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伤寒类证解惑赋”注

“伤寒类证解惑赋”注

时间:2023-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兹出《伤寒类证解惑》十八段,其中条理分明,次第清晰,但义理未能畅发,方药未能完备,故复自注于后。伤寒为病必自足六经起。风寒之邪,或自太阳传入阳明与少阳,或经犯阳明传入少阳,或经犯少阳。伤寒变杂病,仍是伤寒门之杂病也。缘伤寒为病,原无定所。伤寒无汗风自汗,伤寒恶寒风恶风。

“伤寒类证解惑赋”注

伤寒为人生之大病,故前人多立论著,方以垂后世。然文辞深晦,序次凌乱,议论浩繁,不便简阅。兹出《伤寒类证解惑》十八段,其中条理分明,次第清晰,但义理未能畅发,方药未能完备,故复自注于后。

一、伤寒类证概略

霜降之后春分前,阴盛阳微气烈然。触冒寒风与寒气,登时即病名“伤寒”。

《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四时之正气也。凡伤于四时之气者皆能为病,惟冬日纯阴用事,阳道伏藏,水冰地坼(chè) ,寒气严凝,伤人尤甚。是以君子谨其居处,去寒就温,深自固密,则不伤于寒。若体虚之人,罔(wǎng,通不) 知自爱,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触冒寒风寒气,登时即病者,名曰正伤寒耳。

二、正伤寒及阴证与杂症概略

寒伤三阳纯乎热(统言三阳热证)。

人有阴阳十二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包络经,此手之三阴经也。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此手之三阳经也。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此足之三阳经也。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此足之三阴经也。伤寒为病必自足六经起。故治伤寒者,但言足之六经,而不言手之六经。风寒之邪,或自太阳传入阳明与少阳,或经犯阳明传入少阳,或经犯少阳。此是天地之邪气与人身之津液蕴而为一,遂酿成热也。

热入三阴更无寒(统言三阳传三阴热证)。

寒邪在三阳已成热矣,若有三阳经传入三阴经,则热气所入愈深而愈炽。又安有寒乎?

若寒邪而中阴经,惟有温散之一法(统言三阴自受寒证)。

寒邪入阳经则热,入阴经则愈热。若寒邪直中三阴,不由阳经传入,虽有中经、中脏之不同,皆大寒之症也。惟有用温热之药以散之而已矣。

至伤寒而变杂病,又须随方而就圆(统言伤寒传变之杂症)。

伤寒变杂病,仍是伤寒门之杂病也。非内伤之杂病也。缘伤寒为病,原无定所。表、里、上、下、荣、卫、脏、腑无所不至,其变症本不可测,况庸工不识病情妄加方治,药与症违,所以变出无穷之杂症。而且各项病症参互错综,更现叠出,不一其例。几非方药之所能防者,故必详审精察,随方就圆,以曲中病情乃能奏效。

三、六经正伤寒现症及治疗法则

太阳则头痛身热脊强(太阳表病)。

脉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夹脊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而腰脊强,发热而恶寒,此太阳在经之邪,属表病。若由本经入本腑成热结膀胱之症,不在此例。

阳明则目痛鼻干不眠(阳明表病)。

脉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恶寒、眶痛、鼻干不得卧,此阳明在经之邪,亦属表病。若由本经入本腑成胃实、便秘之症,不在此例。

少阳耳聋胁疼,寒热呕而口为之苦(少阳半表里病)。

脉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疼而耳聋。往来寒热而呕,口苦咽干而目眩。此少阳经在经之邪,属半表半里病。若由本经入本腑,成胆热、多眠、盗汗之症,不在此例。

太阴腹满便实,尺寸沉而津不到咽(太阴里病)。

脉尺寸俱沉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咽,故腹满而咽干,或便秘或作胁热利,此太阴在经之邪,属里病。若传入本脏成脾热身目发黄之症,则热又深矣。至于太阴自受寒邪,不从阳经传来,则名直中太阴之症,属大寒,与此不同。

少阴舌干而口燥(少阴里病)。

脉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此少阴在经之邪,属里病。若传入本脏成肾热不烦而躁、谵语便秘之症,则热愈甚矣。至于少阴自受寒邪不从阳经传来,则名直中少阴之症,属大寒,与此不同。

厥阴烦满而囊拳(厥阴里病)。

脉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消渴、舌卷而囊缩。烦满消渴者,厥阴在经之邪,属里病,若传入本脏成肝热,方有舌卷囊缩之症,则热已极矣。至于厥阴自受寒邪,不从阳经传来,则名直中厥阴之症,属大寒,与此不同。

注:此以上言六经所现之症,下文方言治法。

在表者宜发越而散(指太阳阳明而言)。

风寒初入人身,当在肌肤皮毛之间,未遽传里,切勿妄动其脏腑。但发其汗,则邪自毛窍而出,安有坏症哉。

在中者宜和解而痊(指少阳而言)。

伤寒在荣卫者,须渍形以为汗;入肠胃者,须涤荡以取利;其于不内不外,介于表里之间者,则非汗下所宜施。但从中和解则邪热已去矣。

里未实者苦寒以折(指三阴而言)。

伤寒邪已传里,故有烦渴恶热之症。然邪热尚属布濩(hù,音户。布濩为散布) 弥漫,未尝收敛入胃为实,故只当以苦寒之剂折之,且勿遽(jù,音据。突然) 用攻下。

里既实者攻下乃安(指入胃而言)。

伤寒之邪热,自表至里已入于肠胃,收敛为实邪。须下去之方不为害。

《内经》言:“未满三日者,汗之而已。其满三日者,泄之而已”,此言未可执也。盖人之血气不同,邪之传变亦异,有三日之间已入里成实热者,有十余日仍在表者,必须审脉、验证、辨名、定经。但见太阳症,即治太阳;但见阳明症,即治阳明;但见少阳症,即治少阳;但见三阴症,即治三阴。或汗,或下,或和,全在活法,岂可拘拘于日数以为治哉。

太阳无汗麻黄为最。

荣行脉中属阴血,天地之寒邪亦属阴,阴以从阴,故寒邪入于太阳则伤荣。荣血内涩不能外通于卫,卫气闭固津液不行,故发热无汗而恶寒,头项为之痛,腰脊为之强,四肢百骸皆拘急而困疼。宜用麻黄汤1*1或升麻发表汤2,以大发其汗,汗既出,邪即随之而出矣。

太阳有汗桂枝可先

歌曰:正伤寒、正伤风、伤寒伤风不相同。伤寒无汗风自汗,伤寒恶寒风恶风。寒宜发表风实表,麻黄桂枝有神功。

卫行脉外属阳气,天地之风邪亦属阳,阳以从阳,故风邪入于太阳则伤卫,卫气外泄不能内护于荣。荣气虚弱津液不固,故发热自汗而恶风。头项亦痛,腰脊亦强,四肢百骸皆拘急而沉重,宜用桂枝汤3或疏邪实表汤4,以密其腠理。腠理密,则风邪无所容,自随微汗而去矣。《难经》云:“阳维为病,苦寒热”。夫阳维主一身之表,风寒入于皮肤肌肉之间,正在阳维之地,则阳维之荣血卫气与外来之贼邪酿而为一,已成不可复分之势,故发吾身受伤之血气,使之为汗而出,正所以伐外来之贼邪也。而阳维得其安矣。抑又闻之肺主皮毛,脾主肌肉,风寒客于皮毛之间,虽属足太阳之经,实在手太阴之分野,故仲景桂枝、麻黄汤治太阳经病,实救肺之分野也。风寒客于肌肉之间,虽属足阳明之经,实在足太阴之分野,故仲景葛根汤治阳明经病,实救脾之分野也。此说盖体李时珍之意而变通之。

葛根汤袪阳明之身热(上所谓在表者宜发越而散)。

阳明经受邪,则邪已过皮毛而尽在肌肉,较太阳经为最深矣,或风寒自太阳传来,或风寒直犯此经,俱有目痛、鼻干、身热、不眠之症,宜用葛根汤5。柴葛解肌汤6,以发散其在经之邪,则汗出而安矣。

