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出血性休克
出血性休克(bleeding shock)是指急性失血,血容量急剧减少所致的急性贫血和循环衰竭现象。常见原因有创伤、上消化道出血、大咯血和产科大出血等。
一般来说,当出血量未超过血管内液(即循环总血量)的15%时,由于血流动力学、肝、心、肾及内分泌等方面一系列代偿原理的作用,循环血量得到补偿,多无临床症状。但是,若出血急速,有碍机体的调节,来不及使组织液进入静脉而补充血容量,循环血量虽只减少了20%左右,也可引起休克。如出血量超过血管内液20%以上,即引起循环血量减少、心排血量下降、动脉血压下降,发生休克。
【诊断】
(一)病史
有相关原发病的表现,如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消化性溃疡出血、创伤性肝脾破裂、宫外孕破裂等。
(二)临床表现
出血征象主要表现为咯血、呕血、便血、外伤出血等。休克和贫血的征象为苍白、出汗、口渴、心悸、脉搏细弱、尿少、脉动压小、血压下降等。
(三)出血量的估计
临床上凡有下列一种情况,出血量约1 500mL以上:①苍白、口渴;②颈静脉塌陷;③快速输入平衡液1 000mL,血压不回升;④一侧股骨开放性骨折或骨盆骨折。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出血量的估计可参考下列估计方法:①休克指数=脉搏÷收缩压(mmHg),正常值为0.54,休克指数为1时出血量约为循环血量的23%(成人约1 500mL),休克指数1.5时约33%(成人约1 500mL),休克指数为2时约43%(成人约2 000mL);②来院时收缩压<80mmHg时,出血量>1 000mL;③如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快速输注而血压不回升,提示出血量>1 500mL;④颈外静脉塌陷时,出血量1 500mL以上;⑤一侧大腿骨非开放性骨折时出血量达500~1 000mL;⑥典型骨盆骨折无尿路损伤时出血量达1 000~1 500mL;⑦胫骨骨折时,出血量500ml左右;⑧尺桡骨折时,出血量350mL;⑨一条肋骨骨折时出血量125mL。
【治疗】
1.补充血容量 一般来说,出血性休克应该补给全血或血浆,但是由于休克引起血液黏稠度增加,短期内大量的输入全血是不利的,故应在输血的同时输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1 000mL/24h和平衡盐液1 000~2 000mL,这将更有利于提高组织的灌注率。如出血量少于总血量的20%,可以用平衡盐液代替输血;如丧失40%以上的时候(休克指数>1),则应以全血为主,辅以部分的平衡盐液或低分子右旋糖酐;出血量大者宜补液与输血双管齐下;极重度出血性休克者必要时行动脉输血。
补充血容量原则上是需多少补多少。临床上可根据出血量估计输血与输液量(见表3-1)。
表3-1 根据出血量估计输血与输液量
补液速度以能维持尿量25~30mL/h以上为准,使血压稳定(主要为收缩压)。可参考以上情况:收缩压<90mmHg时,1h内输500mL。不可根据中心静脉压确定其输液量及速度。如果尿量与血压均正常时可行维持性补液。
2.止血 在补充血容量仍不会恢复,休克也不会得到纠正。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止血方法,如肺大咯血可用垂体后叶素5~10U稀释后静脉注射;外伤性肝破裂或脾破裂,则应紧急手术治疗。
3.抗休克裤的临床应用 抗休克裤可减缓或制止活动性出血;还可使腹部以上的静脉收缩,相当于输入自体血800~1 000mL,增加回心血量,保证心、肺、脑等重要生命器官的最低灌注需要;此外尚有固定骨折作用,骨盆与下肢骨折时效果好。抗休克裤每次充气压力为20~40mmHg可使用4h以上。使用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血压、脉搏和神志情况,以随时调节其充气压力。
4.其他治疗 注意防治急性肾功能衰竭,纠正酸中毒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等与其他类型休克大致相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