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天伏寒”临床运用举隅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论述了肾中的精气盛衰在人体生长壮老已的变化,其中二七、二八肾气盛,天癸天壬至,五七、五八,发堕齿槁,七七、八八肾气衰,天癸竭是人体生长壮老已过程中的转折点,黄老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发现临床一部分患者具有特征性的病史规律,即:女患者从月经来潮(14岁左右)即有痛经,足凉或手足凉;男患者从二八(即16岁左右)出现足凉或手足凉,少腹疼痛或遗尿;至35岁(女)或40岁(男)前,即出现胃疼、胃胀、纳呆、恶冷食或泛酸、嗳气;至49岁(女)或64岁(男)后即出现各种不同疾病的表现。其发病规律与《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论述生、长、壮、老、已过程中女子以七为基数、男子以八为基数规律性变化的时间点相吻合。在整个病史回顾过程中,足凉或手足凉伴随疾病发展的始终。此类患者虽表现为不同的疾病形式,如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糖尿病、胃炎、胃溃疡、肝炎、肿瘤、妇科病、皮肤病、虚劳病等,但存在同样的病史规律及寒热错杂证的疾病特点,不同于单纯的阳虚证,黄老师创新提出“男女媾精,阳气不足,寒伏于内”的病因学假说,概括此类证候为先天伏寒证。
先天伏寒证候的特征性症状如下:主症:手足凉、疲乏、善太息、口干、心烦;次症:心悸,气短,背痛,胃痛或胀,胁肋胀痛,恶冷喜热食,纳差,失眠;舌脉:舌淡隐青,苔薄白,脉沉弦细或细涩。在“先天伏寒”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中,存在着“动态时空”的变化特征。根据“男女媾精,阳气不足,寒伏于内”的假说,先天伏寒虽然一直伏藏于患者体内,但由于在二七、二八之前的阶段阳气生发,生机蓬勃,肾中精气不断充盈,故寒邪伏而未发。随着二七、二八天癸、天壬至,始出现足凉或手足凉的症状,女患者可出现痛经;男患者可出现少腹疼痛或遗尿,痛经和少腹疼痛或遗尿就是“外虚”的症状和体征,而足凉或手足凉这一“内实”症状和体征则隐藏在“外虚”的症状和体征之中,未能引起充分的重视。在之后的漫长病理过程中,因阴寒伏于下,寒邪逐渐损伤阳气,脾肾气(阳)虚,阴乘阳位,寒邪逼迫虚阳上越,阳不归阴,离在坎上,少火变成壮火,成阴火上冲之势,火在土上而阴盛于下,出现足凉或手足凉,口干、心烦等上热下寒的症状。同时由于动态时空中患者性格、经济状况、文化教育、外界环境、社会因素的影响,肝气郁滞,气机不利而出现善太息、胁肋胀痛等症状。这些“内实”症状和体征隐藏在五七、五八时出现的后天之本失于濡养温化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中,即胃痛、胃胀、恶冷喜热食等。在七七、八八时因内在证候的不断发展和不同外界因素影响的共同作用下,出现冠心病等各种疾病的特异性症状,会使得“外虚”症状和体征变得更为复杂。因此在临证中,如果没有抓住“先天伏寒证”的“内实”要素,仅仅看到疾病特异性表现的“外虚”要素,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先天伏寒为病,其病理表现为病位深,病程长,不易察觉,难于治愈,且具有反复发作、正气多虚、脏腑多损等特点。另外邪存于虚处,气滞、痰浊、血瘀、水肿等后天伏邪逐渐产生,形成同一疾病共性的不同个性。这些动态时空的变化特点使得临床症状错综复杂,不同于单纯的阳虚,而是表现为气(阳)虚气滞、寒热错杂的证候,或可兼见痰、瘀等证。因此在治疗上,其一,以养阳益气为首要任务,同时补益中气以协助脾肾阳虚的恢复;其二,还要应用辛开苦降之法,引阳归阴,亦即反佐法,使离火降于坎下,壮火回归少火,恢复少火生气的生理状态。其三,疏肝理气法要贯彻治疗的始终,最后在临证时针对具体的兼见证候给予相应的祛痰、化瘀、利水之法。
针对先天伏寒为病,黄永生教授拟定补阳益气、辛开苦降、疏肝理气、平和阴阳的治法,自拟稳心2号方。当归,知母,黄柏,仙灵脾,仙茅,巴戟天,砂仁,清夏,枳壳,青皮,黄芪,二术。水煎取汁300ml,日2次,早晚分服。方中仙灵脾、仙茅、巴戟天补养肾阳,黄芪、白术补益中气,清夏、砂仁辛开,质降而醒脾纳气,知母、黄柏苦降(反佐法—引阳归阴)并有滋阴之效,枳壳、青皮调整气机,疏肝理气。全方在补气补阳的基础上,辛开苦降,调整阴阳,平调寒热。使阴阳调和而诸证自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