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
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acute hemorrhagic necrotic enteritis,AHNE),迄今仍是一种原因尚未十分清楚的急性肠道出血、炎性坏死性疾患,是发病急骤,容易误诊,死亡率很高的一种新的外科急腹症。其病变主要在小肠,肠壁各层均可受累,有广泛的溃疡、出血和坏死。典型临床症状是突然发病、腹痛、腹泻、便血、发热和严重的中毒症状。1891年Generich首次报道此病。1945-1949年在德国北部地区此病曾发生大流行。1949年Hansen及Jacklen对本病报道之后,开始引起世界的重视。此后本病在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发生流行,后又传播至印度。1965年,Mizrahi等认为AHNE是一种独立疾病并加以报道。AHNE在我国共发生两次大流行:一次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一次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1961年广州中山医学院罗安泰等在尸解中发现AHNE18例,开始引起临床注意,之后临床逐渐有所报道。1964年四川医学院萧路加等报道了经手术证实的AHNE118例。自20世纪60年代至1973年,国内报道的例数已有1 200多例,1982年辽宁朝阳地区医院报道10年中即收治了460例。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本病则逐渐减少,近年来临床仅有零散病例发生。
由于目前对此病的认识尚不够深透,故而在教科书和文献上命名繁多,Jadffe称之为“溃疡性坏死性小肠炎”;Jecklen称之为“肠坏疽”;Aopuкосов氏将其并入坏死性肠炎类型之中;Kloss称为“重症肠炎”;日本冲中重雄氏称之为“格鲁布性坏疽性肠炎”,欧美多称之“急性出血性小肠结肠炎”。国内学者分别称为“急性节段性肠炎”、“非特异性局限性肠炎”、“坏死性小肠炎”、“坏死性肠炎”、“肠道的脓性蜂窝织炎”。最新版黄家驷《外科学》称之为“急性出血性肠炎”。《实用外科学》称为“急性坏死性肠炎”。作者认为,本病称之为“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比较完整和确切。也可能这些名称都不全面,则有待于搞清本病本质之日后确定。
【流行病学】
1.年龄 国外报道AHNE之特点好发于婴幼儿,尤其早产儿常在出生后3天~3周后得病。日本特别强调未成熟之早产儿发病较多,80%发生在出生体重2 000g以下婴儿。我国南方报道此病多发于学龄前儿童,一般都在15岁之前发病,成人发病者少见。作者于1978年曾对AHNE流行病学做了全国性考察,海南岛于60年代初及70年代初两次AHNE大流行,共发病500余例,均为15岁以前的儿童,只发现1例42岁成年人。
2.性别 国外报道男多于女,男女之比为2~3∶1。朝阳地区报道460例中,男279例,女181例,男女之比为1.7∶1。
3.季节 广东曾报道AHNE好发生在冬季;而国内其他地区的报道均好发在夏秋两季。朝阳地区460例中,发生在夏季者189例(占41%),秋季者129例(占28%),夏秋两季总的发病率为69%。
4.发病诱因 文献往往提及AHNE的发病与饮食的关系,Kiegman等报道的AHNE病例中98%是有喂养史的。有人报道50%的病例有饮食不当病史,如暴饮暴食和不洁饮食。也有人观察到在砒中毒和吃有毒海鱼时易发生本病。朝阳地区报道的病例中,有全家吃了变质猪肉之后,全家发生AHNE的典型病例。
