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穿通性心脏损伤
穿通性心脏损伤常危及生命,院前(受伤现场未至医院前)死亡率高达62%~84%。若能运送至医院得到及时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尤其是刺伤病人的预后更好。Viikari报道52例心脏损伤,生存率为98%。近期有人报道存活率均达到80%~90%,枪射击伤的存活率仍保持在60%水平。心脏穿通伤抢救的原则是“分秒必争,起死回生”。Beach首次成功地缝合了急诊心脏穿通伤,他并不是一位心胸外科医师。Trinkle也在无特殊人员和设备的条件下抢救了心脏穿通伤病人。近年来有资料表明急诊室内开胸可以降低这类伤员的死亡率。1983年美国马里兰州医科大学Tavares博士对64例心脏贯通伤病员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急诊室开胸抢救的存活率为75%,手术室抢救的存活率为84%,而急诊室抢救的病人病情显著重于在手术室开胸者,却获得了稍低于手术室抢救的治愈率,因而对紧急严重心脏穿通伤的治疗有积极开拓性启示。
【原因和部位】
常见心脏贯通伤的原因为刺伤和枪伤或飞起的异物碎片击伤,而近年来医源性损伤发病率逐年增多,如心导管检查、起搏导线、电极,甚至日本曾有针灸造成损伤的报道。心脏受伤好发部位为邻近前胸壁处。左室心内压力比右室高,受伤后院前死亡者也较多。根据22个医疗单位报道,657例心脏贯通伤,受伤部位右室311人(47%),几乎占病人的半数;左室222人(34%);右心房99人(14%);左心房30人(5%)。笔者所在医院18例心脏损伤中也以左、右室,右房损伤为主。
【预后】
1.损伤原因 死亡率明显高于刺伤。
2.解剖结构和血液动力学 心腔(右房、右室、腔静脉)较高压心腔(左室、主动脉)预后为好。左室损伤死亡率甚高,主要原因是出血凶猛或因损伤部位(如左室后壁、人工瓣膜支架引起损伤)显露不良;同时左室压力高,缝合创缘不够密合,或缝线承受压力不够均匀而致撕裂心肌,加重出血。笔者认为,若心室损伤较重,直接缝合有困难时,应迅速建立体外循环,并在心脏停跳下进行完善修补为宜。本院有两例病人均以此法获得成功治疗。
【临床表现】
微小的心脏穿通伤,特别是右房、右室创伤,偶见自行愈合者。但临床经过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
(1)受伤过程中,若心包裂伤较大,从而使心包积血向胸膜腔引流,结果临床表现为低血容量性休克,甚至因失血过多而死亡。
(2)若心包裂伤小,不能充分引流,则产生血心包或急性心包填塞,心包腔压力增高,能暂时对抗心脏内压力,使出血量短时减少。如急性心包填塞处理及时,可以挽救生命,否则迅速引起循环停止。
(3)后期症状:受伤后数日至数周,可能因为创伤处形成的血栓脱落而发生急性心包填塞,临床上应警惕此种情况。
【诊断】
根据受伤病史及受伤部位,同时有休克及心包填塞体征,即应考虑心脏损伤。若损伤波及心瓣膜、心室间隔或冠状动脉瘘形成,均可闻及杂音。若心脏传导系统受到损害,则出现心动过缓、传导阻滞。
1.创口的判断 受枪弹伤,除在心前区的进口外,发生于其他胸部任何部位的枪弹进口,亦有心脏损伤的可能。插入胸部的利刃及其他锐器堵塞伤口,若考虑其部位及深度有伤及心脏可能者,切勿将器物移动或向外牵拖,因为一旦移去有堵塞止血作用的器物,可立即导致急性失血、心包填塞或开放性气胸。不易判断器物与心脏关系时,最好借助正位及侧位X线检查以得到确切诊断。
