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感染性心内膜炎伴发瓣膜并发症

感染性心内膜炎伴发瓣膜并发症

时间:2024-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感染性心内膜炎虽可起源于左心或右心,可侵及自然瓣或人工瓣,但主要侵犯左心。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病率增加是由于瓣膜被赘生物破坏所致。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发中度或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内科治疗的死亡率为50%~90%。在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过程中,不论是自然瓣或人工瓣,一旦发现伴发瓣膜并发症时,若病人血液动力学稳定,可进行一段抗生素疗程后施行手术;若引起进行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宜采取急诊外科手术治疗。

四、感染性心内膜炎伴发瓣膜并发症

感染性(除各种常见细菌外,还包括霉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心内膜炎,以往主要是采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但由于有一部分病人治疗效果不佳,特别是伴有瓣膜并发症时,情况更为明显。近些年来,对伴有瓣膜并发症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即使感染还是活动性的,采用了积极的急诊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而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治疗观点。感染性心内膜炎虽可起源于左心或右心,可侵及自然瓣或人工瓣,但主要侵犯左心。主动脉瓣与二尖瓣的发病率相似,三尖瓣很少受累,而肺动脉瓣受累为罕见。可考虑外科治疗的心内膜炎的范围已包括:活动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霉菌性心内膜炎、人工瓣膜心内膜炎、合并有药物成瘾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革兰阴性菌心内膜炎。Robinson 和Ruedy一组感染性心内膜炎的267个病例中,瓣穿孔在未用抗生素时代占15.1%;在用抗生素时代占45.5%,其中几乎全部是主动脉瓣穿孔。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血液动力学结果常为返流。有主动脉瓣赘生物的约70%有返流;有二尖瓣赘生物的约64%出现返流。大的赘生物可引起瓣口阻塞,尤其好发生在二尖瓣处。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病率增加是由于瓣膜被赘生物破坏所致。瓣环脓肿92%发生在主动脉瓣,8%在二尖瓣。有瓣环脓肿的病例均有瓣膜关闭不全。瓣环脓肿多半是主动脉瓣感染的并发症,并常引起心包炎和心电图上出现部分性或完全性心传导阻滞。

上述五种感染性心内膜炎,在出现以下情况时有手术治疗适应证:①充血性心衰;②肺或体循环反复发生赘生物栓塞;③抗生素不能控制的持久性脓毒症;④霉菌性心内膜炎,药物难以控制;⑤瓣环脓肿(特别易发生在人工瓣膜心内膜炎);⑥布氏菌感染;⑦发生心传导系统功能障碍;⑧化脓性心包炎。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发中度或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内科治疗的死亡率为50%~90%。近年来倾向性的观点认为,即使术前血培养为阳性,但对感染的心瓣膜进行置换仍然可能成功。术后亦未见感染率增加。人工瓣膜的心内膜炎可发生在早期或晚期。一般认为,发生在瓣膜置换术后2月之内称为早期,2月以后则为晚期。如同自然瓣心内膜炎一样,人工主动脉瓣心内膜炎大部分引起返流,而人工二尖瓣心内膜炎常造成阻塞。合并主动脉瓣环脓肿者占40%,而合并二尖瓣环脓肿者仅5%。人工瓣感染时的瓣环脓肿较自然瓣感染广泛,常致人工瓣摇动、变硬。广泛的瓣环脓肿可引起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和左束支传导阻滞。在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过程中,不论是自然瓣或人工瓣,一旦发现伴发瓣膜并发症时,若病人血液动力学稳定,可进行一段抗生素疗程后施行手术;若引起进行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宜采取急诊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时病人的血液动力学状态是危险程度的主要决定性因素,而不是感染的活动性或术前抗生素治疗时间的长短。急诊手术后感染复发率很小。

外科手术的目的和原则是,彻底清除感染组织,恢复瓣膜功能,矫正并发的机械缺损或障碍。对活动性感染组织,必须尽可能地彻底清除。消除有抗药性或难以处理的微生物,例如霉菌、革兰阴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局部可用抗生素,例如新霉素溶液冲洗。对瓣环脓肿或窦道亦应清创,对其创面不应加缝补片或缝合关闭,而应保持血流通畅。清创后最重要的一条,是重建稳定的血液动力学。恢复瓣膜功能多采用瓣膜置换术。人造瓣膜亦应先在抗生素溶液中预先浸泡。当全部切除心内、心外的感染性组织后,若剩下的组织其支持性较差时,应予缝合加强,并加垫片,这有助于防止术后瓣周漏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