5.流行性问题 AHNE是否有流行性,是国内外学者一直很关注的问题。1945-1949年,在战败的德国北方发现过大批的AHNE病人,可是当时没有搞清楚是否有流行性问题。Kloss认为,AHNE是一种地方性流行病。Cecil将AHNE列入传染病章节内。国内罗征祥认为,AHNE的发病与一般传染病的散发流行相似。叶任高报道,发现在一个小镇的一条街上连续出现4例病人,认为本病可能具有一定的流行性。海南省1971年3~6月发生AHNE病人298例,调查中发现病例彼此之间似乎有传染关系,认为是一次罕见的AHNE的大流行。朝阳地区AHNE研究组对本地区20世纪70年代初期发生的AHNE做了较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AHNE有流行性和一定传染性,其依据如下:
(1)在一些村屯短期内出现成批病人,发病率最高者可达全村人口的2.5%。1972年8~9月调查一个县相距很近的四个自然屯中,21d内发生17例病人,死亡5人(其中百顷地屯10d内发生7例,死亡2人,发病率达全屯总人口的1.33%)。1973年7~8月调查朝阳县西五家子乡两个相距1.5km的自然屯,在19天内发现14例病人,发病率达当地人口的25%。
(2)发现大批家庭复数病例。有作者在AHNE460例报道中发现,有16户及集体发生复数病例61例(其中15个家庭和1个护理小组)。
(3)AHNE与某些消化道传染病(如菌痢)的流行季节一致,其发病曲线大致相同。
(4)发现经常接触人粪尿的人群患病率高;城市患病率低于农村。发现在井水被污染的情况下,可使食井水人群多人发病。
(5)少数病例在发病前与AHNE病人有密切接触史。如作者所报道的460例中,有1组护理AHNE病人的护士相继发病。家族复数病例中,父母在看护患AHNE孩子时发病。
(6)在AHNE病的集中发病区,采取消化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疾病的流行情况可得到控制。
【病因】
对于AHNE的确切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目前主要有两种学说,一为感染学说,另一为变态反应学说。
1.感染学说 提出AHNE系由感染所致,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论据如下。
(1)Zeisser与国内杨思源先后在病人的肠液和粪便中培养出“F”型产气荚膜杆菌,认为此种细菌产生一种“β”毒素而引起本病;此外也有人报道产气荚膜杆菌C型亦能引起AHNE的发病。
(2)Lepelt从尸体材料中培养出一种溶血性大肠杆菌,用引种菌混入食物喂养19只动物进行实验,结果12只动物诱发了典型的AHNE。
(3)Hathaway报道6例AHNE合并有克雷白氏杆菌败血症,其中3例是喂了被克雷白氏杆菌属污染的人奶引起的。
(4)Kliegman等报道的病例中,有1例因喂养了被肠球菌污染的奶而患AHNE,并同时在血中培养出肠球菌。
(5)日本学者板谷特之认为,AHNE是绿脓杆菌8型引起的。
(6)北京高寿征等报道,在菌痢流行期暴发了AHNE的流行,认为痢疾杆菌是引起AHNE的病原菌之一。
(7)另外有报道认为,产气葡萄球菌、非溶血性链球菌、肠链球菌等也可引起AHNE。因此有人分析,AHNE是否是在机体抵抗力低下时,肠道正常菌群变为致病菌而致病的。
(8)作者观察460例中,78例做了大便细菌培养,46例生长大肠杆菌,2例为绿脓杆菌,1例副大肠杆菌;15例做了厌氧菌培养,有5例生长产气荚膜杆菌。
为了证实AHNE的感染学说,我们做了动物实验研究。用小白鼠为受试对象,将AHNE的肠内容(病变肠管区)纱布过滤后,以小细塑料管灌入小白鼠的胃内进行观察。结果11只小白鼠在受试后,16~72h死亡7只(对照组11只没有死亡)。死亡小白鼠5/7发生肠管炎症及坏死;2只小白鼠肝脏发生空泡变性;1只发生心肌炎。死亡小白鼠之肠腔细菌培养均生长了致病大肠杆菌及变形杆菌。
