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闯肝门
——黄志强与肝胆管结石
在肝脏器官中,有一个精巧却异常脆弱的部位,叫做肝门,就是这样的一道门槛标出了外科手术的禁区,多少个世纪以来,医生望而却步。
几千年间,肝门一直对外科医生紧闭着。
2001年2月9日,人民大会堂里,一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人走上了主席台,接受了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对肝胆管结石及其并发症的外科治疗与实验研究成果,被写进了世界医学史。
肝门这扇沉重之门,终于被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肝胆外科的创建者黄志强院士用手术剖开,揪出了里面的病魔——肝胆管结石。
肝胆管结石是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常见病,我国肝胆管结石病人超过2500万。由于肝内胆管位于肝实质深处,毗邻重要血管,长期以来被视为外科手术禁区,其诊断和治疗十分困难,死亡率曾高达70%以上,是我国胆道疾病的首要致死原因,也是腹部外科领域的重大难题。
一、认识黄志强
黄志强,1922年1月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祖辈们世代务农,家境一般。
1937年10月21日,日军占领了广州城,黄志强在喧天的炮火中结束了高中生活,这痛苦的结局,也激起了他强烈的进取心与求学欲望。由于对化学、几何、生物的浓厚兴趣,虽然“实业报国”正是那时流行的概念,但在广州博济医院做内科医生的父亲告诉黄志强,“去做医生吧,这样你可以一辈子造福别人”。于是,1938年,在黄志强16岁那年,他报考了位于昆明的国立中正医学院,并以优异成绩被录取。
进入中正医学院以后,他选择了当时的新兴外科学科,然而,入学后,学校因战乱的频繁搬迁,而且虽然当时的课程全部采用英文,考试严格,淘汰率很高,实验仪器稀缺且简陋,伙食也很差,但黄志强仍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
1944年,黄志强毕业分配至遵义工作一年后,又到重庆中央医院成为了一名外科医生。幸运的是这里云集了当时全国医学界一流的教授,如外科界元老沈克非,著名的外科专家吴英恺、董秉奇、虞颂庭等,黄志强找到了如何做好一个外科医生的榜样。1949 年12月重庆解放前夕,许多同事忙于向香港、澳门以及台湾举家迁移时,黄志强却毅然决定留在大陆,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
1952年2月,时年30岁的他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手术队,在前线工作一年。20世纪50年代,他在我国的西南地区率先开展了心脏直视、开颅、颈动脉瘤切除等在当时高难度的手术,他还特别擅长疑难杂症的处理,远近闻名,34岁的黄志强成为我军最年轻的外科学教授。
然而,本来可以使他享用终生的学术地位,他却甘愿舍弃,因为他发现西南地区患肝内胆管结石病的人十分多。这种病症以其在治疗上的复杂性、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和晚期的肝损害、高死亡率著称。当时被称为“不治之症”,当时连先进的西方医学界也对此病束手无策。于是黄志强开始沉迷于当时我国发病率与死亡率极高,而且最疑难的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从此踏上了艰难漫长的与肝胆管结石结缘之路。
二、黄志强与肝胆管结石
在西南医院肝胆外科中心资料室,一份已经变黄的病历档案上记录着:“向某某,男,24岁,于1957年6月30日第1次入院。右上腹部阵发性疼痛,畏寒,发热,伴有恶心、呕吐及轻度黄疸已4天……”主治医生黄志强通过对病人胆道造影,果断地对病人作出诊断结论:“肝胆管结石及狭窄,屡有胆道炎之发作,病变主要局限于左侧,故拟行肝内外胆管探查取石及肝左叶切除术。”这一结论当时在医学界引起了不小的震惊。因为黄志强提出的这一疾病的概念是全新的。
1957年9月26日,这个日子被载入世界医学史册。这天,被黄志强诊断为肝内胆管结石的病人,由护士送进了手术室,手术主刀就是黄志强。果不其然,手术证实了黄志强的诊断是正确的,从患者肝内胆管取出色素结石3枚。
神奇的肝门打开了,他们踏上了探索之路,挑起系统研究肝胆管结石的重任,黄志强率领学生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了艰苦的技术攻关。他们对千余例结石症临床病例资料和胆结石标本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后,终于发现肝胆管结石形成的三大基本病理因素,率先提出了“肝胆管结石”这一新概念,为肝胆管结石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而使肝胆管结石的远期疗效优良率从50年代的10%迅速提高到73.9%。
1973年,黄志强以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为题,在巴塞罗那第23届国际外科学术会上,首次系统地论述肝胆管结石病,提出“原发性肝胆管结石可呈肝内局限性分布”“高位肝胆管狭窄是原发性肝胆管结石主因”两个著名论断,从而一改以往教科书长期引用的胆道外科学观点,在国际胆道外科领域引起轰动。
四十年磨一剑,通过黄志强为首的三代科研人员接力攻关,他们从疾病概念、病因和发病机理、临床病理特点、外科治疗原则和方法以及并发症防治五个方面,对肝胆管结石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迄今为止,由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肝胆外科开创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已作为肝胆管结石诊断和治疗模式在全国各大医院推广应用,并在日本、韩国、美国等许多国家得到广泛应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把肝胆外科治疗推向国际前沿。
由于黄志强成功实施世界上第一例肝叶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肝动脉结扎术,肝内胆管大出血不再是不治之症。黄志强是提出治疗肝胆管狭窄的系列手术方法的第一人;第一个系统论述了肝胆管结石病;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肝胆外科学科。1980年,他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我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之一。由于工作需要,1985年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工作,创建了肝胆外科,并很快使之成为我国北方地区肝胆疾病治疗的技术中心。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由于黄志强在胆道外科方面的杰出成就,以及他在外科学界产生的巨大影响,他被同行们尊称为“胆道之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