2.休克 失血、心包填塞都能引起休克。失血性休克病人常有明显血胸。心包填塞休克病人,主要为静脉回流障碍,给予静脉输液后,能进一步提高静脉压,心室舒张期充盈改善,临床观察其血压可以稍回升。
3.心包填塞 前节已详细讨论,此处从略。
典型的“三联征”(静脉压升高,心音遥远、低沉,动脉压下降)占穿通性心脏损伤并心包填塞病人的35%~40%。为能早期诊断,反复测定静脉压十分重要,即使静脉压并无明显的变化亦应注意;若待动脉压下降才做出诊断,则病程已至晚期。穿通性心脏损伤病人并有心包填塞者,60%心包内有凝血块,从而可以理解在此情况下行心包穿刺诊断,有15%~25%为阴性。
4.X线检查 急性心包填塞,心脏影像并不增大。可见血胸、血气胸、胸内异物等征象,并可估计胸内积血量及确定金属异物位置。
5.心电图 心脏损伤可出现多种心电图变化,急性心包填塞低电压并不多见,因而正常心电图也难以排除心脏损伤可能。
总之,对心脏损伤的危重病人,不能因寻求确切诊断而耽误抢救生命的时间,而应紧急开胸探查做适当处理。
【治疗】
早期手术很重要。Sugg一组病例,早期手术病人死亡率由原来的37%下降至14%;Symbas一组病例死亡率由17%下降至5%,均证明早期手术的重要性。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是否有其他器官复合性损伤。
(一)治疗要点
1.抗休克 为了争取抢救时间,在诊断同时即采取抗休克措施。
2.胸腔引流 除已行紧急开胸手术外,有血胸、血气胸者,均应插胸腔引流管,以便观察引流量及其性质。
3.心包穿刺 在手术前做心包穿刺术,尽管由心包腔抽取血液量不多,也能获得改善血液动力学障碍的作用,并为进行麻醉、人工呼吸等创造了安全条件。
(二)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 穿通性心脏损伤有心包填塞或大量出血者,有时需事先行心包穿刺减压。若出现心搏骤停或病情不允许运送至手术室,则可在急诊室进行开胸术抢救。对未确诊病人应予严密观察,若出现心脏填塞或出血,血压下降,应采取手术治疗。
2.手术途径 经左第五肋间前外侧切口进胸;若暴露不充分,可以横(斜)断胸骨向右侧第四肋间伸延则可暴露良好。正中切口,劈开胸骨径路,操作迅速、简便,心脏显露较好,但对心脏后壁损伤、胸内其他脏器损伤、合并纵隔内脏器官及大血管损伤者,则操作困难,此情况可向一侧胸腔做肋间辅助切口,以弥补其不足。
3.手术方法 关于是否采用体外循环手术,目前国内外尚未能取得一致意见。根据临床工作实践和有关文献资料,治疗单纯心脏穿通伤,多数不需用体外循环技术即可获得良好效果。若损伤部位显露困难或有复合性损伤如大血管损伤,采用体外循环手术可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对晚期并发症如室间隔缺损、冠状动脉损伤等,均需按常规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处理。
(1)排出心包积血及血凝块:切开心包时,心包内压力突然解除,可能引起大出血,危及病人生命,故切开心包前须准备大量鲜血和血液代用品、性能良好的吸引装置,以及足够的冲洗用生理盐水。心包切口必须充分,以保证显露满意。