2.变态反应学说 有些学者认为,AHNE的病因是由于某种因子过敏而出现的变态反应。AHNE发病迅速,病理检查有典型的坏死、水肿、出血,组织内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血管壁及胶原纤维有纤维素变性,以及肠壁内的Meissner及Auerbach氏神经细胞的营养不良性改变,说明神经机制起着重要作用。1964年Berdon根据本病特征,认为是革兰阴性杆菌或其内毒素对肠黏膜引起的变态反应。高鸿等报道,观察到AHNE的坏死性附近有血管纤维素样坏死及小血管中的透明血栓形成,并在一些病例中有较多的嗜酸细胞浸润,认为类似施瓦茨曼氏(Shwartzman)现象,考虑为Ⅲ型变态反应。王宝美报道的病例中见到肥大细胞的异色性颗粒减少,部分病例黏膜下层有轻度异色性,当组织内肥大细胞减少时,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嗜酸细胞明显增多,亦认为与Ⅰ型变态反应有关。夏振龙、曾玉明等报道用Bendixen方法,用人胚肠黏膜作抗原,对11名病人进行了皮肤试验,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琼脂对流免疫电泳,IgG、IgA、IgM,类风湿因子,总补体测定和淋巴细胞转化等检查做了研究。结果是:皮肤反应7/11阳性;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7/11为阳性;IgG、IgA、IgM测定中,除2例IgM增高外,其余IgA、IgG均为正常或减少。根据IgG、IgM不高,考虑本病可能与感染关系不大。
3.其他学说 AHNE之病因,众多学说中尚有食物中毒学说,认为砒中毒、海鱼中毒及不洁饮食后发生的AHNE均系食物中毒之故。有人认为本病发生和营养不良有关,认为1945-1949年德国战败后生活困难而大批发生AHNE。我国发病,农村病例较多,可能与营养因素有关。日本天野洋氏等认为,低血压、低血氧使肠管缺血,继发革兰阳性杆菌感染而发生AHNE。有人认为蛔虫是本病的致病因子,海南、广东的报道以及钱礼等都很注重蛔虫的因素。
综上所述,AHNE的病因学说很多,主张感染学说所报道的感染病源菌也莫衷一是;以变态反应解释病因,也难以完全阐明AHNE的全部现象。因此很可能是由于机体对某些物质过敏而引起的炎症性反应,在此基础上发生继发感染。
【发病机理】
据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病例分析,Lawrance等通过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研究,认为AHNE的发病是由于胃肠道内的胰蛋白酶水平低下时,由产气荚膜杆菌产生β毒素引起的。在一般情况下,胰蛋白酶可以破坏β毒素,当吃了含有胰蛋白酶抑制物的食物(如生甘薯、生豆粉等)和肠道蛔虫分泌出胰蛋白酶抑制物时;或者由于暴饮暴食、吃多量肉食,消耗了胃肠内的胰蛋白酶,而致胃肠道内的胰蛋白酶水平降低。在胰蛋白酶含量降低情况下,没有足够量的胰蛋白酶来破坏β毒素,则β毒素的水平相对升高,此时便引起AHNE发病。有的国家给儿童注射C型魏氏杆菌的β类毒素预防AHNE,这一机理是否也可以用来解释我国的AHNE的发病机理(图24-2)。
图24-2 AHNE发病机理示意图
【病理】
1.受累部位 病变主要发生在回肠或空肠,约20%的病人空肠、回肠皆有病变;偶尔亦可发生在结肠或胃及十二指肠。四川报道病变发生在回肠的占42%,空回肠同时受累的占39%,单纯空肠受累仅占18.6%(据118例手术病例的统计)。作者报道了辽宁朝阳发生的AHNE病例140例手术病例证实,侵犯回肠76例(占54.3%),侵犯空肠的30例(占21.4%),空、回肠同时受侵犯者20例(占14.3%),侵犯其他少见部位的有:结肠4例,回盲肠2例,回盲肠阑尾2例,回结肠1例,回肠阑尾1例,全结肠1例,胃、空肠、回肠、结肠1例,空肠、回肠及升结肠1例。病变可为单发或多发。多发者则可呈多节段的“跳跃式”,与正常肠管之间分界明显。
