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耳鼻咽喉麻风
麻风(leprosy)是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是世界上最早有记录的传染病之一。麻风杆菌主要通过麻风患者破溃的皮肤和黏膜排出体外,其他在乳汁、泪液、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也有麻风杆菌,但菌量很少。本病流行于热带以及亚热带地区,在我国西藏、朝鲜等寒冷地区也可出现。青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一、传播途径
麻风主要通过接触性传染。
二、临床表现
麻风杆菌侵入机体后潜伏期很长,而且病变发展缓慢。它主要侵犯人体皮肤、黏膜和周围神经,引起相应症状,以鼻麻风最为常见。如果不治疗可引起皮肤、神经、四肢和眼的进行性和永久性损害。根据临床病变逐渐移行的特点分为5个类型,主要是结核样型和瘤型,其他型在变化中。
(一)结核样型(TT)
本型患者的免疫力较强,临床表现轻,病变被局限于皮肤和神经。皮疹有红斑、斑丘疹,斑块界清。神经感觉障碍,周围神经粗大。查菌阴性,麻风菌素试验阳性。
(二)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
本型与结核样型相似,有的斑块中央出现“空白区”或“打洞区”,形成内外边缘都清楚的环状损害,洞区以内的皮肤较正常。
(三)中间界线类(BB)
皮肤损害的特点为多形性和多色性。
(四)界线类偏瘤型(BL)
皮肤损害有斑疹、丘疹、结节、斑块和弥漫性浸润等。
(五)瘤型(LL)
患者对麻风杆菌缺乏免疫力,麻风杆菌经淋巴、血液散布全身。临床表现重,病变范围广,进展速度快,有麻木性皮肤损害、周围神经轻度粗大,有传染性。患者的黏膜、皮肤、淋巴结病损处易找到麻风杆菌。皮疹数量多、弥漫对称;有红斑、弥漫性浸润;结节边界不清楚、表面光滑、脱眉,查菌阳性,麻风菌素试验阴性。
(六)未定类麻风
原发,不稳定,未列入五级分类中,可自行消退或向其他类型转变。为麻风的早期表现,皮损无特异性病理变化,称未定类。
三、根据耳鼻咽喉病变部位分类
(一)鼻麻风
鼻部症状最为常见,也是麻风最早侵犯的部位。几乎都是瘤型麻风。主要表现为鼻干、脓涕、结痂、鼻出血、鼻塞等。也可出现黏膜肿胀,结节形成,破溃后出现溃疡或粘连。严重时导致鼻中隔穿孔、鼻尖下塌。
(二)咽麻风
多由鼻麻风扩散形成。急性期可出现水肿,慢性期则表现为黏膜干燥、结痂、结节形成、溃疡、放射状白色瘢痕形成。有时可出现软腭坏死穿孔,悬雍垂或咽腭弓与咽后壁粘连。由于侵犯神经,部分患者可出现咽反射消失、腭肌麻痹,开放性鼻音以及食物反流现象。
(三)喉麻风
咽麻风进一步可发展为喉麻风,出现结节浸润及溃疡,最后瘢痕形成。好发于会厌根部及前联合,出现声嘶、喉鸣以及呼吸困难。
(四)耳麻风
多见于耳垂出现结节样改变。耳大神经增粗,呈条索状改变并有压痛是诊断麻风的一个重要体征。
四、根据临床表现分型
麻风病可由于气候变化、感染、情绪精神变化等情况下突然发生急性或亚急性症状,称为麻风反应。临床分为Ⅰ型和Ⅱ型。
Ⅰ型(细胞免疫型变态反应):皮肤病变处红肿、发热,病变神经干突然增粗,疼痛明显。但无全身症状。
Ⅱ型(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发热、头痛、全身淋巴结肿大,关节肿痛,皮肤红斑,神经干肿胀疼痛、急性睾丸炎等。有明显全身症状。
大约50%麻风患者有眼部损害,表现为:秃眉、秃睫毛、倒睫、眼睑闭合不全、上睑下垂、下睑外翻、泪囊炎、卡他性结膜炎、角膜炎、巩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虹膜表面可见结节或孤立性麻风结节。
五、诊断
(一)初步诊断
根据接触史及全身和局部的黏膜、皮肤、神经的特征性表现可以进行初步诊断。各类型麻风均有各自的组织病理变化和组织查菌结果。
(二)检查试验方法和结果判断
在前臂屈侧皮内注射粗制麻风菌素0.1ml,形成一个直径6~8mm的白色隆起,观察反应结果。
1.早期反应注射后48h观察判断结果,注射处有浸润性红斑,直径大于20mm者为强阳性(+++),15~20mm者为中等阳性(++),10~15mm者为弱阳性(+),5~10mm者为可疑(±),5mm以下或无反应者为阴性(-)。
2.晚期反应注射21d观察判断结果,注射处发生红色浸润性结节并有破溃者为强阳性(+++),结节浸润直径大于5mm者为中等阳性,结节浸润直径3~5mm者为弱阳性(+),轻度结节浸润或在3mm以下者为可疑(±),局部无反应者为阴性(-)。
六、治疗
以全身治疗为主,局部以及对症治疗为辅。通过联合化疗可以治愈。
(一)全身治疗
治疗主要用药有氨苯矾、氨苯砜、利福平和氯苯吩嗪。氨苯矾(DDS)为首选药物。100mg/d口服,每周服用6d,停药1d。氯苯酚嗪(B633)不但可抑制麻风杆菌,且可抗Ⅱ型麻风反应。100~200mg/d,口服。利福平对麻风杆菌有快速杀灭作用,近期疗效好,一次剂量为600~1500mg。易耐药,不宜单独用药。
(二)对症治疗
防止并发畸形。对患者产生的临床不适进行对症处理。
七、并发症
面肌逐渐变性、萎缩、瘫痪。
八、预后
结核样型可自愈,预后好。瘤型可引起肢体畸形。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
九、预防
迄今尚无预防药物和完全成熟的麻风菌苗。在家庭有密切接触史的可疑麻风患者,尤其是16岁以下的儿童,应采取预防性服用氨苯砜。瘤型麻风过去认为是不治之症,现认为可防可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