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节 胸膜腔闭式引流术
某些胸腔肺部疾病、全身性疾病或胸外科手术后,常发生胸膜腔积液、积脓、积血和积气,通过胸腔引流使其及时排出,可促进肺膨胀,控制胸膜感染,预防胸膜粘连。
【适应证】
(1)急性化脓性脓胸、结核性脓胸合并感染,经反复穿刺抽脓效果不佳者。
(2)各种原因所致的血胸。
(3)张力性气胸。
(4)各种剖胸手术后。
(5)支气管胸膜瘘、食管胃吻合口瘘、食管破裂。
(6)慢性脓胸适宜开放引流。
【禁忌证】
(1)肺大泡、肺囊肿等非胸腔内积气、积液,禁用胸腔引流。
(2)急性脓胸禁用开放引流。
【操作步骤】
根据胸腔是否与外界直接相通,分为闭式引流与开放引流两类。根据安置胸管的途径,闭式引流又分为经肋间引流和经肋床引流两种。
术前1h口服鲁米那0.06g。清洁局部皮肤。常规皮肤消毒、铺巾、戴无菌橡皮手套。
1.经肋间胸腔闭式引流 用于胸腔积液、积气,多在床边或抢救现场使用。
(1)病人取斜坡卧位。根据体征及X线检查选择引流部位。引流气体多在锁骨中线第2、3肋间,引流液体多在腋中线至腋后线第7肋间。
(2)用1%~2%普鲁卡因在选好的引流部位做局麻,浸润胸壁各层。
(3)做1~2cm横形皮肤切口。用止血钳沿肋骨上缘边分离边推进,直至戳破壁层胸膜,进入胸膜腔。若有气体或液体溢出,迅速夹住引流管前端送入胸腔,连接水封瓶,固定引流管。引流管的胸内段至少要2cm。
(4)用套管针穿刺置管较方便。先做皮肤切口,经肋间插入,拔出针芯,置入引流管即可。
2.经肋床胸腔闭式引流 用于急性、恶急性或慢性脓胸且浓液较多者,宜在手术室内进行。
(1)体位、引流部位、麻醉同上。多经腋后线第7或第8肋。
(2)做长5~6cm横形皮肤切口,然后依次切开皮下组织、肌层,直达肋骨骨膜。仔细止血。
(3)沿长轴切开5cm长的肋骨骨膜并剥离之,然后用肋骨剪切除此段肋骨。
(4)经肋床切开胸膜,吸除胸膜腔内脓液,探查并分开分隔性粘连,取部分胸膜送病检,置入有侧孔的胸腔引流管,依次缝合胸壁诸层,固定引流管,连接水封瓶。
3.胸腔开放引流 要适用于慢性脓胸、胸膜肥厚、纵隔已固定、每日脓液少于20mL者。
(1)已行胸腔闭式引流,后又转为慢性脓胸者,可将引流管在皮肤切口外2~3cm处剪断,以别针横向穿过引流管,并用胶布将别针固定于胸壁皮肤,外覆以多层纱布。以后根据脓液多少及敷料沾湿情况随时更换。
(2)慢性脓胸未作闭式引流者,先按经肋床插管的方法,置入较粗的引流管,然后再用别针、胶布固定,敷料覆盖。若脓液较多,可按闭式引流处理。如此可减少换药次数,减轻对皮肤的刺激。
【注意事项】
(1)麻醉应充分,操作要轻柔,避免刺激过强,勿损伤肋间血管。
(2)胸膜切开不可过大。安放引流管前要将末端钳闭,待管周密封,并接通水封瓶之后方可开放。
(3)排气、放脓不要过快,以防引起纵隔摆动。
(4)安管之后,病人取半卧位,以利引流。要经常鼓励病人咳嗽及深呼吸,并给拍背,以促进肺早日复张。每日观察并记录引流物的性质、数量及其变化。
(5)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堵塞、扭曲、受压、脱出、漏气。
(6)选用的引流管不可过细、过软,内径不小于0.8cm。插入胸腔段以2~5cm为宜,内端应置于胸膜腔后外侧,胸内段应剪2~3个侧孔,剪侧孔不得超过管径的1/2。
(7)引流管胸内、胸壁、胸外各段均不可成锐角。
(8)引流瓶要低于病人胸腔至少50cm。每当搬动病人、抬高或更换引流瓶时,必须牢记钳闭引流管后再行操作。
(9)引流管外口浸入水下不得过深或过浅,一般以2cm为宜。
(10)拔管时间依病情而定。单纯排气者,待病侧肺完全膨胀,咳嗽时亦无气体逸出,钳闭观察24h,胸透证明再无胸腔积气,即可拔管。脓腔引流后,若每日脓液少于20mL可改为开放引流,少于10mL可拔管。胸腔手术后的引流管,留置不少于24h,具体时间应依引流多少及肺复张情况而定。无论何种引流,若引流管已完全堵塞,且不能再通者,都应及时拔除,必要时可重新安放。慢性脓胸的开放引流应在脓胸完全闭合或行根治术后方可拔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