柴胡汤理少阳之脉弦(此所谓在中者宜和解而痊)。

少阳或中风,或伤寒,或风寒,来自二阳或少阳,自受风寒,必有往来寒热,耳聋、目眩、心烦喜呕、微渴、口苦、胸胁满痛、默默不欲食之症。所以然者,以邪在表则寒热交加,邪在里则但热不寒,此邪在半表半里,邪正分争,故热往而寒来,寒往而热来也。邪在表则耳不聋目不眩,邪在里则耳聋无所闻,目乱无精光,此邪在半表半里随经上炎,故耳微聋而目微眩也。邪在表未曾入里,则不烦不呕,邪在里则烦满而多呕,此邪介表里之间,故心微烦而方喜呕也。邪在表未传于里,则口不渴不苦,邪在里则燔灼津液,口大渴而剧苦,此邪介表里之间,故津液不润而微渴,热气上腾而微苦也。邪在表则胸胁不满不痛,邪在里则通腹胀满而痛,此邪自表将之里,故胸胁苦满而痛,尚未至于通腹胀满而痛也。邪在表则困倦不安而能食,邪在里则烦躁不安而不能食,此邪自表将至里,故默默然不思饮食,尚未至于必不能食也。然数者之中亦不能必其悉具,缘邪在半表里未有定所,故所传不尽同也。医者但见一二症属少阳而参以脉之弦数,即当用小柴胡汤7、柴胡双解散8,从中清之,则诸症悉平矣。切不可用汗、吐、下三法,汗之则胃亡津液必发谵语,吐之则伤正气,气虚者悸,下之则伤阴血,血虚者故且或以成痞结之症,故小柴胡一名二禁汤。

柴胡症虽属半表里,然亦须视表里症孰多。假令脉浮而弦、头痛身重、往来寒热之症,是表多里少也,则和解之中参以汗散。若脉沉而弦、口苦发渴、胸满胁痛、便秘不食之症居多,是表少里多也,则和解之中参以苦寒。惟表里齐等或无表里但在中间,则柴胡施治无疑矣。

四逆散止三阴之烦渴(此所谓里未实者苦寒以折)。

邪自三阳经传至三阴经,则热已入里,故有咽干口燥烦满四逆等症,大便秘而恶热者大柴胡汤9下之,大便干而恶热者,四逆散10散之。

六乙汤攻胃腑之痞坚(此所谓里既实者攻下乃安)。

胃为中央土,万物之所归也,故邪之由经之腑,则传膀胱腑、胆腑者常少,而传胃腑者常多。传胃则无所复传,而胃热之症出矣。如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不能食,周身濈濈然汗出,手足濈濈然汗出,小便数多,大便秘结,腹中痛满胀痛,大渴饮水不止,谵语喘息不定,舌苔暗黑不红,舌面干涩不润或短气或烦躁不得卧,或绕膝硬痛手不可近,或自利纯青水,或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皆热聚胃腑,肠有燥粪之所为也。然亦不必待其悉具,但得数症而参以脉之洪数滑实,即当以六乙顺气汤11解下之。若畏出葸(xǐ) 而不敢下,则真阴尽耗矣。

此是六经真热证,不与阴寒证同看。

伤寒有传经者,有直中者,传经者实热,直中者真寒,上文所言皆六经正伤寒实热之症,不与直中之寒证同治也(直中之症见第九段)。

四、正伤寒的合病与并病

合病者,三阳同时受病,不比传经有次第(解见下文)。

并病者,二阳相并而居,讵较传经无异同(解见下文)。

问曰:病有传经,有并病、有合病,此何以分也?

曰:前贤之解多矣,然悉未当仲景也。今试释之传经者,乃此经先受病后又传于他经。而此经之病即罢。是由此经而尽传于彼经,故曰“传经”。并病者,乃此经先受病,后虽传于他经,而此经之病尚未罢,是由此经而相病于彼经,故曰“并病”。合病者,乃此经与彼经同时受病,不分乎先后之序,是相合为病,故曰“合病”。仲景之意确是如此。虽以赵嗣真之明敏、陶节庵之傅洽,于此皆欠理解耳。合病有二阳者,有三阳者,并病只是二阳,三阴无合并。病若以阳经合并于阴经,即是两感症矣。

合病或呕而或利。

太阳与阳明合病,自下利者为二阳方,外实而不主里,里气自虚,故下利也 此邪但在经可与葛根汤5以发之 若不下利但呕者此里气上逆与邪争也,与葛根汤加半夏汤12以散表邪而降逆气。若喘而胸满者,以邪客二阳,阳气不宣,发壅而逆也,与麻黄汤1以发之。太阳与少阳合病,太阳属表,合于少阳者则属半表半里,非汗下所宜施。自下利者与黄芩汤13以解之。若呕者,胃气逆也,与黄芩加半夏汤14以解邪而降气。阳明与少阳合病,少阳属半表里,合于阳明腑则属里,自下利者以少阳木也、阳明土也,木来克土,二气不和,故下利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承气汤(见后) 下之。三阳合病阳明症,多者如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谵语、面垢、遗尿是也,此属表里俱有邪,发汗攻表则燥热益甚,下之攻里则表邪内陷,若不经汗下自汗出者,与白虎汤15以解内外之热。

三阳合病少阳症多者,脉浮而大见于左关,但欲眠睡,目合则汗是也,此亦表里俱有邪,然多眠盗汗不已,则少阳之热为甚,与小柴胡汤7、黄芩泻胆汤16以解之。

并病可汗亦可攻。

太阳与阳明并病,如太阳汗出不彻传于阳明,太阳症不罢,面色绿绿正赤、烦躁、短气,痛处乍在腹前,乍在四肢是也,此二阳热气怫郁得越,但责以汗出不尽,重发汗则愈,葛根汤5主之。

太阳与少阳并病,如太阳传于少阳,太阳症不罢,头项强疼或眩晕,时如结胸心下痞硬是也,此属半表里症。汗之少阳之邪干胃,必作谵语。下之太阳之邪内陷,必成结胸,小柴胡7主之。仍刺大椎、肺俞、肝俞及期门。

阳明与少阳并病,如少阳病传于阳明,少阳症不罢,胸胁满而呕,心下急,郁郁微烦、潮热、微利是也,此邪热一半在表一半在里,大柴胡9之类服之。

五、不可汗及各种可汗可下之症

不可汗本有数端,脉沉与杂症有碍。

伤寒宜汗,然亦有不可汗者。

脉沉迟虚细,汗则荣血大虚。

热入血室,汗则虚其表,邪不去。

动气在上,汗则气上冲心。

动气在下,汗则无汗,心烦、骨节疼。

动气在左,汗则头眩、筋惕。

动气在右,汗则衄而渴饮即吐水。

咽中闭塞,汗则吐血,气欲绝而厥。

咽喉干燥,汗则液尽竭。

旧有淋证,汗多则胞热出血。

旧有疮身,疼汗则成痓。

旧有衄症,汗则额上陷不能眗(jǔ)。

亡血虚家,汗则寒栗而振。

素有寒汗,则胃中冷必吐蛔。

大汗后汗,则恍惚心乱小便下阴疼。

风温,汗则烦躁、谵语、目无光。

湿温,汗则不能言,耳聋不知疼处。

温毒,汗则发斑。

发斑,汗则更增斑烂而死。

中湿,汗则成痓。

邪盛于里,汗则亡阴而死。

少阳症,汗则谵语胃中干。

中寒,汗则下厥上竭。

中风自汗,汗则亡阳或作痓。

不可下自非一类,脉浮则杂症相牵。

伤寒实热宜下,然亦有不可下者。

脉虚细浮迟,下则胃中大虚。

多呕,下则引邪入胃。

动气在上,下则掌握、烦热、身冷、汗泄。

动气在下,下则头眩、心痞、腹胀、利谷。

动气在左,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

动气在右,下则液竭、咽燥、头眩。

咽中闭塞,下则水浆不下,下利不止。

邪盛于表,下则成痞结诸症。

少阳症,下则潮热自利。

中寒而燥,下则阳绝身死。

亡血虚家,下则重虚。

热入血室,下则正气虚邪不去。

便难无热,下则泄不止、腹中疼。

故夫小青龙汤善治喘呕(可汗)。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水寒相搏,故干呕、发热而喘欬(kài)。此属伤寒饮冷、肺伤气逆所致。与小青龙汤17以发汗而散水。