2.病变区的大体改变 病变器官充血、水肿、肥厚、僵硬,有的肠管扩张变粗,肠壁厚达0.5cm,最厚者可达1.0cm;有的肠壁可见气囊肿。肠表面有点状或片状出血,并附有纤维素性渗出或脓苔;严重的有散在点片状坏死及穿孔,多发生在肠系膜缘的对侧。肠系膜水肿,可有淋巴结肿大。部分病例之病变为间断性,间距一般为30~50cm。有的病例大段肠管坏死,坏死肠管内充满血便。腹腔内有混浊黄色腹水或血腹水,最大量可达2 000mL。肠黏膜充血、水肿、增厚,伴有广泛的出血和溃疡形成,有的部位黏膜坏死,呈灰绿色。
3.组织学所见 黏膜下明显水肿,广泛的炎性细胞浸润,部分区域有散在嗜酸性细胞。黏膜脱落处形成溃疡,坏死基底层有脓细胞“反应带”。血管扩张明显,有充血及出血,血管见有纤维样坏死。平滑肌纤维变性坏死。浆膜有纤维素及脓性渗出物。肠系膜淋巴结除有炎症外,见有出血及灶状坏死,淋巴窦内有较多的中性粒细胞浸润,还有浆细胞和少许嗜酸细胞。
【临床表现】
(一)症状
1.腹痛 在460例统计中,432例有腹痛,占93.8%。腹痛部位在脐周及中腹部或全腹部为多,腹痛性质多为阵发性绞痛,饮水和进食可诱发腹痛发作。
2.腹泻、血便 460例中,腹泻者390例,占84.8%,其中排血便者346例,占75.2%。由于就诊时间的迟早不同,大便的性状也可不一。最初亦可为黄绿稀水样便,以后变为血水、血便、果酱样便及脓血便等。大便的次数5~10次/d不等。粪便具有特殊腥味。
3.恶心、呕吐 460例中,恶心者290例(63%);呕吐者271例(58.9%)。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及胆汁,少数病例吐咖啡样液体,有的混有蛔虫。
4.全身中毒症状 60例中,有297例(占69.6%)出现不同程度的全身中毒症状,轻者四肢发凉,面色苍白,脉搏细弱和血压下降;重者出现中毒性休克。
5.发热 发热者占74.3%(342/460例),一般在37~39℃之间,最高达41.8℃,25%的病例伴有寒战。
(二)体征
1.腹胀 根据病情轻重可有不同程度的腹胀。在脐周及上腹部可见到肠型。
2.腹部压痛和肌紧张 腹部可出现明显的固定性压痛及肌紧张。压痛与病变区所在是一致的,随病情的缓解而消退。这是因为AHNE都有浆膜炎性反应之故。
3.反跳痛 在460例分析中,表现为腹膜炎者91例,有明显反跳痛体征。有部分病例因腹腔有渗出而出现腹部移动性浊音。
4.腹部包块 15%~18%的病人可摸到索条状包块,在开腹手术时证实为水肿发炎的肠袢,在病情好转时即消退。
5.肠鸣音 根据AHNE不同的病型,肠鸣音可亢进、减弱或消失。
(三)实验室检查
1.末梢血象 对363例做了末梢血象检查,白细胞增多者263例(占72.4%)。一般都在(10 ~30)×109/L,最高达65.7×109/L;中性核增多者198例(占54.3%);嗜酸性细胞消失者有241例(占66.4%)。
2.粪便检查 多见肉眼血便,粪便细菌培养78例,其中46例生长大肠杆菌;15例厌氧培养5例生长产气荚膜杆菌。
3.生化检查 部分病例表现有酸中毒(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
(四)放射线检查
放射线检查对诊断AHNE意义很大。其有意义X线征象较多。
1.肠道积气 据Frinann-Dahl指出,新生儿在生下约5min之后,空气进入胃内,3~4h进入结肠。而成人肠道的气体则是很快被吸收,故一般成人小肠内看不到气体(X线征方面);而在各种传染病和肠管消化不良的疾病,由于酶类的变化,导致腐败分解,使肠管内气体增多,因而X线上表现小肠积气体征。Dudgeon等报道59例AHNE中,44例表现肠管积气。作者将36例(成人病例)AHNE与36例一般胃肠炎病人作X线对比研究,发现两种疾病在小肠积气体征上有差异,P<0.01。
