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室间隔缺损
心肌梗死死亡病例中,1%~2%并发有心室间隔缺损。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缺损虽少见,但系致命性并发症,非手术治疗的病人50%于1周内死亡,85%病人2月内死亡。正因为此种并发症死亡率很高,预后不良,故应考虑积极的外科治疗途径以挽救病人生命。若病人经内科治疗后血液动力学监测稳定,通常可在发病后4~6周做手术治疗,因为经过这段时间,缺损边缘有纤维性愈合,可提供安全可靠的外科修补条件。但是多数病人因为循环功能不稳定,进行性心功能下降,需要紧急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当然。许多重要器官(心、肾、脑)在抢救中更趋恶化者,也不宜勉强手术。
循环功能稳定的病人,在心肌梗死后2~3周内行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检查,X线呈现阻塞的冠状动脉,常相当于发生心肌梗死的部位。左前降支阻塞者可能伴有前壁梗死和/或室间隔前部穿孔或心尖部破裂。后降支病变者则可能并发下壁梗死和室间隔后部缺损。左室造影可以了解是否有室壁异常运动或室壁瘤形成,以及室间隔缺损部位。室间隔缺损最常发生于下方及心尖部,80%靠近前方,位于中部或上方者很少见。室间隔后壁缺损常并发乳头肌损害,手术修补困难,预后甚差。
【临床表现和诊断】
病人有反复心绞痛发作或临近心肌梗死病史。
循环功能不稳定常有心源性休克,常有下面两项或两项以上征象:收缩压≤10.7kPa;心脏指数≤2.1l/(min·m2);尿量≤20mL/h;有脑循环、末梢循环灌注不足表现。心电图:新出现Q波,时间>0.04s;不伴有Q波者,则ST段压低≥1mm持续48h以上。血清酶CK-MB>5%,心导管及造影检查: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缺损,一般分流量较大,Miyamoto(1983)报道8例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缺损,7例检查结果QP/QS可升高至3.6∶1;左室舒张终末压3kPa;右房平均压2kPa;左前降支完全阻塞,其他分支阻塞狭窄占管腔50%~60%,多为2~3根血管病变。
【外科治疗】
根据N’unez(1982),Weintraub(1983)50例经验,认为手术时机的选择,应在病人经药物治疗循环功能稳定4~6周后择期手术较为恰当。但多数病人仅有短时好转,10d左右又有进行性的功能衰竭,病情危重,失去手术时机。近年来亦有学者主张,一旦明确诊断应及早手术治疗。大多数病人在心肌梗死后2周内手术修补缺损,亦有最早在数小时至数日内即行手术治疗者。病人入院时,大部分已有心源性休克。应立即采取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治疗,改善心脏功能,然后再行心导管及造影检查。
手术方法:1978年以前Weintaub采用中低温(28℃)体外循环下阻断主动脉,行室缺修补;而冠状动脉搭桥时,开放主动脉,在室颤情况下进行手术,目的是为了减少主动脉阻断时间。1978年以后亦有人主张对于需要施行冠状动脉搭桥病人,在冠状动脉端侧吻合完成后,开放主动脉钳,使心脏复跳,再钳夹部分主动脉端的吻合,用以缩短心脏缺血时间。体外循环维持22℃,间断灌注心脏停跳液,一次完成手术全过程。主动脉阻断前,对梗死部位大小、切除范围应做估计,并做修补缺损计划,可减少全体外循环时间。室间隔缺损多位于室间隔前部,Daggett等均主张经左室修补缺损。
(1)切除梗死区无生活力的心肌,切至心肌边缘有出血为度。
(2)以舌形毛绒聚四氟乙烯补片,基部置缺损边缘的左室侧,褥式结节缝合,缝合穿过补片、室间隔、右室壁游离缘和其外方的聚四氟乙烯长条,结扎后室间隔移向右侧。
(3)沿缺损边缘褥式带垫片缝合,线穿右室壁结扎,则缺损完全关闭。若缺损太大或靠室间隔中心部位,则扩大补片,缝线经右室壁穿出与另一补片缝合结扎。
(4)另外,亦可采用微孔毛绒涤纶大号人造血管,血浆浸泡后,置270℃消毒锅内加热3min,按需要大小裁剪作补片,此补片不漏血;若采用Coretex人造血管,则不需做特殊处理。一侧与室间隔补片缝合结扎,另一侧与左室游离缘缝合。Weintaub曾用此方法修补老年(65~82岁)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缺损病人12例,7例存活,随访10月至7.5年,5例心功能恢复至1级(NYHA)。后壁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缺损时,要注意保持心室腔容积,不能过度牵拉心室壁,使房室环变形或乳头肌移位,否则将会影响心搏量和瓣膜启闭功能。Kouchoukos采用此术式,主张在梗死3周以后行修补术,医院死亡率10%,长期随访效果满意。修补术后或有残余分流者(QP/QS>1.5∶1),需再次手术修补。室间隔缺损的补片,亦可采用夹层毛绒聚四氟乙烯人造织物。双侧夹室间隔距缺损边缘1.0~1.5cm,做贯穿褥式结节缝合。曾有报道8例病人采用此种术式,于心肌梗死后10日手术,6例存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