大青龙兼理风寒(可大汗)。

太阳伤寒脉浮而紧为寒伤荣血可服麻黄汤1太阳伤风脉浮而缓为风伤卫气,可服桂枝汤3。若夫风寒两伤,荣卫俱病,则非桂枝麻黄之所宜。如太阳中风,脉浮而紧,此中风见寒脉也。浮则属表,紧则属寒。寒既伤荣,风又伤卫,荣卫俱病,故其人发热、恶风、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也。可与大青龙汤18以发荣卫之风寒。又如太阳伤寒脉浮而缓,此伤寒见风脉也,浮则属表,缓则属风。风既伤卫,寒又伤荣,荣卫俱病,故其人发热、恶风、恶寒、身沉重、不汗出,而烦躁也。亦宜大青龙发之。

注:伤寒则身疼,中风则身重,虽云有别风寒兼湿无汗烦躁则一,为故同治。

桂麻各半疗身痒而汗不出(可微汗)。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如疟状。若其人清便、不呕、脉微缓者,必自愈。若面上反有热色、身痒者,此热气壅于皮肤,不得小汗出故也。宜桂枝麻黄各半汤19以小发其汗。若血虚夹风身痒者,宜服羌防四物汤20。

人参新加理身疼而邪未消(可汗兼可补)。

身疼有表邪未尽者,有荣血不足者,有寒中阴经者,有湿气浸淫者,发汗后脉浮紧而身疼者,此表邪未尽间而致痛也。可仍以汗解。发汗后脉沉迟而身痛者,此荣血不足不能养筋,故疼也,宜益其血。若发汗后仍发热、恶寒、脉沉而身疼者,此邪既未尽而荣血又不足也。宜人参新加汤21以散邪气补荣血。至于初病恶寒不发热,脉细而身疼痛者,此寒中阴经也,宜温经以散寒。若初病时身浮肿不能转侧或大便快或小便不利脉来细,一身尽疼者,此湿气浸淫也,当于中湿、寒湿、风湿、湿温中求之(四种湿症见第十七段)。

注:邪未尽则当散邪,血不足则当补血,此邪未尽而血又不足,故当兼治。中寒宜散寒,中湿宜除湿,若寒湿相兼则兼治。

少阴无热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可汗兼可温)。

头疼、身热、脉浮,属太阳经病。此无头痛而脉沉,故属少阴。少阴病始得之,当无热、恶寒,今反发热,则是寒邪在经,闭而生热也。可与麻黄附子细辛汤22以散邪而温经。又少阴病得之二三日,脉亦沉身亦发热,但比前症稍轻者,宜麻黄附子甘草汤23以微发汗而温其经。二汤原为少阴不应发热而发热者设,若少阴无热恶寒脉沉者,则宜温散,不可发散也。闻之赵嗣真曰:“仲景用四逆汤治太阳发热反脉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少阴之脉沉反发热,夫同一发热脉沉耳,何以一属太阳,一属少阴?今深究其旨,均是发热脉沉,以其有头痛,故名太阳病。阳证当发热脉浮,今反沉者,以里虚久寒正气衰微所致,故急以四逆汤救里也。均是发热脉沉,以其无头痛,故名少阴病。阴证当脉沉无热,今反热者,以寒邪在表,腠理郁闭所致,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表也。盖太阳病,脉变而如少阴,少阴病症变而如太阳、脉证反常,故治法亦异。由此观之,少阴表邪浮浅,其发热之反常犹轻。太阳正气衰微,其脉沉之反常为重,此四逆汤不为不重于麻黄附子细辛汤也。又可见熟附配麻黄,发中有补;生附配干姜,补中有发。仲景之旨微矣!”

按:少阴之脉不达于首,故有身热而无头痛。厥阴之脉上通于督,故有头痛而无身热。若以身热兼头痛,其为太阳证无疑。今赵氏以有无头痛辨少阴太阳之发热脉沉,深得仲景之旨。但少阴病必初受寒邪即发热脉沉,而无头痛,方属表邪浮浅。若阴邪直中少阴经,不曾温散,以致阴极于内,格阳于外,亦令人发热、脉沉而无头疼。则不可以表邪浮浅目之。一是寒邪闭于经,一是寒邪聚于脏,所以发表温里治各不同。

太阳误利故下利,脉促者葛根黄连(可汗兼可清)。

太阳桂枝证,医反下之,虚其正气,引邪入内,当作结胸。若不结胸但利不止者,此作胁热利也。当斯时也,若表证已罢,脉见沉洪者,则为邪尽入里,可仍下之。若外证未尽去脉促者,则是里既有邪而表邪仍在也。宜与葛根黄连黄芩汤24,以散表邪除里热。又有表证误下之后,其人下利清谷不止,而表证仍在者,此与胁热利不同,乃里气因下而虚之,故自利外邪未于里也,急当以四逆汤25救里,里和然后以桂枝汤3解表。盖下利虽同,因乎误利而利之,虚实不同,药之寒热亦异,表邪入里不入里之别也。

若太阳表证脉变而似少阴,则又是不经误下、不曾下利,而里自寒矣。表实里虚与误下之后,下利清谷,表证仍在者症同,亦宜以四逆救里,桂枝解表。

注:此不因误下而表实里虚。

热以取汗,汗不出宜造阳以求解(补正以取汗)。

太阳为寒所拘,发热、恶寒、头痛、无汗,服辛热发汗之药,汗不出而脉反弱者,此以阳虚不能作汗故也。名曰“无阳症”。若强发其汗,则荣血卫气两竭之矣。可与再造汤26,补其血气,使荣卫冲和。然后汗之,则表易解矣。

注:此表实里虚之证当补者。

又有太阳表证,脉细而紧,举之浮甚,按之豁然而空者,此表实里虚也。其里之虚,皆表实所致,缘邪盛于表,在内之血气皆出而与邪争,故里自虚也。此不可责其里虚而补其正,但当责其表实而发其汗。得正汗出表邪去,则血气复还于里,里自不虚,脉自不空矣。此与无阳症为迥别。盖一则举按之皆弱,一则按之则中空而浮紧,所以有补虚发表之别也。

注:此表实里虚之当汗者。

汗以止热,热复生,可再汗以求痊(可重汗)。

伤寒发汗已解之后,半日许复烦而热,脉来浮数者,此表邪未尽故也。更发汗则愈,桂枝汤3主之。

凡亡阳之证皆误汗所致 若表邪尚在虽经屡汗仍以汗散为主 有是证,便当有是治。但得正汗出,表邪尽,补之亦易也。若恐汗多致虚而不敢汗,表邪必内陷矣。

又有血虚生烦热者,愈汗则愈热,必是滋阴养血,其热乃除。与此证为迥别,所以然者,脉涩脉芤故也。

注:尝见汗出数次后,其人面红,耳前后连项皆有赤色,头仍疼者,此正汗未出,邪气怫郁于表也,既有此症自宜复汗。

战汗分数端,邪不传兮表解即愈。

病有发战汗出而解者;有振栗作寒汗出而解者;有蒸蒸而振发汗出而解者。发战汗出而解者,以其人本虚汗未遽出,故临汗时必发战也。振栗作寒汗出而解者,以其脉阴阳俱停,故临汗时不发战,但微振寒汗出而解。蒸蒸发热汗出而解者,以柴胡证具而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发热汗出而解也。