2.腹部液平面征象 正常成人每天都有7 000~8 000mL消化液进入胃肠道内,但一般是随进入随吸收,故正常成人肠道内X线上没有液平面。作者研究发现,AHNE小肠有多发散在液平面,液平面之直径均在2~4cm之间。而急性胃肠炎X线平片上小肠很少见液平面,且液平面多沿结肠走行出现。
3.肠壁肥厚及黏膜粗糙征象 由于肠壁水肿在X线上表现为肠壁影像增宽增厚,可达0.5cm(正常0.2~0.3cm);肠袢间距变宽。肠黏膜粗糙占77.7%,而一般肠炎并无此征象。在有肠管坏死的病例,X线可见局部有成堆的致密阴影。
4.腹腔内游离液体征象 在立位腹部平片,可见下腹部透过性减低,有此征象者占47.2%。
5.肠壁气囊肿 Dudgeon报道59例AHNE中,55例有肠壁囊肿征象。我国报道的AHNE病例此征象发现率很低。作者报道的460例中仅见4例。
6.腹脂线消失或模糊 此征象见于AHNE的腹膜炎型病例。
7.门静脉积气征象 国外报道这种征象占AHNE病人的20%,而国内的病例此征象很少发现。作者在460例研究中仅见1例小孩病例出现此征象。有小肠穿孔的病例则可见游离气体。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标准 因本病复杂,故误诊率极高,有的报道高达57.4%。在婴儿病例,均无例外地误诊为中毒性消化不良;在成人,则易误诊为肠梗阻、腹膜炎和菌痢等。作者提出以下诸条可作为诊断AHNE的参考:①腹痛前有不同程度的前驱症状,如头痛、乏力、全身痛及食欲不振等;②突发中上腹部绞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重;③腹泻,排有特殊臭味的血水便或果酱样便;④发热,白细胞增多,甚至发生中毒性休克;⑤有急腹症表现,但又不同于一般急腹症;⑥X线可见肠管广泛充气,全腹散在小液平面,肠壁肥厚及黏膜粗糙,肠壁积气或门静脉积气;⑦有流行病学资料可寻,有饮食不当的病史。
2.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新生儿出血症、细菌性痢疾、急性肠套叠、绞窄性肠梗阻、过敏性紫癜等疾病相鉴别。
【治疗】
一般先采用内科疗法,大多数病例可获痊愈。注意重症病人以抗休克为主,争取早期手术,预防肠穿孔。
1.保持胃肠道休息 一旦考虑本病可能,即应开始禁食,中度及重度腹胀者应同时进行胃肠减压,以使胃肠道充分休息。禁食时间一般需2周,过早恢复饮食易导致复发。进示指征为腹胀消失、粪便潜血试验阴性、X线检查肠壁气囊肿消失72h后。
2.全身支持疗法 禁食期间应采用静脉高营养,方案为10%脂肪乳2~3g/(kg·d),复方结晶氨基酸2~2.5g/(kg·d),葡萄糖12~15g/(kg·d),电解质及多种维生素适量,液体量120~150mL/(kg·d),热卡209~376kJ/(kg·d)〔50~90kcal/(kg·d)〕。此外,给予补液,纠正脱水和酸中毒;禁食时间长者应注意电解质紊乱的纠正;必要时输血和血浆,以补充营养。
3.抗感染治疗 基于本病与感染有关,故主张应用抗生素治疗,给予广谱抗生素,以消灭病原体,也可防止继发感染。可选用青霉素、链霉素或庆大霉素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氯霉素静脉滴注,口服四环素、新霉素等。青霉素剂量20万~60万u/(kg·d)。氯霉素剂量50~100mg/(kg·d),但新生儿尤以早产儿易发生“灰婴综合征”,宜慎用。还可选用氨苄青霉素150~250mg/(kg·d),必要时加大剂量至300~400mg/(kg·d),静脉给药。甲硝唑及目前一些新型抗生素可抑制肠道细菌特别是厌氧菌的生长,也可选择使用。还可选用新霉素100mg/(kg·d),呋喃唑酮10mg/(kg· d),复方新诺明或氯霉素50mg/(kg·d)等口服,均有肯定的效果。
