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急性坏死性筋膜炎

急性坏死性筋膜炎

时间:2023-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急性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较少见的外科感染性疾病,病情进展快,侵袭性强。致病菌为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混合感染,全身中毒症状严重,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极高。1952年Wilson建议将发生于皮肤、皮下组织深浅筋膜的进行性坏疽统称为急性坏死性筋膜炎。

第二节 急性坏死性筋膜炎

急性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较少见的外科感染性疾病,病情进展快,侵袭性强。以往称为“急性链球菌坏疽”或“医院坏疽”,是一种少见而严重的软组织感染。其特征是经皮肤到深循环之间的血管产生感染性血栓形成,造成筋膜完全坏死,皮下脂肪和部分皮肤坏死。致病菌为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混合感染,全身中毒症状严重,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极高。

【病因】

1952年Wilson建议将发生于皮肤、皮下组织深浅筋膜的进行性坏疽统称为急性坏死性筋膜炎。本病大多发生于盆腔手术如阑尾切除术、结肠手术及会阴部手术的术后,肢体创伤或虫咬伤亦可引起。致病菌常为混合性细菌,如溶血性链球菌、凝固酶阳性的葡萄球菌,以及肠道的细菌,包括大肠杆菌、革兰阴性厌氧杆菌和链球菌,特别是脆弱类杆菌、粪链球菌、费氏球菌、类杆菌、梭形菌和毛菌,且常为需氧菌与厌氧菌的混合感染。全身免疫功能低下时,更易发生本病。

【临床表现和诊断】

(1)症状体征:发病急骤,寒战、高热,感染区域迅速扩散,累及皮肤、皮下脂肪、浅筋膜和深筋膜。表现为深筋膜广泛坏死,但并不累及肌肉。开始时皮肤红肿,类似蜂窝织炎或丹毒,随后,由于营养血管栓塞,皮肤苍白,有时出现大小不一的散在性皮肤血疱,或青紫坏死,周围有广泛的潜行皮缘,血疱破溃后显露出黑色真皮层,患部感觉减退消失,伴有中毒症状;严重者引起败血症,甚至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

(2)脓液有恶臭,革兰染色可见球菌和杆菌,可培养出需氧菌和厌氧菌。

(3)低钙血症及沃斯特克(Chvostek)征阳性。主要由于细菌脂肪酶将脂肪分解,然后钙离子与脂肪酸结合成脂肪酸钙而使血钙降低。

(4)X线摄片:皮下组织内有气体,对诊断帮助极大。

【治疗】

(1)以手术治疗为主。原则是早期切除坏死的筋膜,将坏死的脂肪组织和筋膜组织彻底清除,对于病损中心区可将坏死皮肤一并切除,而边缘区皮肤尽量保留,可做数个纵行切开,创口需充分引流,用过氧化氢或高锰酸钾溶液冲洗、湿敷。因筋膜的坏死可能为进行性,有时需多次手术才能将坏死组织全部切除。

(2)手术前静脉滴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手术后要根据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直至术后炎症控制。可供选择的抗生素有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氯霉素和庆大霉素、头孢甲氧霉素和甲硝唑等联合应用。

(3)加强支持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纠正水、电解质失衡。

因本病的筋膜坏死常为进行性,有时需多次手术才能切除全部坏死组织。后期筋膜炎症得到控制,呈现新鲜的肉芽组织创面,则需用局部皮瓣转移或游离植皮封闭皮肤缺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