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下消化道大量出血
下消化道出血又称便血,是指Treitz韧带以下肠管(包括小肠和大肠)的出血。出血可来自空肠、回肠、结肠和直肠,一般不包括痔和肛裂出血。消化道出血皆可便血,便血包括大便潜血与肉眼可见的显性出血和大出血,由于潜血也包含上消化道甚至耳鼻咽腔疾病下咽的血,故大便潜血不单是下消化道出血讨论的范畴。下消化道出血较上消化道出血少发,约占消化道出血的10%。急性出血每小时失血量可达100mL以上。大出血的标准,大多数作者主张按Balint的意见:在短期内因大量便血引起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并需输血治疗的病例。下消化道出血是临床较常见急症,其病因繁多,临床误诊、漏诊率颇高,病因诊断较上消化道出血困难,故常致治疗困难。
【病因】
下消化道出血病因繁杂(表24-4),其病因分类各家报道颇不一致,北京地区(1980年)14所医院2 077例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中,肿瘤占53.44%,息肉占21.76%,肠道炎性疾患占14.20%,而在国外以癌和憩室常见。
1.在我国不同地区下消化道出血病因的比率尚不一致 北京地区报道肿瘤占第一位,为53.4%。上海报道以息肉最多,占37.7%。常州则报道息肉占25.4%,溃疡性结肠炎占12.2%,慢性结肠炎占12%,结肠癌占10%。西安报道慢性结肠炎占第一位,息肉次之,大肠癌占第三位。
2.不同年龄组下消化道出血原因比率亦不同 幼年组息肉最多占95.6%;青、中年组以息肉和慢性结肠炎居多;老年组肿瘤多见,占38.6%。也有人报道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中50%是由于血管发育不良(血管扩张症、动静脉畸形),属老龄化血管退行性变,不同于血管瘤,属错构瘤。
3.不同疾病的出血率各不相同 出血率结肠癌为71.7%,直肠癌78.4%,溃疡性结肠炎65.4%,结肠息肉69%,慢性结肠炎12.5%,Meckel憩室10%~20%,急性出血坏死性小肠炎100%出血。
表24-4 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4.少见下消化道出血病因 Crohn病出血,其Crohn结肠炎出血率25%,小肠Crohn病出血率3.8%;门脉高压症小肠结肠静脉曲张出血,占消化道出血0.4%;Peutz-Jeghers综合征出血率42.3%;小肠淋巴瘤、平滑肌肉瘤、平滑肌瘤占小肠出血性疾病的9.5%;小肠憩室炎占小肠出血9.6%。
【诊断】
下消化道出血必有血便,故单纯做出出血的诊断较为容易。因下消化道较长,病因复杂,病变常为隐匿性,尤其小肠距口腔和肛端较远,故病因诊断及定位诊断比较困难,临床上须详细询问病史,熟悉致下消化道出血主要疾病的临床特点,有步骤地进行各种检查,包括辅助检查,并遵循合理的诊断思维程序,方能做出正确诊断,确定出血肠段和病因。
(一)下消化道出血的一般特点
1.病史 要了解病程、大便与便血关系及既往有无类似病史,有无出血倾向、凝血功能状态、寄生虫感染史、嗜酒史、肝病史、放疗史、化疗史、药物(抗凝血药、避孕药)史;还要特别注意Peutz-Jephers综合征、Bluerubberbleb nervus综合征、遗传性家族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结肠息肉病的家族史。
2.排除上消化道和肛裂、痔的出血 置胃管或米-阿氏管吸引,若吸出含胆汁的胃液但无血液可除外上消化道出血,米-阿氏管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未吸出血性液也可除外上消化道出血。肛门指诊应为常规检查,可触及80%的直肠癌,结合直肠镜检可除外痔及肛裂出血。
3.根据血便肉眼特征,大致判断出血病变位置 鲜红色为直肠出血;赤豆色多在左半结肠出血;酱紫色血便多为右半结肠及小肠出血。但受出血量和速度影响,不应绝对化,须综合分析。
(二)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钡剂灌肠漏诊率20%~40%,气钡造影确诊率达90%;小肠吞钡检查难以发现病变,但经胃、十二指肠插管入小肠灌注钡剂,能控制钡剂量、深度、速度、注入压力,更便于观察小肠狭窄性病变及病变范围长度、小肠肿瘤的充盈缺损等。气钡造影较易发现小肠病变,对小肠出血有较高确诊率。
