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骨盆骨折合并大出血
因高能量创伤所致的严重骨盆环骨折、骨盆粉碎性骨折或合并有骶髂关节附近、耻骨联合部位的骨折和脱位,常引起大出血,如不能及时处理,死亡率高。多因车祸、房屋倒塌、塌方、高处坠落所致。至于低能量创伤所致骨盆骨折,本节不讨论。
【解剖概要】
骨盆的前方由耻骨环和坐骨支连接于耻骨联合上而形成。后方为骶骨和两个髂骨由骶髂韧带、骶结节韧带、骶脊韧带所连接。韧带复合体损伤后,骶髂复合体稳定性亦将破坏。如前环有损伤,后环亦会有损伤。当其骨折时,出血来源有四。
1.骨折端 骨盆由松质骨组成,血液丰富,一旦骨折,极易大量出血。
2.盆腔静脉丛 伴行动脉行走且相互联通,其数目为动脉10余倍,骨折脱位时常使其破裂而大量出血为主要出血原因。
3.盆腔主要血管 因邻近骨折移位而刺伤出血相对较少。
4.骨折片 刺破邻近的肌肉、内脏引起出血。
【病因】
造成骨盆环骨折、粉碎、脱位的高能暴力多为下列几种情形:①前后方向挤压;②伴有旋转或不伴旋转的侧方挤压;③垂直剪切力量;④上述不同方向的混合暴力,前后及侧向挤压骨折,可有稳定的或不稳定的骨盆,垂直剪切力量和混合力量所致骨折多是不稳定的,易对后腹膜血肿腾出空间。
【临床表现】
因骨盆骨折常合并多发性损伤,其并发伤本节不作叙述。
(一)局部表现
盆部肿胀、疼痛、畸形及皮下出血(淤血),以髋关节主动活动受限,局部挤压分离试验阳性(疼痛),甚至下腹压痛、反跳痛,腹穿可抽出少许血液。
(二)全身症状
大量出血易致面色苍白、心悸气短、低血压,甚至休克、神志恍惚等;严重者可昏迷而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
(三)辅助检查
1.血常规 血色素降低显著,而白细胞增高。
2.X线检查 能了解骨折及稳定情况。骨盆正位片,尤其是沿进出口投影拍片更能确定其稳定性,当向上的半骨盆变位小于5cm,关节分离小于1cm,或骶髂关节的分离性骨折小于0.5cm者,要怀疑为不稳定骨折;当任何骨盆向头侧变位超过0.5cm,骶髂关节宽度超过1cm或髂骨分离超过0.5cm,骨折为不稳定形骨折,对其正确判断有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并减少并发症。
3.血管造影 血管造影能了解骨折出血部位。
4.CT检查 CT扫描能弥补X线片不足,以判断骨折的稳定性及骨折分离情况;同时亦可了解复位是否正确,内固定是否适合,以及愈合发展过程。
【诊断】
根据其外伤史、症状、体征、X线片、血检可明确诊断。
【治疗】
(一)现场抢救治疗
(1)先将病人救出现场,脱离危险地段。
(2)简要检查病情,率先救治致命伤,如心跳、呼吸骤停,窒息等,延续其生命。
(3)对于开放性损伤及骨折者,应妥善处置,迅速送至有条件的医疗单位。
(二)后续治疗
1.进一步救治 先进行全面检查,先行处理如肝脾破裂、严重脑外伤等损伤。
2.骨盆骨折的处理 其目的在于复位骨折及脱位,妥善固定以稳定骨盆是减少出血的关键。传统手术在伤后3~7d进行,以便对其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现主张更积极治疗,做术前血管造影,必要时做栓塞治疗和早期稳定术,希望能在24h内完成骨盆稳定手术。其方法有外固定和内固定两种。
(1)骨盆骨折的外固定:适用于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骨盆损伤病人的复苏治疗,常用于前后挤压损伤和垂直剪切骨折的治疗,常用的“Ganz”、“抗休克”骨盆C钳、Tatis支架。术后治疗:可保留支架8~12W,若整复不满意,较好的治疗方法是在伤后3~6d内确定需做内固定、还是重新整复,并用骨骼牵引和卧床休息。
(2)骨盆骨折的内固定:
1)骶骨骨折和骶髂关节脱位的后方螺钉固定。有人主张对后骨盆环有变位或不稳定骨折且变位超过1cm者,若有适应证做早期剖腹术者,可同时进行内固定。
2)垂直剪切骨折后侧切开整复与内固定的方法治疗,垂直剪切性骨盆骨折效果良好,术中注意防止损伤骶神经根。
3)骶髂关节的前进路和稳定术常用U形钉,接骨板固定。
4)骶骨骨折经髂骨杆固定。
3.出血的处理
(1)对于有盆腔脏器、肌肉损伤而为主要出血源时,应进行手术探查、修复、止血。
(2)对于切开复位内固定者,在开放复位时可行止血,必要时可结扎髂内动脉。
(3)对于做外固定治疗,经积极治疗,观察出血仍无好转者可开放止血,必要时做造影栓塞止血。现认为结扎髂内动脉不能完全止血,因其血运及侧支循环丰富,可行血管造影栓塞术。
(三)一般治疗
1.抗休克治疗 大量快速液体灌注,同时注意晶胶体平衡,适当输血及血浆;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护各重要器官功能;必要时加用血管活性药物。
2.应用抗生素 联合应用有效抗生素。
3.支持治疗 对开放性骨盆骨折,在抢救休克的同时应清创、探查止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