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肃贪反腐的当下,中央高调纪念几位已经去世的党的优秀领导干部,其中两位是任弼时和焦裕禄。一位是党的高层干部、中央政治局五常委之一,一位是党的基层干部、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为什么要高调纪念他们呢?
任弼时作为中共七大选举产生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的三个女儿任远志、任远征、任远芳在新中国成立后都过着平凡的市民生活,她们没有因为父辈参加革命有大功劳而高人一等,心安理得地享受特殊待遇,这在党的数十万“红二代”中非常特殊。新中国成立数十年来,多数“红二代”享受特殊待遇,本也可以理解,如果自身具备条件,担任高官也无可厚非。一个国家,总需要有人在重要的岗位工作。问题在于,一些“红二代”享受特殊待遇,无功自傲,严重脱离群众,把父辈的好品行、好作风丢得一干二净。他们正是党的十八大后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主要对象,是应受教育者。宣传任弼时女儿甘当普通老百姓,享受家庭亲情,享受普通劳动者的快乐,不是很有现实意义吗?
叶剑英在追悼任弼时时评价说:“他是我们党的骆驼,走着漫长的艰苦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在纪念任弼时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说,任弼时同志“随时准备用自己的生命去殉我们的事业”。任弼时自始至终只有一位夫人,他与年长一岁的陈琮英结下娃娃亲,无论转战何处、身处何位,任弼时与陈琮英始终不离不弃。任弼时同志严格要求自己,为广大干部,尤其是高层干部树立了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的典范。宣传这样的高官,不是同样有着现实意义吗?
焦裕禄和兰考的故事,随着新华社记者穆青的长篇报告文学而为全国民众所熟悉。20世纪60年代国家困难时期,焦裕禄接受派遣前往兰考担任县委书记。当时兰考县十年九荒,风沙肆虐,百姓纷纷外出逃荒。焦裕禄就是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临危受命,带领群众,战风沙,治盐碱,种泡桐,硬是让贫困的兰考改变了面貌。焦裕禄生活在群众中,了解群众的困难,他下乡从不在群众家里吃派饭,而是自带干粮。他得了严重的肝病,平时用硬物顶住肝部坚持工作,竟然把办公室的藤椅边顶出了一个大洞。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期间,走遍了兰考的每个乡村,和兰考乡亲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亲手描绘了改变兰考面貌的蓝图,他还准备写一份关于兰考未来发展的报告。但是,疾病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他去世时才42岁。兰考的群众说,焦书记是为百姓累病累死的啊!
群众期盼密切联系群众、一心为百姓着想的焦裕禄式的好干部,这样的干部今天是多了还是少了?现在的县、乡、镇、村干部,如果都能够像焦裕禄那样和群众心连着心,改革开放的事业何愁不成?
高调纪念任弼时、焦裕禄,现实意义不言而自明。
5月1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