(2)控制出血:控制出血是临时性止血措施,其作用一是制止大出血,二是为充分显露,便于设计修补创伤的手术方式。此步骤也非常重要,在积满血液的心包中要十分冷静、准确地确定损伤部位。
1)心室壁出血:常以手指轻压,即能控制出血,然后在指尖下安置缝线。若室壁裂口在冠状动脉近旁,则缝合时勿伤及冠状动脉。若冠状动脉支干有微小损伤出血或其他近支干处小分支出血,则用游离心包组织片或肌肉组织块敷盖,冠状动脉两侧各缝一平行褥式缝合,不致影响冠状动脉血运;或缝针经过受损伤血管的下方穿出,也可达到止血目的。若心室裂伤出血位置显露不满意,用气囊导尿管经裂创插入心室,充气后向外轻轻牵拉,可达暂时止血目的。
2)心房损伤出血:一般用心耳钳或Satinsky钳可控制出血,或用指尖轻压迫或以手指按闭裂口均可控制出血。若裂伤太大,可以手指经裂口插入心房至第二指节暂时控制出血。裂伤用连续缝合、“8”字缝合或褥式缝合,均能达到满意愈合。
(3)术中等待观察:当心包填塞解除,心脏裂伤出血已经修补缝合控制后,应当留有充裕时间观察。因为出血控制后仍有低血容量情况,循环并不稳定,此时最好留充裕时间补充血容量,使循环趋于稳定,并再次检查有无出血,如无出血始可关闭心包腔,如此可避免术后再出血。
(4)心脏主要部位损伤的处理
1)心室壁损伤:右心室腔压力较低,常用结节缝合;左心室为高压腔,单纯缝合易造成缝线撕裂心肌,故在创缘两侧用绦纶垫片褥式缝合,然后在创口游离缘置“8”字或褥式缝合。左室缝合距创缘3~4mm,创缘若有枪弹高温烧伤,应切除之,以免晚期形成室壁瘤。修补缺损的垫片用聚四氟乙烯织物,弹性好而质地韧厚。右心室缝合用2-0、3-0丝线,左心室用1-0、2-0丝线或编织涤纶线。术中仔细检查有无遗漏心脏后壁损伤。
2)心房损伤缝合常用4-0、5-0丝线或编织涤纶线,须连续来回缝合。心房壁薄,组织脆弱,牵拉不宜过紧。房室环处损伤,缝合时注意勿损伤冠状动脉。左心房后壁损伤显露十分困难,用可吸收性(生物性)外科敷料填塞压迫止血,或在体外循环下手术修补。
3)心室间隔损伤:穿通性心室间隔损伤,多数病人在心脏表面创伤修复后1d至3个月或更晚发现左胸骨旁第三、四肋间全收缩期杂音并触及震颤;个别病人手术中血容量得到补充后,发现循环恢复不稳定,心脏表面可能触及震颤而怀疑有心内分流存在;晚期病人结合X线检查、心电图和心导管资料均可确诊。外伤性室间隔缺损的预后主要决定于受伤与入院相距时间长短、心包填塞及失血性休克的程度、抢救是否及时,以及处理是否正确。恢复期修补室间隔缺损安全性较高。外伤性室间隔缺损择期手术应根据病人症状、心电图、X线表现及心导管检查资料确定。无自觉症状,心电图、X线未见明显异常,肺循环血流量与体循环血流量比率小于2∶1者允许继续观察;若肺循环与体循环血流量比率大于2∶1者应该给予手术治疗。外伤性室间隔缺损的自然愈合国外曾有2例报道,国内报道1例受伤后15年随访,室间隔缺损体征完全消失,生活、工作良好。
(5)左心室壁与心外组织紧密粘连:可于体外循环转流后分离之,若缺损大小允许以手指经室间隔缺损至左心室,以此作标记,解剖分离左室壁与心包和胸壁的韧厚粘连,可以避免心室壁的损伤。心脏与心包有严重粘连,心脏表面纤维素附着,解剖界线不清,分离困难,可在并体循环后,心脏空虚时,以手指垫纱布轻压心脏,沿解剖间隙行锐性分离,也甚方便,效果良好。
(6)冠状动脉损伤:心脏穿通伤很少并发冠状动脉损伤。若冠状动脉主干损伤,结扎后造成心肌广泛缺血性损伤,后果不良。最好采取直接修补术,或于主干结扎同时行远端冠状动脉主动脉搭桥术。但是,Espade曾报道心脏穿通伤中9例冠状动脉损伤,其中8例行损伤动脉结扎术,1例行搭桥术。结扎病例全部有心电图改变,但临床观察未见有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征象。