病人当发战、发振栗、蒸蒸发热之候,皆正汗将出之兆。若本人此时在寤(wù,同悟。睡醒) ,令其不可妄动。若本人此时在寐,旁人不可惊动,则正汗必透出而顿解。若一妄动、一惊动,则汗将出而复回,失此佳期矣。

燥汗止一症,饮及时兮胃润则安。

伤寒已经数日,未得正汗,其人忽然大热、大燥,急思饮冷水,六脉浮数或六部无脉者,此大汗将出之候也,因胃中不润,故汗不得出而发燥耳。一与之饮则大汗如雨,立安矣。所以断此症之为将汗者,以邪热入里作燥,则必有呕吐、胀满、疼痛、谵语、便秘诸里症。此无诸里症而忽然大燥,则非里实作燥,而为将汗作燥,可知矣。如天之欲雨,则必燥热蒸人,即其热之过甚,知其雨之将至,此阳为阴逼之理也。彼未汗者之忽然大燥,亦犹此理耳。切不可认为里热而妄治。

将汗时既大燥,思饮则汗后津液外去,必复作渴。此非有实热,宜少少与饮以润胃。勿过饮以成他病。

注:此大寒之后忽然身出小疱,中金水意拂之即破者,此以发汗过迟,致汗达于皮肤,未仍尽透于外,故旋为水疱而出也。出一二次必自止,切勿妄治。

小承气正逐潮热。

伤寒表证罢后,日晡所发潮热、谵语者,阳明内实也,可攻之。然以其通腹未尝胀满,胸膈未当痞急,按其脐上未尝坚硬作痛,则知其肠胃犹未结为燥屎,故只与小承气汤27,以逐胃热。若服小承气汤后,其人转气下矢者,此肠间必有燥屎也。以小承气势缓不能攻燥屎,故但转矢气耳,宜大承气下之,若不转矢气者,大承气未可与也。

大承气专下秘坚。

伤寒胸中痞急、腹中胀满作痛、小便数、大便秘、潮热、谵语者,乃阳邪自经入胃,与糟粕酝而为实,成燥屎五六枚卡于肠胃之中,故致痞、满、燥、坚,四症毕具。痞则气不通,满则胀不休,燥则肠不开,坚则结不下,故必用大承气28以攻下之。

凡伤寒潮热、谵语即是可下之症。以潮热者,由阳明旺于申酉成阳明内实,故每至日晡而热作,如潮水之有信也。谵语者胃热蒸肺,肺主声音,肺热则谵语也。脉来洪实而见潮热、谵语,其为下症无疑,潮热不下则阳邪踞内,外逼真阴,必先冷,而后潮热矣,若再不下,则阳邪深藏不出,反逆冷而不热矣。至此则成阳厥恶症,可不惧哉(阳厥见第九段中)。

凡下症具而正气未衰,正可下之。可下不下,延至正气已衰,则下与不下两无所济矣。

调胃汤润胃实而口燥(可微下)。

邪热入胃,胃中津液不足,故口中燥渴,然以其非大实、大满,故只与调胃承气汤29。微溏以和其胃气。

若邪热未全入胃,胃虽热亦可遽下,恐成痞结诸病,故也切忌。

黄龙汤去旁注而便难(可下)。

伤寒有下利清谷者,有下利清水者;太阳伤寒医反下之,致下利清谷不止,身仍疼痛、发热、恶风者,此下后胃气太虚,邪却仍在表,未传里也。宜以四逆汤25温其里然后治表。

厥阴中寒自下利清谷,汗出而厥,身热者,此阴盛格阳也。宜通脉四逆汤30通阳散寒。若夫阳邪传里,心下硬痛,下利纯清水,谵语发渴者,则非里寒而利,缘阳明胃腑中有屎块卡于其间不得出,逐日所饮汤药汁从屎块之旁注流而下,故自利清水,色纯青也,名曰旁注症,亦曰热结利症。可与黄龙汤31以下实邪。

柴胡芒硝治阳明胁热不已(可清兼可下)。

伤寒过经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热已而微利。所以然者,以此本柴胡证,医反下之。虚其肠胃,邪气乘虚入腑,故日晡潮热,热已而利也。潮热下利虽为胃实当下,然胸胁之邪未已,呕逆之症犹存,柴胡证未尽除也。宜先以小柴胡汤7解半表里之邪,次以柴胡加芒硝汤32宽胸胁而逐胃热。

桂枝大黄治太阴腹痛难堪(可下兼可散)。

太阳病不解,医反下之,阳邪乘虚传于太阴,里气不和,故腹满而时痛。外证未尽去者,用桂枝加芍药汤33以散表而合里。若腹中大满、大痛,可与桂枝加大黄汤34以散表而攻里 缘此证非邪之所自为由其误下故太阳之邪一半在表,一半传于脾胃也。此属表里俱实,故以此汤治之。尝谓桂枝加大黄、柴胡加芒硝,皆仲景防变之方。本桂枝证不解而反下之,身仍热、腹满、时痛者,此表证未解而里证又急,故以桂枝解表加大黄以除里。本柴胡证不解而反下之,胸胁仍满潮热微利者,此半表里之证未解而里证又急,故以柴胡解半表里,加芒硝以除里。后人可由此触类而长之矣。

胃热兼阴阳早知邪并于一。

伤寒各经之邪,胃无不受。如太阳之经邪传于胃腑,谓之太阳阳明。阳明之经邪传于胃腑,谓之正阳阳明。少阳之经邪传于胃腑,谓之少阳阳明。又有太阳之经邪历阳明少阳之经以传胃腑者,又有阳明之经邪历少阳之经以传胃腑者,又有三阳之经邪历三阴之经以传胃腑者,是胃腑兼受六经之邪热也。邪既已传胃,则均属实热,其归并则一而已。

下症分缓急,用是等列为三。

攻下之法,仲景有大小承气、调胃承气、大柴胡之别者,以症之轻重缓急不同等也。如胃有燥粪,痞、满、燥、坚四症毕具,须枳以除痞、朴以泻满、黄以润燥、硝以软坚,故用大承气28之峻剂推之。胃中痞气燥满而不坚者,则不容峻泄,故用小承气27。胃中干燥不润,未至于痞、满、坚、结者,亦不容峻泄,故用调胃承气29。若邪热未尽入胃,犹带有柴胡证者,须微泄之,故用大柴胡9。此攻下之三等也。用之得当,安有留邪。若病大而以轻剂攻之,则邪气不服。病小而以重剂攻之,则过伤正气。然不及还可再攻,过则不能复救,不可不慎哉。

六、汗多亡阳诸症

因知亡阳而筋,皆过汗所为(汗多损乎外)。

汗者筋之荣,发汗过多,卫气不固、荣血涸少、筋肉失养,故惕然而跳,然而动,此曰亡阳。下文详之。

亡阳而心惕,亦强汗所致(汗多损乎内)。

汗者心之液。发汗过多,心血内竭,心神外散,胸中空虚,故时时惊惕,昼夜不安,此亦曰亡阳。下文详之。

问:寒邪在表,闭固真阳,汗之所以散阴邪,而助真阳也。若汗之过多,则阴血亏损。此当名曰亡阴。而古人反谓汗多亡阳,何也?

曰:阴血者,人身之津液,在内则养腑脏,在外则养筋肉。汗之过多,则心血虚而惊惕、不眠。荣血虚而惕不安。此固可名之曰亡阴,然阳受气于胸中,而卫行气于脉外,汗之过多,则胸中阳气既散,而卫亦踈而不密,故神不能主持于内而心下悸,脉不能主持于外而身为振振摇,皆阳气外脱之所致也。然则谓之亡阳不亦可乎?

注:阴血未泄,未即致毙,阳气外脱,立见危亡。故汗多以亡阳为重。

问:邪热入胃,燔炽真阴。下之所以逐阳邪而救真阴也。若下之过多则真阳下泄,此当名曰亡阳,而古人反谓下多亡阴。何也?

