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先天伏寒”的证候特征解析

“先天伏寒”的证候特征解析

时间:2023-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其中,气(阳)虚气滞,寒热错杂的证素组合形式逐渐形成并稳定出现,将这组证素组合成的候称为“先天伏寒”证候。因而,具体到患者就医的这一时点可表现为“先天伏寒证兼有血瘀证”、“先天伏寒兼有痰瘀证”等等不同的证候。就“先天伏寒”证候而言,“内实”是指那些对于气(阳)虚气滞、寒热错杂特征有辨别意义的症状和体征。在“先天伏寒”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中,同样存在着“动态时空”的变化特征。

4.3 “先天伏寒”的证候特征解析

对于“先天伏寒”这一具体证候而言,患者最为直观的外在表现为足凉或手足凉,疲乏,气短,口干,心烦,善太息,胁肋胀满,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隐青,脉沉弱等等症状和体征,可以认为这些症状和体征就是构成我们判断证候的最基本依据-象。这些具体的象有着不同的内在联系,可以组合为不同的证素,如气短、疲乏、脉虚组合成为气虚证素;善太息、胀痛、脉弦可组合成气滞证素;口干、心烦、便秘表现为热性的证素;而足凉或手足凉则表现为寒性的证素。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提示其靶位在肾,而大便溏薄提示其靶位在脾,胁肋胀痛则提示其靶位在肝。这些象的组合提示不同的证素或证素靶位。同时在患者从二七(二八)到五七(五八)再到七七(八八)、从亚健康状态到临床各种疾病出现的漫长动态过程中,后天环境和社会等因素都会对证候产生影响,伏寒可以引发气滞、伏痰、伏瘀等逐渐产生,同样会出现反映这些影响因素的具体的象,组合成为气滞、痰、瘀等证素。这些证素在不同时点可组合成不同的候,随着时空的发展发生动态变化。在这其中,气(阳)虚气滞,寒热错杂的证素组合形式逐渐形成并稳定出现,将这组证素组合成的候称为“先天伏寒”证候。因而,具体到患者就医的这一时点可表现为“先天伏寒证兼有血瘀证”、“先天伏寒兼有痰瘀证”等等不同的证候。

正确识别“内实”症状和体征是辨证的基础,如若被疾病假相所迷惑,未能正确区分“内实”与“外虚”症状和体征,必将陷入阴证似乎阳,清之必毙,阳证似乎阴,热之反伤的困境。就“先天伏寒”证候而言,“内实”是指那些对于气(阳)虚气滞、寒热错杂特征有辨别意义的症状和体征。对于单个证素或靶位而言,其“内实”症状和体征是相对特异的,而证候是由若干个证候要素和靶位所组成,且这些证素和靶位是以非线性的关系进行组合。例如对于气虚这一证素而言,气短、疲乏、脉虚属于“内实”症状和体征,它们是判别气虚的主要依据;对于血瘀证素而言,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则是“内实”症状和体征;对于胸痹气虚血瘀证候而言,胸痛、疲乏、舌质瘀暗或有瘀斑则成为“内实”症状和体征;由于证候的判定不是所有证素“内实”症状和体征的简单相加,而是有着一定内在逻辑性,并且构成证候的证素或靶位是复杂的,临证时忽略其中的某个或某些因素,都将影响证候的判定。因此要求我们必须明确构成证候的各个组成证素,才能快速的辨别出“内实”和“外虚”症状和体征。结合“先天伏寒”证候气(阳)虚气滞、寒热错杂的特点,我们在分析众多的症状和体征后认为足凉或手足凉、气短、疲乏、善太息、口干、心烦、胃痛或胀、舌淡隐青、脉沉弱或沉弦细弱等属于“先天伏寒”证候“内实”的症状和体征。

在“先天伏寒”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中,同样存在着“动态时空”的变化特征。根据“男女媾精,阳气不足,寒伏于内”的假说,先天伏寒虽然一直伏藏于患者体内,但由于在二七、二八之前的阶段阳气生发,生机蓬勃,肾中精气不断充盈,故寒邪伏而未发。随着二七、二八天癸至,始出现足凉或手足凉的症状,女患者可出现痛经;男患者可出现少腹疼痛或遗尿,痛经和少腹疼痛或遗尿就是“外虚”的症状和体征,而足凉或手足凉这一“内实”症状和体征则隐藏在“外虚”的症状和体征之中,未能引起充分的重视。在之后的漫长病理过程中,因阴寒伏于下,寒邪损伤阳气,脾肾气(阳)虚,阴乘阳位,寒邪逼迫虚阳上越,阳不归阴,离在坎上,少火变成壮火,成阴火上冲之势,火在土上而阴盛于下,出现足凉或手足凉,口干、心烦等上热下寒的症状。同时由于动态时空中患者性格、经济状况、文化教育、外界环境、社会因素的影响,肝气郁滞,气机不利而出现善太息、胁肋胀痛等症状。这些“内实”症状和体征隐藏在五七、五八时出现的后天之本失于濡养温化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中,如即胃痛、胃胀、恶冷喜热食等。在七七、八八时因内在证候的不断发展和不同外界因素影响的共同作用下,出现各种疾病的特异性症状,会使得“外虚”症状和体征变得更为复杂。因此在临证中,如果没有抓住“先天伏寒证”的“内实”要素,仅仅看到疾病特异性表现的“外虚”要素,只能是治标不治本。由此可见在证候演变的过程中,只有认识和把握其“动态时空”的特性,才能准确的认识证候的实质,从而提高疾病的治疗水平。

“先天伏寒”证候,是以伏寒之邪为病因的虚实夹杂,寒热错杂证候,将其证候特征总结为“气(阳)虚气滞、寒热错杂”,充分体现了在面对具体的临床问题时应证组合的灵活性和复杂性。同时它作为不同疾病的共性存在,深入挖掘阐释,形成指导性的临床诊疗规范,符合王永炎院士对证候学研究提出的“降维升阶”理论要求。虽然已有学者通过对名老中医立法组方规律进行分析,发现冠心病证候中十之八九为寒热错杂、虚实挟杂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