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续之间
——陈中伟与世界第一例断肢再植
1963年8月6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一个工人完全轧断的右手被接活》。次日,新华社发出《世界首例断肢再植手术在我国获得成功》的电讯。1964年9月,在罗马召开的第20届国际外科学会大会上,首例断肢再植的荣誉得到了国际医学界的公认。
青年时代的陈中伟
王存柏
这次载入史册的手术的主刀医生叫陈中伟,那个幸运的工人叫王存柏。
一、回到事件现场
1963年1月2日清晨,上海钢模机床厂工人王存柏的右手被落料机床的冲头齐手腕切断,工友们立刻将他送到了上海第六人民医院,负责抢救的是陈中伟医生。虽然之前陈中伟曾经接活过断了75%的手臂,但是接完全被切断的手还从来没有在临床上试验过,而且当时在全世界也没有断肢再植成功的先例。按照当时的惯例,医生对这样的工伤能做的就是清洗创面,包扎伤口,手断了也只好断了。但陈中伟并没有那样做。他先给病人的残臂和断手拍了照片,留作资料,之后马上安排手术。他先将要接的血管一一分离出来,请血管外科主任钱允庆帮忙接血管,手术克服了一系列以前从未遇到过的难题,4个小时之后,手术完成。为了防止排异反应,让手指完全恢复正常,陈中伟帮助病人成功地闯过了肿胀关、休克关、感染关、坏死关,半年后接上的手恢复正常,手术宣告成功。
陈中伟和他的同事们相当于“在医学界爆炸了一颗原子弹”,1963年1月4日,周恩来总理获悉这一消息后,特地在上海接见了陈中伟。陈中伟一共主持发明了6项断指再植技术,在他的一生中,他和同事共接活了数千只断指。他所提出的“断肢再植功能恢复标准”,被国际显微重建外科学术界公认为“陈氏标准”。1999年,陈中伟在美国召开的第13届国际显微重建外科学会学术讨论会上荣膺“世纪奖”。在显微外科领域,它是最高的荣誉。由于他在断肢再植与显微外科领域的突出贡献,1963年获卫生部记大功一次,1981年获国务院国家科学大奖,1994年被求是基金和李鹏总理授予杰出科学家奖,在国际上更被称为“再植之父”。
二、“陈氏飞刀”的背后
陈中伟的开刀技术,在国际上有“陈氏飞刀”的美誉。技术的熟练来自于近乎残酷的练习。
为了能够在显微镜下沉稳而灵活地缝合纤细的血管和神经,练就一双能够精雕细刻的手最为重要。陈中伟一有空就钻到实验室里,他最初选择大白鼠的股动脉作为练习对象,因为人手最细的血管直径是1毫米,而大白鼠的动脉血管直径只有0.8毫米,如果老鼠的血管都接通了,接人手的血管就没问题了。陈中伟把老鼠的血管切断,缝上去,再切断,再缝上去。当他娴熟地接通第一百条大白鼠的股动脉时,即使在显微镜下,他的手也没有丝毫的颤抖。接下来陈中伟又把实验转到了兔子的耳朵上,因为兔子耳朵的血管比大白鼠的股动脉更细。为了使双手能够在显微镜下进行如此精细的手术,陈中伟不论在挥汗如雨的炎夏,还是在寒风刺骨的严冬,每天坚持用大白鼠做试验,缝合那纤细如丝的小血管。练着,练着,手越练越灵活,越练越细巧。
成名后的陈中伟对技术似乎更加精益求精了。尽管很多手术对他来说已经轻车熟路了,但他的术前准备还是像一位新手那样认真。每次开刀前,一回到家就埋头做准备,他总要像老师备课那样反复比较手术方案。他的心中只有病人,据陈中伟的家人回忆,他有时候做梦都喊:“快!快!抢救!抢救!”他经常对学生说:你不能以为自己本事大,就能够把一切都做好,你要客观仔细地分析所有的病人,每一步、每一个细节都要尽量考虑周全。
三、桃李满天下
自从陈中伟成功完成世界上第一例断肢再植手术后,根据卫生部的要求,为了培养中国骨科、断肢再植和显微外科高级专业人员,陈中伟在全国各地举办断肢再植训练班。据统计,经他系统讲课传授指点的进修医生有450多人,经短训班培训的约有1500多人,遍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他还悉心辅导外国医生,先后有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20多位医生在他的指导下做短期进修,学习我国的断肢再植和显微外科领域的先进经验,真可谓桃李满天下。
陈中伟一家三代都是名医。1929年,陈中伟出生于浙江宁波,成功后的陈中伟没有忘记他的家乡,甬江水养育了他。宁波几所医院曾经多次派出医生赴上海六院,陈中伟毫无保留地手把手教授,所有大手术都让宁波的医生作为助手上台。对于宁波来的一批批进修医生,陈中伟总是特别照顾。
2004年3月23日,陈中伟院士不慎坠楼去世。他的骨灰一部分下葬在上海宋庆龄陵园里,一部分撒入了甬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