4.解痉止痛疗法 应用654-2解除胃肠平滑肌之痉挛疼痛,同时可以改善腹内的微循环,有利于疾病好转。一般病例应用654-2剂量为2~3mg/(kg·d),于6~8h内静脉滴注,疗程7~14d。还可应用酚妥拉明,每次0.5~1.0mg/kg,加于莫菲氏管内滴注,每2~4h1次,可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并对麻痹性肠梗阻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5.肾上腺皮质激素疗法 一般应用氢化可的松4~8mg/(kg·d),或地塞米松0.25~0.5mg/(kg·d),静脉滴注,旨在抑制变态反应,减轻中毒症状。注意应用3~5d后减量逐步停止,用药时间过长有促进肠出血或穿孔之危险。
6.抗休克治疗 如出现休克,在补足液体基础上,早期可用血管扩张药,或用升压药,必要时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全血、血浆,维持血浆渗透压,使血压回升。
7.外科疗法 多数病例在上述治疗和严密观察下可以治愈。有30%~40%的患儿常需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①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疑有肠坏死和肠穿孔者;②经积极的非手术治疗,全身中毒症状不见好转,并有休克倾向,而局部体征持续加重,说明炎症加重,肠管有坏死倾向;③有肠梗阻表现,经非手术疗法不见好转,不能除外机械性肠梗阻时;④血便频繁,每次量大,经反复输血及其他非手术疗法亦不能控制者;⑤腹腔诊断性穿刺,抽出脓性或血性腹水者。
(2)手术原则:手术方式有坏死肠段切除、肠造瘘预防肠穿孔、腹腔引流及穿孔修补等,可根据全身情况和肠管病变程度而定。①如肠管尚无明显坏死、穿孔,只有充血、水肿者,则可不做任何处理,或仅给予肠系膜普鲁卡因封闭。术后连续内科治疗。②如有肠坏死或穿孔,或有不可控制的消化道大出血,病变局限,可行一期切除吻合术。切除时应注意切至正常黏膜部位。③如患儿情况不允许,或肠管病变广泛,可将坏死肠管切除后双腔造瘘,待恢复后再行二期吻合。也有行一期吻合后,近端做导管造瘘,待肠功能恢复后再将导管拔出。对于病情严重的小儿病例,多主张做肠切除造瘘和二期吻合。
(3)腹腔穿刺判定法:应用腹腔穿刺法来确定腹膜炎型的AHNE是否需开腹探查有很大帮助。作者治疗腹膜炎型AHNE91例,其中42例做了腹腔穿刺,根据穿刺结果,31例及时进行了手术,而11例继续用非手术疗法,均获治愈。如腹腔穿刺发现:①腹腔液为血性或脓性;②腹腔液混浊,镜下有大量脓细胞;③腹腔液虽无脓细胞,但计数白细胞多于5×109/L者,以手术探查为宜;如镜下白细胞数小于5×109/L时,可继续非手术疗法观察。
(4)腹腔镜协助诊断和治疗:近年来,内镜外科的迅速发展,无疑对腹部外科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过去常规的剖腹探查,仍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有少部分病人术前怀疑有外科疾患,探查中发现是其他疾病时有报道。我院广泛性使用腹腔镜技术以来,对腹部很多疑难疾病,从临床考虑诊断意见不统一的前提下,用腹腔镜检查,以利确诊。作者从临床探讨中提出,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经内科治疗无效,而手术指征又不完全具备时,可用腹腔镜检查,并根据探查的结果,拟定治疗方案;如发现有肠坏死,可在腹腔镜下做肠切除、肠吻合和造瘘;如只是一般性点状坏死,可在腹腔镜指示下选择性地做肠系膜封闭或修补。
【预后】
本病轻重程度不一,经内科治疗后,死亡率在5%~10%左右。经外科手术治疗者大都病情较重,手术死亡率为12%~30%。AHNE与Crohn病不同,一般不转变成慢性,亦不再复发(个别病例亦有复发者)。由于AHNE具有一定的流行性和传染性,对其加以预防是必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