曰:阳气者,人身之真火。在内主温脏腑,在外主温肌肉。下之过多则阳气陷而腹冷疼,真火衰而体恶寒,此固可名之曰亡阳。然气无形而血有形,下之过多,则无形之阳气固脱,而有形之阴血亦泄。故肌肉枯焦而不光泽;咽喉干燥而成肺痿。皆津液走泄之所致也。然则谓之亡阴不亦可乎?故曰,汗多亡阴更亡阳,下多亡阳更亡阴。若但以汗多伤表为亡阳,下多伤里为亡阴。此真至粗之论耳。

注:阳气可以立壮,阴血难以骤复。故下多以亡阴为重。

身摇摇兮胸满气逆,惟桂苓为可疗(汗多内外俱损)。

大凡汗多亡阳,损则内外俱损,但其所现之症,有在外者,有在内者,有内外兼者,故分解之。

伤寒吐、下之后,复发汗致气上冲胸,心下逆满,起则头眩,身为振振摇者,表里之血气俱虚,不能为一身之维持也。与桂苓白术汤35以益惕气降逆气。

身振振兮肉筋惕,非术附则无济(汗多损乎外)。

太阳病,医大发其汗,或汗后复发汗,逐漏汗不止,肉筋惕、四肢拘急、小便难、恶风、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盖汗多则血气不足以养腠理,故肉筋惕。汗多则气血不足以达四末,故四肢拘急,难以屈伸,汗多则津液不足以内润,故小便难。汗多则卫气不固,故恶风。汗多则上焦虚,故头眩。汗多则阳虚不能主持诸脉,故身动振振欲擗地也。然是数者亦不必待其悉具,但得一二症而合以脉之微、濡、紧、细,或虚、涩、芤、迟,即应以亡阳证治之,如术附汤36、真武汤37、温经益元散38皆可用也。

养真汤治病人叉手冒胸,此汗多而宗气衰(汗多损乎内)。

阳受气于胸中,发汗过多损伤胸中阳气,心神大虚,故病人叉手冒胸心下悸,时时欲得人按之也。宜服养真汤39以调不足之气。

复脉汤治病人六脉俱结,此汗多而心神悸(汗多损乎内)。

伤寒吐下,发汗之后脉见结代者,血气衰惫,故不能接续也。心中动悸者,真气内虚,不能自定也。宜与复脉汤40以润养之。

促、结、代三脉迥然大异。促者,脉来数而时一止,止无常数,一止即来,此谓能自还,主阳邪过盛,脉急反窒也。结者,脉来缓而时一止,止无常数,一止即来此亦能自还主血气虚衰脉不相续也 代者脉来缓而时一止止有常数,一止迟久方来,此不能自还,主一脏不至,他脏代至也。乍病宜峻补,久病无望矣。

甘澜以降奔豚,可免肾气之凌(汗多损乎内)。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此欲作奔豚也。奔豚者,肾气发动之名,发则脐下筑筑然悸动其气,自少腹直冲心下。欲上凌心,缘汗多损动真气,心脾皆虚,故肾积发动也。与茯苓桂枝甘澜汤41以降肾气,理中汤42去术加桂亦可服。

蜀漆以救惊狂,应叹火邪之厉(汗多损乎内)。

伤寒脉浮,医以火劫取汗,致汗出,心虚,火邪逼心。心神浮越、惊狂不安者,宜桂枝蜀漆救逆汤43。大抵伤寒在表,切不可以火取汗,或熏,或灸,或加温针,则火气内入,两阳相灼,焦筋伤骨,此溃血、衄血、谵语、燥渴、惊狂所自来也。

七、阴证、阳证下而致痞结诸症

至若阴证而下之速,因致痞气。

经曰: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致痞。

阳证而下之早,乃成结胸。

经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固作结胸。谨按阴阳二字,长沙公无明言,诸家之解龃龉弗合,终成疑案。成无己以寒热分阴阳,谓病发于阳,为寒伤三阳之阳证。病发于阴,为寒中三阴之阴证,而引仲景“发热恶寒,无热恶寒”一条以为据。殊不思三阴自受寒邪,纵投以四逆犹恐其迟,况误下之,岂仅作痞气而已哉!且热痞又何自而来也?则成氏之未足据明矣。陶节庵以风寒分阴阳,谓病发于阳为太阳桂枝证,应实表而反下之。风邪入里则作结胸,病发于阴为太阳麻黄证,应发表而反下之,寒邪入里因致痞,独不思仲景之论结胸,固有因中风误下而得者,亦有因伤寒误下而得者,其论痞症。固有因伤寒误下而得者,亦有因中风误下而得者。载在经文,明白可考。则节庵之未足据明矣。张兼善以表里分阴阳,谓病在表当汗散,而反下之,以引表入胸中因作结胸。病在半表里尚未入胃当清解,而反下之,使半表里之邪留于心下,因致痞。所误有远近,故为病有轻重。此说似为有理,但仲景论中明有因柴胡证误下而成结胸者,结胸岂尽是表证所陷?又明有因太阳证误下而成痞者,痞岂尽属半表里之证所留?则兼善之未足据明矣。学者但当识误下之后,胸中硬痛者为结;胸心下痞闷不舒者为痞。至于所以成痞结之故,因不必执一说以相定也。

结有七种。

结胸有大实结、小实结、寒结、水结、血结、支结、脏结之别。

痞非一宗。

痞气有食痞、虚痞、热痞、寒痞、痞利、痞意之分。

水结者,茯苓半夏。

结胸者无大热,心下怔忡,但头汗出者,谓之水结胸。盖实热收敛于里者,胸中必石硬而渴,此非实热,但因饮水过多,停于胸胁,故胸不硬而无大热也。怔忡者,水蓄而悸也。周身汗出,则水饮外泄,但头汗出而余处无汗,是水不得外泄,停留而不行也。与小半夏茯苓汤44以逐水而安中。

寒结者,白散理中。

阳证应以汗解,反以冷水噀(xùn) 之、灌之,则邪气不得外泄,为寒水所制而结于胸中。心下硬痛无热证者,与三物白散45以攻之,枳实理中丸46亦可服。

血结者,柴胡归芍。

血结者,热入血室也。此症有四。

其一:妇人中风发热恶寒,若经水不来则入腑,而不入血室。因经水适来血室空虚,表邪乘虚归于膻中,结于乳下,胸胁苦满如结胸状,手触之则痛,谵语,此为热入血室。若脉迟、身凉者,属经已尽行于外,邪已尽结于阴脏,非汤剂之可,反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其二: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来,来而适断,此为热入血室,邪与血搏,故寒热如疟而发作。有时血结不行,故经水适断,血未尽出,邪未尽入半表里证,也可与小柴胡汤7加减之,以行其血而彻其邪。

其三: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夜则谵语,如见鬼状。此为热入血室,邪入胃腑而与阳争,则夜安而昼烦。此邪入血室而与阴争,故昼安而夜烦。经水来而未断,则血不留结,血行则邪热随之而去,无用汗、吐、下以伤之,必自愈。

其四:男子阳明病,下血、谵语皆为热入血室。阳明病法,多汗以夺血者,无汗故,但头汗出,可利期门以泻之。濈(jí) 然汗出则愈(此条虽云当刺,然行血泄热亦不用发)。所以男女均有此血结症者。以冲脉为血室,男女均有此冲脉,邪热传里与冲脉遇,故均成热入血室之症。冲脉得热血必妄行,在男子则后部下血、谵语;在女子则前部下血(亦有血结者) ,寒热似疟。是一者,俱胸胁苦满如结胸状。总用小柴胡加减治之为当。

挟血之脉乍涩、乍数,或伏,或沉,血热交并,则脉来洪盛。凡妊妇感中寒邪,须以护胎为主。胎气一动,所关非小。纵不得已,用汗下药者,亦须慎诸猛烈燥毒等 至于新产之妇荣卫衰于外真元损于中倘伤于寒所入必深。若强汗之,邪必不除,反伤正气。须是峻补其血气。里既充实,客邪方可去也。

