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 肠杆菌科细菌的选择培养和血清学分型鉴定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肠杆菌科细菌的选择培养。
2.掌握肠道致病菌与非致病菌的鉴别。
3.掌握血清学分型鉴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1.肠杆菌科细菌的选择培养。
肠杆菌科细菌包括一大群生物性状相似的革兰阴性无芽胞杆菌,其中部分为致病菌,如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等;而多数为肠道正常菌群,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致病。一般致病菌不发酵乳糖,条件致病菌中除变形杆菌外均可发酵。
肠道标本一般需接种在肠道菌选择培养基上或先增菌后再分离,分离纯菌后,根据菌落特点,结合革兰染色及氧化酶反应结果做进一步鉴定。肠道标本分离一般选用一个强选择培养基和一个弱选择培养基,强选择培养基有SS(Salmonella Shigella Agar)、HE(Hektoen Enteric Agar)、XLD(Xylose Lysine Desoxycholate Medium)等,弱选择培养基有麦康凯琼脂(Mac Conkey Agar,Mac)、中国蓝琼脂、伊红亚甲基蓝琼脂(Eosin Methylene Blue,EMB)等。一般接种一个强选择性培养基(如SS琼脂)、一个弱选择性培养基(如麦康凯),37℃培养箱中培养。如表2-1所示。
表2-1 常见肠道培养基的选择原理
2.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定。
(1)初步鉴定。原则是:①确定肠杆菌科的细菌,应采用葡萄糖氧化—发酵试验及氧化酶试验与弧菌科和非发酵菌加以鉴别;②肠杆菌科细菌的分群,多采用苯丙氨酸脱氨酶和葡萄糖酸盐试验,将肠杆菌科的细菌分为苯丙氨酸脱氨酶阳性、葡萄糖酸盐利用试验阳性和两者均为阴性反应3个类群;③选择生化反应进行属种鉴别。
(2)最后鉴定。肠杆菌科各属细菌的最后鉴定是根据生化反应的结果定属、种,或再用诊断血清做凝集反应才能做出最后判断。
三、实验内容及方法
1.肠杆菌科细菌常见细菌的选择培养。
(1)材料。
菌株:大肠埃希菌、痢疾杆菌、伤寒沙门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
培养基:SS平板、HE平板、Mac平板、中国蓝平板、EMB平板、营养琼脂6种培养基。
(2)方法。
4个人一组化培养基,取6种培养基各5块。
挑取少量菌,用分区划线接种法,将5种菌分别接种在SS平板、HE平板、Mac平板、中国蓝平板、EMB平板、营养琼脂平板上,37℃培养箱中培养18~24h,观察记录各菌在各个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并加以比较。
(3)结果记录及分析。
观察各菌在各个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记录培养基颜色的变化、菌落形态。整理成表格形式。对各培养基的选择效果加以评价如表2-2所示。
表2-2 肠杆菌科细菌常见的选择培养结果
2.肠杆菌科细菌的血清学分型鉴定。
(1)材料。
菌株:经初步鉴定的志贺菌沙门菌;
诊断血清:志贺菌多价及单价血清、沙门菌多价及单价血清。
(2)方法。
玻片的一端加生理盐水1滴,另一端加诊断血清1滴;取少量待测菌,分别与生理盐水、诊断血清混合均匀;若待检菌与诊断血清混合后数分钟内出现肉眼可见的颗粒状凝聚物,而生理盐水对照呈均匀混浊,则为凝集阳性;在5~10min内不出现凝集者为阴性。
(3)结果记录及分析。
记录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待测菌是否为志贺菌沙门菌。
经鉴定不符合血清学诊断标准的,报告“待测菌非志贺菌沙门菌”;形态、培养、生化反应、血清凝集试验结果阳性,可初步报告“分离到的待测菌为××志贺菌××沙门菌”。
四、思考与讨论
1.肠杆菌科细菌有哪些共同的生物学特性?
2.如何区分肠杆菌科细菌和其他革兰阴性杆菌?
3.志贺菌属细菌分为哪几种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