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乙型病毒性肝炎职业暴露风险与防护
一、病毒性肝炎分类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疾病,其传染性极强,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和痛苦。引起肝炎的病毒有七种类型,分别由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HEV)五种病毒引起。近年又发现有己型和庚型肝炎病毒。
针对特殊感染外科的工作特点,本节着重介绍经血源性传播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即乙肝、丙肝。
二、乙肝职业暴露定义
乙肝职业暴露是指医务工作者、实验室工作人员及有关监管人员由于工作需要,在从事乙肝的诊断、治疗、护理、预防、检验、管理工作中,暴露于含有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体液和实验室培养液的情况。
三、医务人员感染乙肝的途径及方式
在我国,医务人员暴露于乙肝及被乙肝病毒污染的概率高、职业暴露面广,常见的医务人员感染乙肝的途径及方式:
(一)医疗锐器损伤
这是乙肝医源性传播中最多见的一种,例如在手术过程中不慎被缝针刺伤。
(二)皮肤黏膜暴露
如术中不慎被患者血液溅入眼内。
(三)医务人员皮肤破损接触后的感染
在职业暴露引起乙肝感染的病例中,90%是由于皮肤破损污染及针刺或其他外伤引起乙肝病毒感染。因此,有皮肤破损及伤口的工作人员预防乙肝感染的概念及措施更为重要。
(四)接触生物因子?
密切长时间接触患者及做各种护理如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导尿、灌肠。在这些工作中接触患者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可在手指甲床、指甲内留有污染物,尤其皮肤黏膜有破损及皲裂时,则更应加强防护意识。
(五)相关因素?
与医务人员自身防护意识、感染控制知识、标准预防、防护措施的实施及其防护用品的使用有密切联系,表明这些因素越差发生职业暴露的概率越高。
四、经血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
医务人员,尤其是特殊感染外科人员面临较大的职业暴露风险。对于血源性传染疾病,暴露预防的价值远远大于事后的补救,因此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些预防措施包括:
1.岗前体检和培训,加强职业暴露防护教育 进行预防职业感染的专业技术培训,是为让医务人员提前做好技术储备,高度重视职业感染的预防,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和防护效果,消除不安全医疗行为,增强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培训内容和培训重点:
(1)国家有关预防控制疾病的相关法规。
(2)职业感染的危险因素。
(3)消毒和隔离技术。
(4)标准预防的方法。
(5)发生职业暴露后的紧急处理措施。
(6)医疗废物的分类、包装、清运和处理。
(7)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2.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 标准预防视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为传染源,适用于与所有患者接触时的措施,其内容包括
(1)接触污染物后立即洗手。
(2)尽可能应用不接触技术。
(3)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黏膜和污染物品时戴手套。
(4)脱手套后立即洗手。
(5)处理所有尖锐物品时应特别小心。
(6)保证患者用过的器械、用品污染后消毒或灭菌。
(7)正确处理医疗废弃物。
(8)使用防护用品,戴乳胶手套,在进行手术或手部皮肤破损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时戴双层手套,必要时戴护目镜、穿防水围裙。
3.预防锐器伤 进行锐利器械操作时应提高防护意识;改变危险行为,注射后禁止用手回套针帽,使用后的锐利器械如针头、刀片等用后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禁止浸泡消毒针头,污染针头的刺伤主要发生在针头使用后的处理过程中,因此,必须使用一次性锐器盒,专人回收,进行焚毁。
4.主动免疫 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接种HBV疫苗后,如果抗体量达到100IU/L表明接种成功,能有效保护受刺者免受HBV感染。
五、乙肝职业暴露后补救治疗和监测
发生职业暴露后不但要进行局部处理,还要尽早报告,专门组织对受伤者及患者进行HBV、HCV、AIDS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尽早采取预防性治疗和跟踪监测。短时间内采取适当的补救治疗措施可以减少职业感染的概率。
(一)局部应急处理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聚维酮(碘伏)溶液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二)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医务人员有职业接触感染乙肝危险时应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提供暂时性的被动保护作用。HBIG由含乙肝表面抗体的人血清浓缩纯化制成,每毫升含200IU(国际单位)以上产品称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用于某些接触后人群紧急预防,若已知接触源为HBsAg阳性者,则接触后应在24h内注射,注射HBIG剂量为0.06ml/ kg体重。
(三)接种乙肝疫苗
医务人员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有效措施,有效率可达90%以上。
(1)若未接种乙肝疫苗,对于暴露源不明,应在24小时内注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同时接种乙肝疫苗。对于暴露源HBsAg(+),在24h内肌内注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完成乙肝疫苗的接种,对医务人员进行血清学跟踪,并观察乙肝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对于暴露源HBsAg(-),则完成乙肝疫苗的接种,并对医务人员进行血清学跟踪。
(2)医务人员已接种乙肝疫苗,近一年内抗HBs≥10mIU/ml,只需对医务人员进行血清学跟踪。
(3)医务人员已接种乙肝疫苗,检查无抗HBs反应,或在一年以前抗HBs≥10mIU/ml。
暴露源不明时,检查医务人员抗HBs,如果抗HBs≤10mIU/ml,需加强接种乙肝疫苗。若暴露源HBsAg(+),在24h内肌内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完成乙肝疫苗的接种,并对医务人员进行血清学跟踪,医务人员如果抗HBs≤10mIU/ml,需加强接种乙肝疫苗。暴露源HBsAg(-),对医务人员进行血清学跟踪。
(4)对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接触者开展跟踪检测,在最后一剂疫苗接种1~2个月进行病毒抗体追踪检测。如果3~4个月前注射过乙肝免疫球蛋白,则抗原抗体反应不能确定为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免疫反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