实结者,大小陷胸。

此条方是伤寒正结胸,无论太阳桂枝证、麻黄证、少阳柴胡证,俱未入胃腑为实(不得下) ,而医反下之,损其正气,胸中空虚。阳邪内陷结于胸膈,身无寒热、胸中硬痛、手不可近、短气烦躁、心中懊 (可见尽结于上)。或从心至少腹皆胀满而痛不可忍。脉来沉、实、滑、数者(经来寸浮关沉) ,此名大实结胸。大陷胸汤47主之。或恐太峻,用大陷胸丸48。若阳邪内陷之后,胸腹未尝通硬,但心下微结,按之则痛,不按不痛。脉来浮滑,此名小实结胸。小陷胸汤49主之。

伤寒坏症莫甚于结胸,一误岂容再误。故认真必须急攻。然亦须视其表证,悉罢方是。邪热收敛于胸中,为实始可攻之。若表证未尽去,脉来浮虚者,邪未尽结也,攻之必死。若结胸症悉具,而又烦躁大喘者,正气散乱也,其死必矣。

注:前不当下而下,是一误也。此当下而不下是再误也。

脏结本无阳证,脐痛引阴为难治。

太阳伤寒,寒未变热而反下之。寒邪乘虚结于阴脏,故名脏结。其外症亦如结胸状,但结胸不能食而多烦。脏结饮食如故而常静,舌生白苔而滑,与结胸为有异也。既无表热之可汗,又无里热之可下,邪在阴脏,脏气闭塞而不流布,故不可治。又或病人素有痞积在脐旁,今则因伤寒入里与宿积相助,使脏气结而不通,其痛自脐旁引少腹入阴筋而死。

支结原非全结,发热微呕不可攻。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呕、恶寒、支节烦疼,此属外症未解。若呕而心下妨闷,支掌而结者,谓之支结。此与结胸之表罢而胸实者不同,宜柴胡桂枝汤50以除表而和里。

大邪在表,安得有结胸恶症?其所以谓之支结者,以贼之大势在外,先遣一支之兵入吾心下,故心下妨闷,支掌而结耳。此证应表里兼治。

生姜泻心治食痞,而里气逆。

伤寒汗出表解之后,其人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而下利,所以然者,以胃为津液之主、阳气之根,大汗出后津液大去,胃中空虚,里气上逆,故使心下痞硬。胃虚则不能杀谷,故干噫、食臭;胃虚则不能胜水,故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而下利。此与邪热留于心下为痞者不同,故与生姜泻心汤51以去痞而益胃。

甘草泻心里虚痞,而胃中空。

伤寒中风,邪犹在表,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所以然者,以大下之后胃中空虚,客气上逆。故使心下痞硬、烦呕不得安也。胃虚不能容物,故下利、谷不化而腹中雷鸣,此与邪热留于心下为痞者亦不同。故与甘草泻心汤52去痞而补虚。前繁汗、后胃虚而有食气,此系下后胃虚而泄不止,故治有微异耳。

黄半泻心疗热痞,而心逆满(黄半泻心,言大黄黄连泻心汤与半夏泻心汤也)。

此条是伤寒邪热作痞。凡结胸多是实热,痞气俱是虚热。如下后心下硬痛,寸浮关沉者,为实热结胸。若下后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为虚热伏于心下也。大便秘者,宜大黄黄连泻心汤53以导其热。

又如下后胸中硬满而痛,手不可近者,为实热结胸。若下后心下但满而不硬,按之亦不作痛者,为虚热留于心下作痞。宜半夏泻心汤54以导其热。

痞症有虚有热,胃虚里气上逆作痞者,虚痞也。其邪热潜伏心下为痞。无诸虚症者,热痞也。若外证未去,心下妨闷,只是支结非痞也。

附子泻心除寒痞,而身恶风。

心下痞皆属虚热内伏,若无头痛、项强诸表症,但恶寒、汗出者则是虚热。既伏于内,而阳气又虚于外也,宜附子泻心汤55以攻痞而固阳。

胸痞兮下利不止,服余粮而可敛。

伤寒误下之后,里气大虚,故下利不止。客气客于心胸,故心胸痞硬,宜先以泻心汤攻其痞,痞去而利不止者,宜赤石脂禹余粮汤56以涩下焦而镇洞泄。若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前虚痞下利属中焦胃虚,此客痞下利属下焦肠虚。故治有攸殊耳。

心痞兮噫气不息,煮旋覆而立通。

伤寒若吐、若汗、若下之后,大邪悉解,然以曾经汗、吐、下,胃气弱而未和,虚气上逆,故使心下痞硬,噫气不除,与旋覆代赭汤57以降虚气而和胃。

若痞硬、噫气兼下利者,宜生姜泻心汤51。

八、各种吐症

虚烦宜微吐,栀子汤吐胸中懊 不得眠(可微吐)。

伤寒有虚烦者,有实烦者,此条先言虚烦伤寒,或汗或吐,下之后其人身热不去,心烦不安。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结痛而不眠,此皆谓之虚烦。所以然者,以汗下之后,邪气乘虚客于胸中,布于膈上。上焦为热所扰,是以烦而不安,心恶热,热甚必神昏。是以剧者,必反复颠倒,懊 而不得眠也。结痛有似结胸,然结胸乃邪热悉收敛于里为实,其外热必去,此身热未去而心中结痛则非结胸恶症只是邪热乘虚散漫于膈上烦郁而微疼也。与栀子豉汤58以吐其胸中之虚邪。

实烦宜快吐,瓜蒂散吐膈上冲突不得息(可大吐)。

病人发热汗出恶风,颇似桂枝证,但头不疼,项不强、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寸脉微浮,此名实烦之症。缘曾经汗、吐、下之后,其余邪乘虚留于胸上,则谓之虚烦。此不经汗、吐、下,其邪热自蕴郁于膈上,遂填塞而成实烦,所以上冲咽喉而不息也。与瓜蒂散59或一物瓜蒂散60以吐胸中之实邪。

黄芩半夏治上焦烦呕为尤宜。

伤寒发汗之后,外证已去,里证不实,胸中微烦而发呕,将指为少阳而无寒热,将指为痞气而不硬满,将指为结胸而不硬痛。此属未尽之余邪留于上焦,作微烦乃虚烦之轻者耳,不可吐之。宜黄半汤14以解之。

栀子厚朴消胸腹烦满为最的。

伤寒汗下之后,但腹满而不心烦,即邪气入胃腑为里实。但心烦而不腹满,即邪气留胸中为虚烦。若心又烦、腹又满,满则不能坐,烦则不能卧,知邪气壅于胸腹之间也。与栀子厚朴汤61吐其烦,泄其满。

结胸、痞气、实烦、虚烦之所以分者,以痞结之症,则身热悉去;实烦、虚烦,则身热未去。且结胸则胸中硬痛而不散,痞气只是痞满而不舒,实烦则膈上热聚而冲咽,虚烦只是膈上热漫而作 。此结胸所以贵直达,痞气所以宜分解,实烦所以必快吐,虚烦所以但微吐也。

九、寒热真假症

尝谓阴厥者阴之厉(阴阳微乎内外)。

伤寒有传经者,有直中者,传经者实热,直中者真寒。如初得病无头疼、无身热,只恶寒引衣自覆,倦卧沉重,战栗腹痛,吐泄不渴,身疼如被杖,唇甲皆青色,四肢厥冷如石,脉来沉细迟微无力,此名阴厥之症,乃寒邪中于阴脏,内外纯乎寒者也。与阳经伤寒不可同日而语矣。自宜以四逆之类劫之。