2.纤维肠镜检查
(1)纤维小肠镜检查:国外1969年已开展纤维小肠镜检查,现国内个别单位开展,但因操作难度大、病人痛苦亦大,而且只能检查到空肠近段,故临床实用意义不大。
(2)纤维结肠镜检查:是检查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手段,明显优于钡剂灌肠。纤维结肠镜检回盲部到达率为92.4%,能观察直肠、结肠及末段回肠20~30cm的所有部位,病因检出率为92.7%~93.4%,还能通过内镜切除息肉并对出血点进行止血治疗,是结肠出血的最好检查手段;但对小肠出血检查受到一定限制。据Lauwy等报道,在剖腹探查术中,经肛门或经口插入纤维结肠镜,经术者的引导,若经口插镜可直达回盲瓣,若经肛门插镜可到达十二指肠空肠曲附近。然后在内外照明下,每10cm肠管一段,吸净肠内容物及冲洗肠腔,退镜时逐段检查,绝大多数出血可被发现。
3.放射性核素检查 该项检查用静脉注射99 m锝硫磺胶体标记血浆,γ照相闪烁摄影,可发现0.05~0.1mL/min的出血点,敏感性62%,但半衰期较短。定位错误,结肠出血15%,小肠出血33%。静脉注射99 m锝体外标记红细胞扫描,对出血速度诊断优于血管造影,半衰期较长,便于复查,对肠道憩室敏感性75%。总之,该技术对肠道出血诊断敏感,尤其在出血活跃期,并具有无创性,定位诊断率30%~80%,阳性率75%~97%。但进入肠道的同位素在两次扫描之间出现移动,则出现定位假象。
4.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 该检查是下消化道出血,尤其小肠出血很有价值的检查,其诊断正确率为40%~86%,结肠出血诊断率高于空回肠,可见造影剂外溢入肠腔。某些疾病能显示病变部位、血管及血流异常情况。肠管血管结构发育不良症是下消化道出血常见原因,可显示其扩张、扭曲、成簇的血管网(“血管池”)。动脉丰富型的肠管肿瘤可显示新生血管、血管增粗、缩窄、中断、被推移现象。肠管炎症显示血管增粗、不匀。小肠平滑肌瘤可见边缘清楚的肿瘤染色,明显的供养动静脉、肿块内小面积造影剂混合等。该造影能显示出血速度>0.5mL/min的出血。适用于急、慢性下消化道出血,病变部位不明,经钡剂X线造影、纤维结肠镜等其他检查方法不能发现病变者。其并发症发生率9%(动脉血栓形成、肾功能衰竭)。
方法:经皮穿刺股动脉,将导管逆行插入腹主动脉,选择肠系膜上动脉进行造影,连续拍摄动脉相、毛细血管相及静脉相的X线片。
(三)术中定位诊断
在没有动脉造影和同位素扫描条件的医院,对出血量大、速度急的下消化道大出血,应及时行剖腹探查。剖腹后行如下检查,①透光检查:在光照射下对肠管逐段透照、视诊、肠管分段钳夹,约能查出30%原因不明出血的病因;尤其发现肠管积血时,出血灶多在近端附近。除小病变和血管畸形外,大多能有所发现。②术中肠镜检查,在肠道积血最高部位小切口切开肠管,插入小肠镜,熄灭照明光源,仅靠肠镜光源,内镜医师仔细观察黏膜异常,手术医师仔细观察透红光的肠壁,暗黑色的斑块即为病变所在。内镜医师观察不到的黏膜下肌层病变,手术医师可从肠壁外清楚看到。该法又称术中肠镜暗视野透照法。③术中血管造影、注射美蓝、测压诊断法,术前造影保留的动脉插管再超选择插入系膜入肠管血管内进行造影,或注入美蓝10mL,病变部位肠管会变蓝;或术中选择性用水压计测量静脉压和氧分压(PaO2),再测正常部位,病变部位血管静脉压和PaO2都明显升高。下消化道血管发育不良(血管扩张症、动静脉畸形),肉眼很难分辨,选择性内脏血管造影十分必要,可提高定位诊断率。
(四)诊断思维方法
首先可根据血便的特征,粗略估计出血病变部位,如鲜红色血便病灶在直肠,暗红色血便病灶在左半结肠,黑色便病灶在右半结肠或小肠。但血便颜色受出血量和出血速度的影响,如近侧端消化道的大量快速出血可表现为鲜红色血便;相反,远侧端肠道的慢速小量出血也可表现为暗红色便或黑便。继而进行直肠指检或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发现病变则可确定病因。若未发现病灶则即置胃管吸引;若未发现血液,则可判定为下消化道出血;若发现有血,则行纤维胃镜检查,以查明病因并进行相应治疗,当胃镜未发现病灶,亦可判定为下消化道出血。确定为下消化道出血后,须进一步借助各种辅助检查以明确病因。若此时出血已趋停止,宜在肠道准备后进行钡剂X线检查,或纤维结肠镜检或动脉造影检查,以查明病因并对因治疗;若出血此时未停止,则行急诊纤维结肠镜或急诊动脉造影、核素闪烁显像等检查;如发现病变,则可行内镜止血,动脉造影注药或栓塞,以及手术治疗。若经上述检查仍未发现病灶,对出血不止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及时手术探查,并可在手术中进行内镜定位检查。
