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一、正常菌群
胎儿是无菌的,出生后1~2h后因与环境接触,微生物快速移居于体内。在成人绝大多数定植于人体的微生物属正常微生物群,其中以细菌数量最多。这些细菌有的在体内短暂停留,有的则终身存在。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一些细菌与人形成共生关系。在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这些细菌对人不仅无害,而且有益。通常把这些在人体各部位正常寄居而对人体无害的细菌称为正常菌群。人体正常菌群主要分布于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人体各部位常见的正常菌群偶尔少量侵入血液、组织和器官。机体的天然防御作用能迅速消灭这些细菌,故机体多数组织器官在正常情况下是无菌的。人体各部分存在的正常菌群各有特点,以肠道内生长最多,其中厌氧菌占总数的95%以上。耐酸的杆菌可分布在胃的没有腺体分泌的区域。
正常菌群寄居在人体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黏膜表面,这些细菌之间、细菌与人体间及与环境之间形成了一种生态关系,这种微生态环境处于一个平衡状态。医学微生态学就是研究微生物与微生物、微生物与人体以及微生物和人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学科。它也是专门研究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失调和微生态调整的新兴学科。
正常菌群与黏膜上皮细胞紧密结合,在定植处形成一层生物膜或膜菌群,对机体起占位性生物屏障作用。其机制是寄居的正常菌群,通过空间和营养竞争,以及产生有害代谢产物抵制病原菌定植或将其杀死。抗生素使用不当将会破坏这一保护作用,引起病原菌的侵入。实验发现,口服链霉素破坏小鼠肠道正常菌群后,以鼠伤寒沙门菌感染小鼠,10个细菌就可引起小鼠死亡,而对于正常小鼠需10×104个细菌才可致小鼠死亡。
正常菌群在其生命活动中能影响和参与人体物质代谢、营养转化与合成。如肠道正常菌群能促进营养物质吸收,能合成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被宿主吸收。所以,长期使用抗生素可抑制某些肠道杆菌生长,出现维生素缺乏,应予补充。此外,正常菌群还参与人体的胆汁代谢、胆固醇代谢及激素转化等过程。
二、条件致病菌
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中的细菌可成为致病菌,我们称这类细菌为条件致病菌,也可称为机会性致病菌。由机会性致病菌引起的感染称为机会性感染,主要因宿主的抗感染能力降低所致。条件致病菌之所以产生的主要条件有以下几种:
1.定居部位改变某些细菌离开正常寄居部位,进入其他部位,脱离原来的制约因素而生长繁殖,进而感染致病。如大肠埃希菌从寄居的肠道进入泌尿道引起尿道炎、膀胱炎,或通过手术进入腹腔引起腹膜炎等。
2.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临床应用大剂量皮质激素或抗肿瘤药物、实行放射治疗或发生某些感染等,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不全,使正常菌群在寄居部位引起感染灶,进而穿透黏膜屏障进入组织或血液扩散。
3.菌群失调是指机体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由此产生的病症,称为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菌群失调时,多引起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即在原发感染的治疗中,发生了另一种新致病菌的感染。菌群失调的发生多见于使用抗生素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等。临床上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后,大多数敏感菌和正常菌群被抑制或杀灭,但耐药菌则获得生存优势而大量繁殖致病,如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腹泻、败血症,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白假丝酵母菌引起鹅口疮、阴道炎、肠道和肛门感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