阳燥者阳之刚(阳邪彻乎内外)。

伤寒三阳传里,聚于胃腑,必现身汗、腹胀、便秘、谵语、不恶寒反恶热之症。此名阳燥,须下其实火乃得,诸承气选用可也。

阳厥者,阳似阴而阳益炽(大热似寒)。

邪热自三阳经传之入胃,或阳经传阴以入胃,头痛、发热、恶寒之症已罢,现出大便燥实、谵语、发渴、扬手掷足、潮热自汗诸症。脉来洪滑有力,此是阳燥,人谁不知(此一层先以阳燥作热)。至于阳极发厥,不恶热反恶寒,四肢厥冷者,谓之阳厥乃阳极似阴也。外虽厥逆,内则实热耳。此则人罕知之(此一层指出阳厥)。缘大便坚结不曾攻下,以致阳邪独踞于内,真阴尽逼于外,故手足反见厥冷也。如火炼金,热极金反化水矣。厥微者热亦微,厥深者热亦深,宜诸承气汤以逐实火而下燥粪。阳邪既去,厥逆自止也(此一层言,所以成阳厥之故及治法)。欲认阳厥之法(此以下认阳厥之法) ,须观其目,发红而干燥,以实热上炽,故不似阴厥之清润,其面必常赤而发热。以实热上烘,故不似阴厥之清冷,其唇必重红而生痂。以环口属脾,脾火盛故环口燥裂,不似阴厥之淡红。其牙必重咬而有力,以牙龈属胃,胃热实故咬牙。声重不似阴厥之牙战,其舌苔必由白而黄,由黄而黑。以心热渐积渐盛,故不似阴厥之乍黑,其舌上必燥涩而不润。以实火耗其津液,故不似阴厥之光滑。其口必大渴而能饮,以胃热消水,故不似阴厥之无渴。其四肢必逆冷而乍温,以假寒不能掩其真热,故不似阴厥之常冷。其肚腹必胀满疼痛,手不可近,以实热结滞在内,故不似阴厥之喜人按而喜人揉。其发斑必由红变紫,颗粒渐长,以实热熏蒸于外,故不似阴厥之色不变而形不起。其小水必赤浊而觉热,以胃火下注,故不似阴厥之清澈而自如。其大便必红黄而胶黏,以胃炎下迫,故不似阴厥之青绿而稀澥(xiè)。

注:自上及下次第不乱,由表测里周详不遗,且逐项推出所以然之故,又简该(“该”应为“赅”) 而不烦(“烦”字应为“繁”) ,视之自然爽豁,下条更透。

如是诸症,虽不必其各项之悉具,然亦必有数端之足凭,再观其脉之洪数、滑实,则其为阳极发厥无疑矣。不然阳厥误认为阴厥,则热剂一投速之死矣。

问:阳厥之症,有六部无脉者。既无脉,何所凭而断其为阳厥乎?

曰:大凡脉为真寒,所凝滞而不出者,其人目多闭、气必微、声必低、睡像多曲拳,精神必倦怠。今其人外症厥逆而目反瞪、气反粗、声反壮、睡像反舒展、精神反健旺(此又即阳厥之无脉者,示以望闻之法) ,则知其六脉之俱无,必是为实热所固闭而不出也。故直断其为阳厥而不爽也。

阴燥者,阴格阳而阴愈强(大寒似热)。

三阴经自受寒邪,不自阳经传来,起来无头痛、无身热,便恶寒、倦卧、四肢厥冷、身如被杖、面如刀刮、腹痛吐泄、不渴、脉来沉细无力,此是阴厥,人谁不知(此光以阴厥作陪)。至于阴极发燥,不恶寒反恶热,手足自温、面戴赤色、烦躁而渴饮、坐卧于泥水井中者,谓之阴燥。乃阴极似阳也。外虽发燥,内则真寒耳。此则人罕知之(此正指出阴燥)。缘阴证不曾温散以致阴邪独踞于内,真阳尽格于外,故外症反发燥也。宜用白通汤62、白通加猪胆汁汤63、通脉四逆汤30,或回阳返本汤64、益元汤65以热劫之。真寒既除,发燥自止也(此言所以成阴燥之故及治法) 欲识阴燥之法须观其(此以下言识阴燥之法) 目虽红而反润,以内有真寒,故目若含泪,不似阳燥之干涩也。其两颧自觉甚热,他人按之则冷,以其为阴火上炎,故颧(自觉甚热) 而反凉也。其面虽戴赤色,然变易不常,以无根浮阳,时升时降,故面色乍赤乍青,不似阳燥之常赤也。其唇虽燥而不崩裂,牙虽咬而若寒战,以脾胃无实热,故唇无厚痂而咬牙无力也。其舌苔或白,或黑,黑处皆滑,以水极胜火,故舌色本红而乍黑,常润而不涩也。其口虽燥欲饮水,饮必数而不多,以非实热作渴,故不至于饮水无度也。其嗳气必连续而短促,以胃气为真寒所遏抑,故多呃逆而无常嗳,不似阳燥之声浊有力也。其发斑必影于皮里而不出,始终色红而不紫,以真寒在内,逼其浮火游溢皮肤而成斑,故不能起长、不能变色也。其手足虽温,时复转凉,以脾寒不荣于四末,则四肢之假热必有已时也。其肚腹必胀疼而喜按,以虚寒作胀,按则里实而稍安,不似阳燥之手不可近也。其大便色必青、形必澥,以肠胃无热。故所便不至于黄红而胶黏也。以是为辨,而又参以脉之虚细微弱,则其为阴极发燥无疑矣(此又以阳厥之无脉者示以望闻之法)。不然阴燥误认为阳燥,则寒剂一投,死可立待。

问:阴燥之症,亦有两手无脉者,何所凭而定其为阴燥乎?曰:大凡脉为实热所锢闭而不现者,其人目当瞪、气必粗、声当洪、睡像多舒展、精神当壮旺。今其人外症燥热,而目反闭、气反微、声反低、睡像反拘挛、精神反倦怠,则其两手之无脉,必是为真寒所凝滞而不现也。故直断其为阴燥而不爽也。

阳厥阴燥有宜舍症从脉者,有宜舍脉从症者。如病人厥逆、恶寒,复有舌涩、便热、斑实等症,此时脉见洪滑者,是舌涩等症与脉相符,而厥逆等症与脉不符也。夫既有洪滑之脉,而症反厥逆者,非阳邪逼而致厥乎?故当舍厥逆之假症,而从洪滑之真脉。若此时脉见沉微者,是脉与厥逆等症相符,而与舌涩等症不符也。夫既有舌涩等症而脉反沉微者,非阳邪闭而致微乎,故又当舍沉微之假脉,而从舌涩之真症。又如病人燥渴发热,复有舌滑、便绿、斑虚等症,若此时脉见沉细者,是舌滑等症与脉相符,而燥渴等症与脉不符也。夫既有沉细之脉,而症反燥渴者,非阴邪逼而致燥乎?故当舍燥渴之假症而从沉细之真脉。若此时脉见浮大者,是脉与燥渴等症相符,而与舌滑等症不符也。夫既有舌滑等症而脉反浮大者:非阴邪激而致大乎?故又当舍浮大之假脉而从舌滑之真症。要之:舍症从脉者十常八九,舍脉从症者十仅一二。

注:阳症的而见阴脉,当察有神与无神。阴症的而见阳脉,仍看厚力与薄力。

病至阳厥阴燥之候,已是危极存亡之秋,惟小心胆大者为能诊疗。盖症既不与脉对,脉复不与症对,故或舍症以从脉,或舍脉以从症,非小心精察则顾此失彼,能无错误乎?且假热即是大寒,假寒即是大热,故药性不嫌其过峻,分量必取其相当,非大胆施治则畏首畏尾,能无迟误乎!此时宜大有主张。

假热、假寒之症,生死在反掌之间。业伤寒者尤宜留意于此,故为数语以便记诵,又逐句解之。

语曰:外症之为厥、为燥难定其真假,内症之大热、大寒可验于指视。阳症的而见阴脉,当察有神与无神;阴症的而见阳脉,仍看厚力与薄力。阳盛无脉当察精神之衰旺,阴盛无脉亦看精神之有无。