【治疗】
(一)综合治疗
与上消化道大出血相同,下消化道大出血休克病人应立即纠正低血容量,给予足量平衡盐溶液和血液,恢复、稳定正常的循环动力学状态。此外,镇静,卧床休息,禁食(或少渣饮食),全胃肠外营养,应用止血药物,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等也成为必要。如伴发热、白细胞增高,应给予抗生素。
(二)病因治疗
1.内窥镜下局部止血治疗
(1)喷洒药物治疗:溃疡出血或黏膜大量渗血,经内镜插管,直接在出血灶上喷洒药物。常用去甲基肾上肾素,5%~10%孟氏液,有强有力收敛和血管闭塞、血液凝固作用。还可喷洒组织粘合剂、聚氨酯、羟基氰化丙烯酯、环氧树脂等,形成薄膜粘在病变处,使出血停止。
(2)药物注射疗法:对出血的溃疡、肿瘤局部黏膜下注射1∶1 000肾上腺素5mL。或纯酒精,不能超过0.6mL,也不能过深,以免溃疡扩大和穿孔。
(3)高频电灼止血:用1 000kHz/s高频电流产生热效应,使局部蛋白凝固而出血停止先周围后中央进行电灼,成功率90%,但可有穿孔并发症。结肠息肉出血用此法不仅能止血,还可切除息肉。
(4)激光止血:应用Nd∶YAG激光止血,一般无副作用,止血效果优于电灼;但功率不能太大,时间不能过长,否则温度过高会造成肌层损伤。激光疗法最适用于直肠乙状结肠出血。
(5)微波止血:微波下组织发热,蛋白凝固,血管血栓形成而止血。
2.经动脉造影管止血 选择性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后经导管注药使出血停止,注入药物首选垂体后叶加压素,其次肾上腺素、去甲基肾上腺素、麻黄素等。止血有效率80%~90%。但对炎性肠病(克隆病、溃疡性结肠炎)、凝血缺陷病,效果较差,双重供血的病变无效。不能手术、药物灌注无效和凝血障碍者可经导管注入栓塞剂,选择性动脉栓塞止血,常用自体血凝块、明胶海绵块、聚乙烯酒精海绵、硅橡胶小球、氨基丙烯酸丁等。但有时可致肠坏死,尤其是小肠出血,应注意观察。
(三)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 ①短时间内大量出血,24h输血1 000mL,血压、脉搏仍不稳定者;②大出血同时合并穿孔、梗阻者;③保守治疗后又大出血者;④出血原因明确,年轻,无手术禁忌证,原发病变需手术切除者。
2.手术术式选择
(1)肠切除肠吻合术:是下消化道出血首选术式。憩室病、小肠肿瘤、肠道血管畸形、Crohn病等可行局部肠段切除术,切除病变肠段即可止血。结肠癌,行半结肠根治切除术。广泛溃疡结肠炎、结肠息肉病等多处出血,行次全或全结肠切除术。
(2)肠造瘘术:适用于肠道弥漫、多发病变,但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止血后在病变近端行造瘘术,为二期手术创造有利条件。但止血效果不确切。造瘘肠段高者可致水电解质及营养障碍。多作为结肠病变姑息性或暂时性治疗手段。
(3)血管结扎术:结肠、直肠广泛大出血,病人全身情况极差,不能耐受切除手术,可行肠系膜下动脉、髂内动脉、直肠上动脉结扎术,以控制出血。因术后可建立良好侧支循环,一般不会导致严重并发症。
3.术中注意事项
(1)术中尽最大可能明确出血原因。下消化道出血原因繁多,术前、术中诊断多有困难,必要时行术中肠镜检查或术中动脉造影找到出血原因。
(2)术中发现两种可能造成出血病变时,对两种可能引起出血的病变均应处理,但手术不能无限制扩大,要考虑病人耐受性,主要目的是止血。
(3)不采用盲目肠切除术:因盲目肠切除术后病死率达20%,再出血率达80%。现代医学技术的提高,绝大多数出血原因都能确定,因此,术中应尽量采用各种手段明确病因,有的放矢,避免盲目肠切除术。
(4)术中不能仅满足一个出血灶的诊断,而行局部肠切除术。尤其是大肠多发癌并非少见(2% ~6%),大肠癌又与大肠腺瘤病密切相关,Crohn病呈跳跃式阶段性改变,大肠腺瘤病、Peutz-Jeghers综合征、憩室病都是多发病变,有多处出血灶可能,术中应全面细致地探查,以免遗漏。
(5)术中当难以明确病灶时,应多采用术中经肛插入内镜进行检查,由术者配合引导镜身通过回盲部进入小肠,可明显提高确诊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孟宪民.上消化道大出血[J].普外临床,1992,7:237.
