可使人感到水质浑浊。《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浑浊度一般不超过1度(NTU),当水源与净水技术条件限制时不超过3度(NTU)。

(3)臭和味:清洁水应不具任何臭气和异味,如水中有异臭和异味,则可能是水体被污染或含有其他物质。《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不得有异臭、异味。

(4)肉眼可见物:饮用水不得含有肉眼可见物。

3.化学组成对人体无害 饮用水中所含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

(1)pH:为了使饮用水既不影响饮用者的健康,也不影响氯化消毒的效果,而且自来水管道不受腐蚀,饮用水的pH范围以6.5~8.5为宜。

(2)总硬度:硬度是指溶于水中的钙、镁等盐类的总量,以CaCO3(mg/L)表示。水的硬度过高,可引起暂时性胃肠功能紊乱。硬水还可形成水垢,影响茶味,消耗肥皂,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故《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总硬度不得超过450mg/L。

(3)铝:铝盐是一种良好的水处理絮凝剂,而铝可能是老年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又是人们所担心和关注的。基于目前实际可能达到的最低水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铝的限值为0.2mg/L。

(4)铁、锰、铜、锌、挥发酚类、硫酸盐、氯化物及溶解性总固体:当饮用水中含有某些化学物质并超过一定数量时,不仅可使水呈色和产生异味,且能引起胃肠道不适。如含有铁、锰或铜的水可使接触的物品着色。锌可使水产生金属涩味或浑浊。含酚的水在进行氯化消毒时产生氯酚臭。硫酸盐和氯化物可使水产生苦味或咸味,并有轻度腹泻作用。为防止产生这些不良作用,《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了上述物质的限值(表2-7)。

表2-7 水质常规指标及限值

img29

①MPN表示最可能数;CFU表示菌落形成单位。当水样检出总大肠菌群时,应进一步检验大肠埃希氏菌或耐热大肠菌群;水样未检出总大肠菌群,不必检验大肠埃希氏菌或耐热大肠菌群。

②放射性指标超过指导值,应进行核素分析和评价,判定能否饮用。

(5)耗氧量(COD):用化学的方法(高锰酸钾法)氧化1L水中的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所消耗的氧量,是反映水体被有机物污染程度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耗氧量越大,说明水被有机物污染越严重,氯化消毒时,会加大需氯量,而且会增多消毒后副产物(氯仿等),加大水的致突变性,对健康产生潜在性危害。故在《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COD不得超过3mg/L,特殊情况下不超过5mg/L。

(6)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目前国产合成洗涤剂以阴离子型的烷基苯磺酸盐为主。动物实验表明其毒性极低。人体摄食少量未见有害影响,大剂量对人有腐蚀作用,对动物有致畸作用。当水中浓度超过0.5mg/L能使水产生泡沫和异味。故《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其浓度不超过0.3mg/L。

(7)氟化物:饮用水中氟含量不得超过1.0mg/L。饮水中氟含量过高可引起氟斑牙、氟骨症。

(8)氯酸盐:氯酸盐每分子含有3个氧,具有强氧化性。我国饮水中氯酸盐最高容许含量不大于0.7mg/L。

(9)氰化物、砷、硒、汞、镉、铬、铅、硝酸盐等:水中这些物质过高,长期饮用可造成健康损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了这些物质最高容许限量值(表2-7)。

(10)三氯甲烷、四氯化碳:这两种化合物在饮用水中曾经常检出,其来源主要是人为污染,且均有潜在性危险。此外,当原水含有腐殖质时,用氯消毒后可形成三卤甲烷类物质,其中以三氯甲烷含量最高。三氯甲烷对大鼠、小鼠均有致癌作用。《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氯仿不得超过0.06mg/L。四氯化碳具有多种毒理学效应,且可诱发肝癌,《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不得超过0.002mg/L。

(11)放射性物质:由于放射性物质的广泛使用,其废水和废渣可能污染水源。《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总α放射性不得超过0.5Bq/L,总β放射性不得超过1Bq/L。当水中放射性指标超过指导值时,应进行核素分析和评价,以判断水能否饮用。

为限制水中有害物质的量,确保饮用水的安全性,2007年7月1日起执行的《生活饮用水标准》(GB 5749—2006),主要包括有“水质常规指标及限值”、“饮用水中消毒剂常规指标及要求”共42项,“水质非常规指标及限值”64项,以及“农村小型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部分水质指标及限值”14项,并附有“生活饮用水水质参考指标及限值”。这里只介绍“水质常规指标及限值”。

(二)水源的选择

1.水源选择的基本卫生要求

(1)水量充足:水源水量,应能满足城镇或居民点的总用水量,并考虑到近期和远期城镇人口的发展。选用地面水时,必须考虑长时间内流量的变化。为确保供水的可靠性,一般要求95%保证率的枯水流量大于设计总用水量。

(2)水质良好:水源水质应符合下列要求:《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及1994年修订稿中规定:只经过加氯消毒即供饮用者,总大肠菌群每100ml水样不应超过200个;经净化处理和加氯消毒后供饮用者,总大肠菌群每100ml水样不应超过2 000个。

(3)便于水源的卫生防护:所选水源能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中的要求,设置水源防护区。有条件时宜优先考虑选用地下水。采用地面水作水源时,应结合城市远近期发展规划,将取水点设在城镇和工矿企业的上游。

(4)技术经济上合理,方便群众取用:在几个水源同时能满足前三项条件下,通过比较,选择基本建设投资费用最省的方案。

2.水源选择顺序 深层有岩地下水、深层无岩地下水、浅层地下水、地面水、降水。

(三)水源卫生防护

根据给水方式,水源卫生防护包括以下两方面。

1.分散式给水 分散式给水多见于农村或山区的卫生和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水源的种类多是地面水、浅层地下水、泉水。浅层水井是偏远地区居民主要的饮水水源,要注意井址应选在丰水期不被淹没的地方,井的结构和构筑物应符合卫生要求,井周围25~30m的范围内不得有任何污染源,应设有公用桶和卫生公约,夏季应有专人负责消毒。

2.集中式给水 集中式给水以江河水为例应注意:取水构筑物应安放在枯水期能采集到足够的水,丰水期不被淹没的地方;取水口水深不低于2m;取水点周围100m的范围内不得有任何污染源。取水点上游1 000m,下游100m的范围内两岸农田不得使用烈性农药,不能用污水灌溉农田,不得有污水排入河流,不得堆放垃圾、粪便和有毒、有害物质,防护带应有明确的标志,由环境保护、卫生和当地政府协同管理,确保水质的安全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