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血液传播的疾病

血液传播的疾病

时间:2023-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轻者,感染了其他不易治疗的疾病;重者,将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肝炎病毒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传染病病毒。目前全世界有3000万人感染HIV,已有数百万人发展成艾滋病。输入细菌污染血,视其毒力情况,多数患者病情严重,高热、寒战,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显著升高,核左移或中毒性休克,虽经用大量有效抗生素等治疗抢救,但多于数天内死亡。疟原虫、丝虫病、锥虫病、弓形虫病、阿米巴虫病等均可经输血传播。

第四节 血液传播的疾病

献血和输血在当今社会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人在献血和接受输血,但是,每天都有人在献血和输血过程中受到了感染。轻者,感染了其他不易治疗的疾病;重者,将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除血液制备和使用过程中污染使受血者感染外,献血者血中带有病原体亦可使受血者感染,目前很难避免,只能尽量减少,除最有威胁性的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血源感染甲型肝炎者少)、艾滋病、梅毒、疟疾等外,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人T细胞淋巴瘤病毒(HTLV)(我国人群阳性者占0.08%,福建0.96%)、人类微小病毒、麻疹、斑疹伤寒、沙门菌病、布鲁菌病,雅司病等病原体也可使体弱者(如婴儿、老年人、化疗患者等)发生严重疾病。

一、肝炎

肝炎病毒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传染病病毒。肝炎病毒分为五型,即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

近年我国对30个省人群的调查结果显示:乙型肝炎的流行率为9.75%;丙型肝炎的流行率为3.2%;丁型肝炎的流行率为1.15%;戊型肝炎的流行率为17.2%;偶尔也可见到由其他病毒如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等病毒引起的肝炎。

1993年前输血后肝炎(PTH)发生率为2.4%~27.3%,我国为7.6%~19.7%,美国、日本等国家输血后乙型病毒性肝炎在输血后肝炎中所占比例已由20世纪70年代的20%~50%降至近年的5%~10%,而输血后丙型肝炎相对上升至90%~95%;我国人群中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率为10%左右,近年经严格筛选供血员等措施,其感染率已明显下降,我国人群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率为0.2%~3.2%,但部分地区供血员HCV抗体阳性率高达15.14%~67.61%,个别地区达70%~90%。一项621例的调查显示:HBsAg(-)供浆者HCV(+)占84%,而354例非供血者HCV(+)仅0.85%,故输血后丙型病毒性肝炎可能也不少,1994年起从供血员开始筛测HCV抗体以来,经采血或输血传染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概率已很低。

甲型病毒性肝炎于输血后15~40d,乙型肝炎于输血后60~120d,丙型肝炎于14~84d发病,输血后乙型病毒性肝炎和输血后丙型病毒性肝炎起病均较缓慢,临床症状多较轻,但经数年后有40%~50%转变为慢性肝炎,10%~25%转变为肝硬化,少数发展为肝癌。日本报道231例输血后丙型病毒性肝炎,其中慢性肝炎41.56%,肝硬化35.06%,肝癌23.38%。

输血传染甲型病毒性肝炎机会少,但20世纪90年代后意大利报告41例,德国13例,美国2例。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中的60%~85%是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血友病患者HCV(+)者高达50%~90%;丁型病毒性肝炎与乙型病毒性肝炎关系密切,HBsAg(+)者中20%~30%HDV(+),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30%~90%抗HDV(+);戊型病毒性肝炎我国也较多,输血后肝炎中10%~30%不是由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现已发现F,G,GB等肝炎病毒,已证明HGV有26%的氨基酸序列与HCV相同,HGBV的氨基酸序列90%与HCV相同。

最后,值得着重提出的是:虽经现代技术正规检测的血液,仍不能完全避免经输血传播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的可能性,如Yei报告: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血浆含RNAHCV1.4×105PCR单位/ml,阴性血浆含1.6×103PCR单位/ml,两者混合后含以1×104PCR单位/ml。Biwas用2778袋HCV(-)的血浆混合后输给大猩猩,其中2/3发生丙型病毒性肝炎。

二、人免疫缺陷病毒(HIV)

1981年首例艾滋病病例在美国洛杉矶被发现,现正以成倍增长趋势流行扩大,冲击人类社会。目前全世界有3000万人感染HIV,已有数百万人发展成艾滋病。1991年我国公布HIV感染者为708例,实际上要严重得多,现在可能已有10万人以上。云南边境地区调查自然村居民中有6%~18%HIV阳性,静脉吸毒者64%阳性。HIV主要在辅助T细胞(Th)内大量增生,使细胞破坏,Th下降,免疫功能衰竭,其潜伏期2~10年,输全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凝血因子等均可传播HIV,其感染机会与输血量(次数)呈正相关。美国报道输血所致艾滋病占总病例数的1.7%,但小儿输血艾滋病占17.9%,血友病HIV感染率达35%~70%,有的国家1993年前血友病患者100%抗HIV阳性,故现在已从供血者起常规做抗HIV检测,淘汰阳性者。

三、巨细胞病毒(CMV)

我国部分地区人群巨细胞病毒感染率高达90%以上,巨细胞病毒感染者一般临床症状轻,无症状的输血后巨细胞病毒感染可达3%~67%,但新生儿、器官移植者、免疫缺陷者、老年体弱者可发生严重全身巨细胞病毒感染,如巨细胞病毒肝炎、脑炎、肺炎、肾炎、关节炎等,对这部分患者的用血应做巨细胞病毒检查,对患者可用更昔洛韦(ganciclovir)治疗。

四、细菌

人体和其周围环境都充满了微生物,有学者报道:健康成人全身寄居微生物总重量为1271g(90%为正常菌群),约100万亿个(人体生理细胞仅10万亿个),分布在肠道1000g,皮肤200g,口腔20g,阴道20g,肺20g,鼻10g,眼1g,故在采血过程中很容易污染,国外采血细菌污染率为1%,采用冷藏可使其降低。

输入细菌污染血,视其毒力情况,多数患者病情严重,高热、寒战,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显著升高,核左移或中毒性休克,虽经用大量有效抗生素等治疗抢救,但多于数天内死亡。

污染细菌多为革兰阴性菌,如荧光假单胞菌,这种细菌在22℃增生最快,故春天发生细菌污染的输血反应较多见。另外,能在低温下生长的耶尔森肠炎菌和肠杆菌也易致输血败血症,故对怀疑污染血样应在37℃和4℃下同时培养。

五、寄生虫

疟原虫、丝虫病、锥虫病、弓形虫病、阿米巴虫病等均可经输血传播。疟疾于输血后1~60d发病,A型受血者发病较多(95.6%),供血员献血后发病者占8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