[2]裘法祖.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和外科处理原则.见:吴阶平,裘法祖主编.黄家驷外科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457-1460.
[3]侯景臣.高血压脑出血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分析[J].中华神经精神杂志,1988,21:50.
[4]戴植本.消化道出血外科诊治中的几个问题[J].腹部外科,1993,1:49.
[5]顾凤元.选择性动脉造影及止血术诊治消化道出血24例[J].实用外科杂志,1990,7:388.[6]王年吉.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J].新消化病学杂志,1996,10:541.
[7]吴云林.奥曲肽降低食管曲张静脉压力减少硬化剂针孔出血临床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1995,11(1):11-14.
[8]徐立忠.门静脉高压症的非手术治疗进展[J].普外临床,1996,11:321.
[9]季福.激光治疗消化道出血现状[J].普外临床,1995,10:323.
[10]胡望明.内镜橡胶圈结扎术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J].新消化病学杂志,1996,10:587.[11]钱礼.治疗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出血之我见[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5,8:500.[12]胡国斌.78例门脉高压大出血急症断流术的体会[J].中级医刊,1995,30(3):15.
[13]徐新献,李智培,楚修林,等.内科危重病症现代治疗[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06.
[14]林庚金,吴云林.内镜临床应用进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51.
[15]许根其,张洁,王波,等.双气囊压迫硬化剂治疗食管静脉曲张急性出血[J].中华消化杂志,1994,14:140.
[16]宋国培.上消化道大出血药物止血治疗评价[J].中华消化杂志,1995,15:1.
[17]程留芳,王志强,蔡逢春,等.经颈静脉途径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S)治疗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临床评估[J].中华消化杂志,1996,16:26.
[18]刘宣然.上消化道出血研究[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3.
[19]夏穗生.现代腹部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575.[20]艾中立.门腔静脉分流附加肝脏动脉手术治疗门脉高压症[J].中华消化杂志,1982,4:200.[21]Balint JA.et al.Gastrointestinal haemorrhage:Dagnosis and hanagement.wiley and sons,New York,1997.
[22]喻德洪.少见原因下消化道大出血[J].实用外科杂志,1990,11:566.
[23]袁新明.下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及结肠镜检结果分析[J].新消化病学杂志,1996,6:347.[24]刘绍魁.下消化道出血[J].普外临床,1988,5:383.
[25]王钦尧,喻德洪.血便[J].实用外科杂志,1990,11:565.
[26]马优钢.小肠出血的诊断[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3,8:477.
[27]牛爱国.小肠出血定位诊断方法和程序[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4,6:364.
[28]彭德恕.下消化道出血外科处理[J].实用外科杂志,1990,7:381.
[29]金凌应,胡国斌,周水生,等.小肠外科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97.
[30]Wright HK.et al.Massive colonic hemorrhage.Surg Clin North Am,1980,60:1297.
[31]花锦福.肠道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6例[J].浙江医学,1992,14:40.
[32]吴盾利.下消化道大出血[J].中华外科杂志,1987,25:136.
[33]齐家纯.关于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问题[J].中华外科杂志,1981,19:115.
[34]周吉民.下消化道出血的内科治疗[J].实用内科杂志,1988,8:516.
[35]徐家麒.放射性核素对下消化道出血的定位诊断[J].上海医学,1992,15:59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