(7)心包内腔静脉损伤:腔静脉损伤多数可以用无创伤性血管钳部分夹闭管腔,缝合止血。若损伤部位于腔静脉后壁或撕裂范围太大,则经右心平置入多孔管做心内引流,进行腔静脉修补。此方法仅适用于上腔静脉。
4.手术注意事项
(1)胸骨正中劈开切口,显露满意。
(2)经右房以手指探查室间隔缺损部位,在心脏搏动情况下,容易自右室表面触及血流冲击感(震颤),并借此选择右室切开部位。
(3)所谓“多发性缺损”,其实可能是单一的缺损,其血流受到缺损前方肉柱或调节束的阻碍形成分股血流。手术时可将肌束向旁侧牵引,或暂时切断(手术完毕予以修复)则显露十分清楚。
【穿通性心脏损伤晚期后遗症】
1.外伤性室壁瘤 穿通性心脏损伤形成的室壁瘤多为假性室壁瘤。因左心腔为高压,故室壁瘤常见于左室。文献资料记载,室壁瘤后遗症并不罕见。Symbas统计56例穿通性心脏损伤,随访有5例合并室壁瘤,约占10%,病例中半数无自觉症状。
X线检查:可见左室缘有异常隆起,自觉胸前区疼痛,心尖部可闻及收缩期杂音。
心电图:可出现心肌梗死样改变,心律失常,也有并发动脉栓塞者。确诊需行左心造影。外伤性室壁瘤于受伤后20d即可形成,晚者可在伤后24年才发现。因室壁瘤有潜在破的危险,随时可能发生动脉栓塞,故一旦明确诊断,即使病人无自觉症状,也应及早手术治疗。临床上多系年轻病人,病前为健康心肌,又无冠状动脉疾病,所以手术预后良好。
2.心脏异物存留 异物来源多见于枪弹伤,异物直接进入心脏。由远端静脉进入心脏之异物,多停留于右心室或肺内,极少进入左心室。也见于胸骨行Kirschner针固定后针体移位入心脏者。亦有缝针误行刺入胸壁、尖骨片、鱼刺穿通食管进入心脏之报道。笔者曾遇1例枪弹经右房穿通房间隔至左房,X线显示枪弹停留在左下肺静脉入口处,经手术证实并安全取出异物。心室壁嵌入异物,长期存留,一般不引起任何症状。文献记载有20年以上或终生心壁异物存留者。25%异物存留病人可出现心包积液。心室壁异物的最大危险是向心腔或心包内移动,甚至可发生迟发性心包填塞。心脏内游离异物最为危险。位于右室者,随时可出现肺动脉栓塞,甚至穿越至左心,造成动脉栓塞。异物周围聚积的血块脱落也可形成栓塞。心内游离异物也可导致心内膜炎或败血症。心脏异物存留的诊断并非十分准确、可靠。Harken报道经复查已认为有心脏异物病人中50%病人为心外异物。确诊为心内异物者,经手术证实有1/3病人的异物位于心肌表面。所以曾有人建议做心脏造影,甚至做冠状动脉造影以辅助诊断。早年笔者治疗1例右室内存留动荡金属碎片者,拟在低温下经右室取异物,因受时间限制,未能找到异物,手术失败。若在体外循环下施术,则能更好地争取手术成功。心脏异物的治疗:穿通性心脏损伤病人,最初手术中若有异物存留,可在不危及病人安全或导致其他损伤情况下试行摘除异物。延期摘除异物的情况为:异物为感染源,游离动荡之异物引起血心包。游离异物引起周围动脉栓塞者,应在栓塞部位手术。Schott主张,右心游离异物需在X线观察下,利用异物重力作用,渐渐移入髂静脉后,再手术摘除。手术指征不明确者,需权衡异物存留不良后果和手术危险性二者的利弊关系。当前采用体外循环技术扩大了手术指征。老年病人在心脏异物存留无自觉症状时,最好不予手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