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声波的物理学性能

声波的物理学性能

时间:2024-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频率低于16 Hz,不引起正常人耳声音感觉的声波,称为次声波。声波在空间传播的范围称为声场,主要物理量有声压和声强。声强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声音强度,常用单位为瓦每平方厘米。治疗剂量的超声波在组织中可产生的声压约2.6个大气压。这均可以避免声波因散射而降低声强。因此,在临床上,超声的声头直径一般为其波长的6倍以上,以使声头束集中成束状且愈近中心声强愈强。

第一节 声波的物理学性能

声波是物体在弹性媒质(如固体、气体、液体)中机械振动,使媒质交替出现稠密区、稀疏区,而形成的一种依靠媒质传播的弹性纵波。根据弹性纵波的频率不同可分为声波(狭义)、超声波、次声波。频率为16~20000 Hz,可引起正常人耳的声音感觉的声波,称为声波(狭义)。频率在20000 Hz以上,不引起正常人耳声音感觉的声波,称为超声波。频率低于16 Hz,不引起正常人耳声音感觉的声波,称为次声波。

声波在媒质中的传播速度与媒质的特性有关,与声波的频率无关。不同频率的声波在同一媒质中的传播速度是相同的,但同一频率的声波在不同媒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超声波在各种媒质中的传播速度见表5-1。

表5-1 超声波在媒质中的传播速度

img28

然而,超声波的传播距离既与媒质特性有关又与超声波频率有关,在同一媒质中频率愈高,传播愈近;反之亦然。

声波类似于光波,具有反射、折射、衍射、聚焦等性质。声波在不同媒质交接面发生反射的程度,与两媒质声阻有关(媒质的密度和声速的乘积称为媒质的声阻)。两媒质声阻相差越大,反射越强;声阻越相近,反射越弱。因为空气与液体或固体的声阻相差大,所以,超声波作用人体时要在体表加凡士林、液状石蜡等,以保持超声波声头与体表紧密接触,避免界面的强烈反射。

声波在空间传播的范围称为声场,主要物理量有声压和声强。声压是指声波在媒质中产生的稠密区与稀疏区的压力差。声强是指单位时间(t)内通过单位面积(cm2)的声音强度,常用单位为瓦每平方厘米(W/cm2)。声强与频率的平方、振幅的平方和媒质密度的乘积成正比,与声压的平方成正比。治疗剂量的超声波在组织中可产生的声压约2.6个大气压。

声波在媒质中传播其声强要逐渐减弱,原因有二:

(1)声波向四周散射。当声源的直径大于波长时,声波即呈直线传播。声波频率愈高,声波愈集中成束射。这均可以避免声波因散射而降低声强。因此,在临床上,超声的声头直径一般为其波长的6倍以上,以使声头束集中成束状且愈近中心声强愈强。

(2)声波可引起媒质内摩擦,使部分声能被媒质吸收,转变为热能,致声能的逐渐衰减。声波吸收与媒质的密度、黏稠度、声波的频率、声速等有关。媒质密度小、黏稠度大均可使声波吸收增大。所以声波在空气中的吸收系数比水中大1000倍。又因,在同一媒质吸收系数与声波频率平方成正比,所以,超声波作用于人体时,与体表不能有空气泡,即使很薄、很小的空气泡也可使超声波吸收急剧增加。当然,对于治疗用的超声波频率要适中,一般选择800~1000 kHz,因为频率过高,超声波穿透能力低,在深部治疗剂量太小;频率过低,超声波穿透力强,使病灶吸收的声能太少,不足以产生治疗效果。频率为800~1000 kHz的超声波的穿透深度为5 cm左右(肌肉和脂肪层)。

在临床工作中,通常以半吸收层的厚度来表示媒质对超声波吸收的强弱。半吸收层就是某种物质将超声能吸收降低为原来一半所需的厚度。根据在同一媒质中声波吸收系数与声波频率的平方成正比可知:超声波频率愈高,半吸收层值愈小;反之则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