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
一、屏障结构
(一)体表屏障
健康完整的皮肤和黏膜是阻止病原菌侵入的强有力屏障。汗腺分泌的乳酸和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有一定抗菌作用。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有丰富的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和腺体,能分泌溶菌酶以及在胃酸、唾液、泪液等体液内均有SIgA等抗菌物质,表明黏膜屏障的重要性,已有学者提出“黏膜免疫系统”的概念。
(二)内部屏障
1.血-脑屏障一般由软脑膜、脉络丛的毛细血管壁及其壁外的星状胶质细胞所构成的胶质膜组成。能阻止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害物质从血液进入脑组织或脑脊液,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保护作用。
2.胎盘屏障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绒毛膜、部分羊膜组成。正常情况下,母体感染时的病原生物及其有害产物不易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
二、非特异免疫细胞——吞噬细胞
病原微生物穿过体表屏障向机体内部侵入、扩散时,机体的吞噬细胞及体液中的抗微生物因子会发挥抗感染作用。人体内专职吞噬细胞分为两类:一类是小吞噬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还有嗜酸粒细胞;另一类是大吞噬细胞即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包括末梢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淋巴结、脾、肝、肺以及浆膜腔内的巨噬细胞、神经系统内的小胶质细胞等。
(一)吞噬过程
当病原体通过皮肤或黏膜侵入组织后,中性粒细胞先从毛细血管游出并集聚到病原菌侵入部位。其杀菌过程的主要步骤:
1.趋化与黏附 吞噬细胞在发挥其功能时,首先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并穿过细胞间隙到达血管外,由趋化因子的作用使其作定向运动,到达病原体所在部位。
2.调理与吞入 体液中的某些蛋白质覆盖于细菌表面有利于细胞的吞噬,此称为调理作用。具有调理作用的物质包括抗体IgG1,IgG2和补体C3。经调理的病原菌易被吞噬细胞吞噬进入吞噬体,随后与溶酶体融合形成吞噬溶酶体,溶酶体内的多种酶类起杀灭和消化细菌的作用。
3.杀菌和消化 吞噬细胞的杀菌因素分氧化性杀菌和非氧化性杀菌两类。
(二)吞噬作用的后果
病原菌被吞噬后经杀死、消化而排出者为完全吞噬。由于机体的免疫力和病原体种类及毒力不同,有些细菌虽被吞噬却不被杀死,甚至在细胞内生长繁殖并随吞噬细胞游走,扩散到全身称为不完全吞噬。
三、非特异免疫分子
正常人体的组织和体液中有多种抗菌物质。一般在体内这些物质的直接作用不大,常是配合其他杀菌因素发挥作用。
抗病毒和抗细菌的非特异性免疫有许多相同之处。巨噬细胞对阻止病毒感染和促进感染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血流中的单核细胞也能吞噬和清除病毒,中性粒细胞只能吞噬病毒,不能将其消灭,如果被吞噬的病毒不能被消灭则可被带到全身,引起播散。正常人血清中含有能抑制病毒感染的物质,称为病毒抑制物。发热是多种病毒感染后普遍存在的症状,是一种非特异性防御功能,可抑制病毒增生,并能全面增强机体免疫反应,有利于病毒的清除。天然杀伤细胞(NKcell)不需抗体参与,即可直接破坏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