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常见病原菌所致感染的抗菌治疗
一、葡萄球菌属
葡萄球菌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腐生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较强,易引起感染扩散,可引起皮肤及软组织感染、败血症、心内膜炎、肺炎、脑膜炎、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等疾病,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致病性较弱,可引起心内膜炎、尿路感染等疾病。金黄色葡萄球菌易对各种抗生素产生耐药,其中耐甲氧西林金葡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近年来,临床耐甲氧西林金葡菌分离率呈明显升高趋势。对青霉素敏感葡萄球菌(通常仅占10%),不产青霉素酶,首选青霉素进行治疗。产酶菌株宜选耐酶青霉素,如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等。而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菌约占60%,则需选用万古霉素,或用其他糖肽类抗生素如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等。对于耐万古霉素者(国内尚无报道),则选择利奈唑胺。由于近年来耐甲氧西林金葡菌在临床的分离率高,临床上在获药敏结果报告之前,常对严重葡萄球菌感染按照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感染来进行治疗。
二、链球菌属
临床常见的有A组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和B组溶血性链球菌等。A组溶血性链球菌可引起蜂窝织炎、丹毒、猩红热、扁桃体炎、产褥热、败血症、肺炎等。肺炎链球菌是青壮年肺炎的主要致病菌,也是脑膜炎的主要病原菌之一。草绿色链球菌为正常口腔寄植菌,可引起心内膜炎。B组溶血性链球菌可引起新生儿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等。A组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一般对青霉素高度敏感,草绿色链球菌、B组溶血性链球菌对青霉素也较敏感。对其所致的感染可首选青霉素,但为更有效地治疗心内膜炎,宜与庆大霉素合用,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用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或林可霉素类替换青霉素治疗。然而,近年来耐青霉素的肺炎球菌在儿科明显增多,部分菌株对二代头孢耐药,对红霉素、SMZ-TMP等呈多重耐药。故对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所致感染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等。若治疗效果仍不理想,则改为万古霉素。
三、肠球菌属
临床上主要是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后者比前者对药物的敏感性更低。肠球菌属对多种抗菌药,近年来又出现了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和高耐氨基糖苷类的高耐株,这给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肠球菌属对氨苄西林、青霉素、大环内酯类敏感,临床常用氨苄西林、哌拉西林、氟喹诺酮类、红霉素治疗肠球菌尿路感染;氨苄西林、青霉素联合庆大霉素、链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治疗肠球菌心内膜炎、败血症,取得满意的疗效。效果不佳时改用万古霉素,或按药敏试验结果选择用药。耐药株所致者也可选择利奈唑胺。
四、奈瑟菌属
临床上主要有淋球菌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感染首选青霉素,但随着产生青霉素酶的淋病奈瑟菌(PPNG)的出现,头孢曲松、氟喹诺酮类及大观霉素等为其主要治疗药物。脑膜炎球菌对青霉素及氨苄西林高度敏感,可首选较大剂量青霉素治疗脑膜炎球菌所致的脑膜炎及败血症。也可予第二、第三代头孢菌素治疗。
五、嗜血菌属
临床上主要为流感嗜血杆菌,少见的有副流感嗜血杆菌、杜克嗜血杆菌等。流感嗜血杆菌易引起会厌炎、支气管周围炎、肺炎、婴幼儿脑膜炎等,首选三代头孢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等,以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复合制剂。杜克嗜血杆菌引起软下疳,首选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菌药。
六、大肠埃希菌属
临床上主要有大肠埃希菌,为人体肠道正常菌群,常可引起胆道感染、腹膜炎、败血症、尿路感染、肺炎、脑膜炎等。此外,大肠埃希菌也可引起腹泻、血便、脓血便等。大肠埃希菌是产ESBLs(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主要细菌之一。在获取药敏结果之前,应根据感染部位、轻重程度用药。如尿路感染、肠道感染,可予SMZ-TMP、氟喹诺酮类、一代或二代头孢菌素;中度感染可予哌拉西林、庆大霉素、氟喹诺酮类等;严重的化脓性感染、脑膜炎等可予二、三代头孢菌素联合氨基糖苷类,效果不明显,可予碳青霉烯类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治疗。
七、克雷伯菌属
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可引起老年人、免疫缺陷患者肺炎、败血症、尿路感染、脑膜炎等。肺炎克雷伯菌对三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敏感,氟喹诺酮类也对其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但其耐药现象日趋严重,也是产ESBLs的主要菌株。
八、假单胞菌属
有铜绿假单胞菌、洋葱假单胞菌等,为条件致病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临床常见致病菌,可引起烧伤创面及压疮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败血症等。轻度感染可选用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哌拉西林、氟喹诺酮类等,耐庆大霉素菌株可予阿米卡星等品种替代。严重感染可予三代头孢菌素或哌拉西林联合氨基糖苷类,或予头孢哌酮/舒巴坦等β内酰胺类及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碳青霉烯类药物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易引起肉芽肿,药物难以渗入,故较重感染治疗应保证有足够的疗程。形成生物膜时疗效降低,此时可加用大环内酯类等抑制生物膜形成的药物。
九、拟杆菌属
临床常见的主要有脆弱拟杆菌,为肠道及女性生殖道正常寄植厌氧菌,可引起阑尾炎、腹腔盆腔感染、败血症、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等,常引起混合感染。可使用甲硝唑、克林霉素、哌拉西林和头孢西丁等治疗,严重者可予β内酰胺类及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碳青霉烯类药物治疗。
十、其他革兰阴性杆菌
如不动杆菌属、变形杆菌属(奇异变形杆菌、普通变形杆菌)、肠杆菌属(产气杆菌、阴沟杆菌)、沙雷菌属(黏质沙雷菌)等均在临床比较常见。可引起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败血症等。可予三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等治疗。
近年来,铜绿假单胞菌等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产碱杆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黄杆菌属等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在临床上有所增多。其中碳青酶烯类、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环丙沙星等对其具较高活性。近年来出现的“超级细菌”感染是多重耐药细菌所致感染,常主要对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敏感。临床须根据药敏选择药物,考虑使用的药物包括:β内酰胺类及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碳青霉烯类、磷霉素、喹诺酮类药物。常需多种药物联合应用,这类感染治疗效果常较差。
治疗以上各类细菌的感染,临床医师应注意尽早进行细菌药敏检测,根据药敏结果选择药物。鉴于目前临床上耐药菌的流行态势,对于革兰阳性菌严重感染者通常选用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或利奈唑胺等进行治疗,可联用磷霉素或利福平。对于产ESBLs细菌的治疗,通常选用β内酰胺类及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等进行治疗,必要时还应联用喹诺酮或氨基糖苷类药物。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深部真菌感染发病率的升高以及新发/再发病原体的出现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挑战。临床医生应提高对此类感染的重视。
(沈银忠 张永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