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微波背景辐射频率是多少hz

微波背景辐射频率是多少hz

时间:2023-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非电离辐射与电离辐射均属于电磁辐射谱中的特定波段。量子能量<12eV,不足以引起生物体电离的电磁辐射,称为非电离辐射。射频辐射的生物学效应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有致热效应和非致热效应学说。致热效应是指射频辐射可致机体的整体或局部加热,而造成局部温度上升,造成某些组织器官生理功能失调。高强度暴露可致急性损伤,但仅见于事故性照射。

四、非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与电离辐射均属于电磁辐射谱中的特定波段。量子能量<12eV,不足以引起生物体电离的电磁辐射,称为非电离辐射(nonionizing radiation)。包括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射频辐射及激光等。

射频辐射(radiofrequency radiation)是指频率在100kHz~300GHz的电磁辐射,也称无线电波,包括高频电磁场(high-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和微波(microwave),是电磁辐射中量子能量较小、波长较长的频段,波长范围为1mm~3km(表4-19)。

表4-19 射频辐射波谱的划分

img122

射频辐射的辐射区域可相对地划分为近区场和远区场,近区场又分为感应场和辐射场。在感应场中,电场强度(V/m)和磁场强度(A/m)不成一定比例关系,需分别测量。微波的强度常用功率密度表示,其单位为毫瓦/平方厘米(mW/cm2)。

(一)接触机会

1.高频感应加热 高频热处理、焊接、冶炼和半导体材料加工等,使用频率在300kHz~3MHz。

2.高频介质加热 加热对象为不良导体,如塑料热合、高频胶合、粮食干燥与种子处理,纸张、布匹、皮革、棉纱及木材烘干、橡胶硫化等,使用频率在1~100MHz。

3.微波的应用 雷达导航、探测、通信和科学研究,使用频率一般为3~300GHz;食品加工、材料干燥、杀虫、理疗、烹饪等,国际上多采用2 450MHz和915MHz的固定频率。

(二)对人体的影响

射频辐射的生物学效应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有致热效应和非致热效应学说。致热效应是指射频辐射可致机体的整体或局部加热,而造成局部温度上升,造成某些组织器官生理功能失调。非致热效应是指致热效应以外的其他生理影响。生物学效应的一般规律是随频率的增加和波长变短而递增,其顺序为微波>超短波>短波>中长波,但在微波波段以厘米波危害最大。功率密度相同时,脉冲波的作用大于连续波。高强度暴露可致急性损伤,但仅见于事故性照射。职业性接触主要是低强度慢性辐射所致神经系统、眼和生殖系统功能紊乱。

1.神经系统 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头痛、乏力、嗜睡、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手足多汗等。脑电图检查可呈现以抑制过程占优势的变化,如节律紊乱、双侧较多Q波等。

2.心血管系统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其特征性改变,以副交感反应占优势者多见,表现为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主诉心悸、心前区疼痛或压迫感。心电图检查可有窦性心律不齐、心动过缓、右束支传导阻滞等改变。

3.眼睛 长期接触大强度微波的工人,可发现眼晶状体点状或小片状混浊,主要危害频率为1 000~3 000MHz。职业性低强度微波慢性作用,可加速晶状体老化过程。

(三)防护措施

1.高频电磁场的防护

(1)场源屏蔽:可以金属薄板(或金属网、罩)将高频电磁场的场源包围,但必须有良好的接地装置,以便将场能转变为感应电流引入地下。

(2)距离防护:由于电磁场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故应在不影响操作的前提下尽量远离辐射源,如使用长柄作业工具,遥控操作等。

(3)卫生标准:我国《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2.2—2007)规定,作业场所超高频辐射每天8小时接触的容许限值,连续波为0.05mW/cm2(14V/m),脉冲波为0.025mW/cm2(10V/m)。

2.微波的防护

(1)吸收微波辐射能:调试微波机时,须安装等效天线,以吸收微波能量。

(2)合理的工作位置:微波作业点应设置于辐射强度最小的部位,尽量避免在辐射流的正前方工作。

(3)个人防护:如微波防护服、防护帽、防护眼镜等。

(4)卫生标准:我国《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2.2—2007)规定,作业场所微波辐射容许接触限值,连续波8h平均功率密度为50μW/cm2,日接触剂量400μW·h/cm2;脉冲波固定辐射8h平均功率密度为25μW·h/cm2,日接触剂量200μW/cm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