解曰:外症之为厥为燥难定其真,假此言手足厥逆不知其为真厥假厥,燥热欲死不知其为真燥假燥也。内症之大热大寒可验于指视,此言其症上而面目下而两阴,内而胸腹外而四肢。详视皆有真迹之可据,其脉层次之浅深、形体之大小、至息之多寡、力量之有无,指下亦有真机之可寻也。阳症而见阴脉,当察有神与无神。此言阳症脉反沉细,当察是真细是假细。沉细有神则为假细,仍是阳症;若沉细无神,则真脉将坏矣。阴症的而见阳脉,仍看厚力与薄力,此言阴症脉反浮大,须看其是真大是假大,浮大力薄则为假大,仍是阴症。若浮大力厚则阴症不的矣,阳盛无脉当察精神之衰旺,此言燥热无脉,必察其人精神壮旺,方可断为阳邪固闭。若精神衰,未必非阴极发燥也,阴盛无脉亦看精神之有无。此言厥逆无脉必看其人,无精神方是阴邪凝滞。若有精神,未必滞,阳极发厥也。

凡用姜、桂、硝、黄之属治阳厥阴燥之症,中病即止,不可过度,过度反生他病矣。故大邪既尽,当以和平之剂养之。

十、六经大热大寒诸症

三阳有寒亦有热。

三阳经寒热之症。俱有下文详之。

三阴宜温亦宜凉。

三阴经寒热之症。俱有下文详之。

【太阳腑热】 即如太阳犯本则热蓄小腹。

小腹属膀胱之地,或病在太阳经,误利小便犯其根本,邪热遂乘虚蓄于膀胱,或太阳表证不曾犯本,但因汗出不彻,遂由本经入本腑,蓄于膀胱;又或少阴病,忽然一身手足尽大热,已而尿血者,少阴传太阳也。太阳为诸阳,主气,故膀胱热则一身手足尽热。膀胱为多血之腑,血为热迫,故尿血,此又血蓄膀胱也。热蓄膀胱,宜以清凉利其水;血蓄膀胱,宜以苦寒破其血。其症治详下文水症、血症中。

太阳腑寒 太阳受寒则冷结膀胱。

太阳与少阳为表里,彼此有病可以经传,故少阴中寒传于太阳腑,名冷结膀胱之症,其小腹必满,按之必苦痛。凡小腹满而痛者,多属热。然膀胱热者,其手足必热,此手足逆冷,故为冷结膀胱也。宜服消阴散66,仍灸气海、关元穴,以通阳气而散阴寒。

【阳明腑寒】 茱萸汤治阳明呕谷为至截。

上焦主内,胃为之市。食谷欲呕者,或胃腑自受寒邪,或三阴寒邪入胃,或阳证服凉药过多以至胃寒,胃寒则不能化物,故既食而良久,复呕出原物也。可与吴茱萸汤67以温胃而止呕。

注:寒证呕迟而物现原形,热证呕而物有化迹,此是要诀,仍须以脉参之。

亦有胃热,食物而呕者,火气遏于食不能下,方下旋出,不似寒证。呕物之迟延,脉来洪实者,宜清胃,呕自止。

人知阳杀谷,阴不杀谷。故泥食谷不化而呕,为胃寒不能受物。不知真火杀谷,邪火不杀谷。故食谷不化而呕,为胃热遏逆使出也,此处最宜详辨。

【手足阳明腑寒】 粟谷丸闭阳明洞泄独称良。

伤寒胃无大热,医反下之,其人开肠洞泄,日夜无度,米谷不化,此肠胃寒滑之极、真阳将尽之候。故药物入腹直过而不存也。急与三物闭魄丸68以收涩上次服四逆草。

治泄有四:寒而泄者,热补之;肠滑而泄者,壮涩之;膀胱不利而溏泄者,引导之;元气下陷而洞泄者,升提之。四者皆治肠胃虚寒之法。

【阳明腑寒】 阳明中寒不食者黑神散。

人知三阴有中寒之症,不知阳明亦有自中寒邪者。其症不能食,大便硬,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固瘕者,寒气结积之名。寒气将留结而为固瘕,则胃中冷不能杀谷,不能施化,是致不能食而小便不利,大便亦硬。然胃中既冷,则水谷不别,大便初硬,后亦必溏。宜服黑神散69以破寒结而分阴阳。

【阳明大热】 阳明饮水无度者白虎汤。

伤寒身热不已,恶风无时,为邪纯在表;身热已去,口燥、心烦,为邪纯在里。身本无热,背上恶寒,口中和者,为邪中在阴。若伤寒未经汗下,或已经汗下之后,身热未去而不大热时,或恶风而不常恶,背微恶寒而不甚寒,则既非纯在表,亦非纯在里,更非中于阴矣。盖当身有微热,恶风不常,背微恶寒之时,而已有舌上干燥、心烦、大渴欲饮水数斗之症,脉来又极洪数,此表证未尽罢,而热已入于胸胃之间,熏蒸焦、膈,肺金不堪当盛热,故其人大烦渴不解也。表里皆热,里热尤甚。然以其未尝收敛入胃为实,故先与白虎汤15、白虎加人参汤70,或如神白虎汤71以解肺胃之热。若无渴者,服此为大逆。

注:人知伤寒有虚邪、有寒邪,而不知伤寒有可虚、可实之邪如此。

阳明热证有表、中、里三等。在表者葛根之类是也。里实者,承气之类是也。若邪热弥漫于表里之中者,白虎之类是也。

【阳明腑寒】 蛔厥因阳明之寒,虫攻咽及攻胃。

蚘即蛔也。蛔厥者,病人素有寒,妄发其汗,或汗后复发汗,以致胃中虚冷,饥不能食。胃中无食,蛔则妄动。蛔上入膈,其人则烦。蛔或上或下,其人则乍烦乍静。蛔闻食具必出,故得食则呕而吐蛔,或吐小虫,或吐长虫。舌干、口燥、昏乱、烦躁欲死,六脉沉迟、足冷至膝。皆胃寒之所致也。又有虫因胃中无食,而食其腑脏之血者,其人胸胁津津作痛,撮眉、呻吟或时下血,如豚肝或如脓状,或昏沉不知人事者,皆凶兆也。宜先服理中汤42、甘草,次服乌梅丸72,或即服安蛔散73,以蛔性得甘则动,闻酸则静,见苦则安也。

又厥阴病消渴,气上冲,心饥不能食,食则吐蛔。夹蛔厥既属胃寒,而复有消渴之症,节庵以为热在上焦,中、下二焦则俱寒而无热,此至言也。故凡遇一切蛔症,虽有大热,不可投凉剂,必待蛔定方可治热。若误下之,利不止者,四逆汤。

【阳明腑热】 狐惑,因阳明之热,虫食脏及食肛。

狐惑者,犹豫不决之义也。因其症杀人甚速,生死难决,故名狐惑。缘阳证应汗不汗,以致邪气内攻,熏蒸肠胃,胃热不能食而空虚,于是三虫求食而食人也。虫食其肛为狐,下唇有疮其咽干;虫食其脏为惑,上唇有疮,其声哑。哑者俱恶闻食气,四肢沉重,默默目闭欲眠。舌白齿晦。面色乍白、乍赤、乍黑,变易无常,越人望而畏之,通用黄连犀角汤74、桃仁汤75,或用雄黄散76治之。

蛔厥、狐惑皆坏症也,二者正相反:蛔厥者不当汗而汗,致胃中虚冷不能食,食则蛔自出;狐惑者当汗而不汗,致胃中虚热不能食,虫因求食而食人。此虫不自出。蛔厥者十死一二,狐惑者十死八九。

【少阳热少虚多】 少阳少眠而盗汗,脉弦衰者虚所使。

病人无他症,但惊悸乱梦,恍惚不眠,眠则出盗汗,脉来弦衰者,此胆中虚也。盖夜以阴为主,阴气盛则目闭而卧安。若阴虚为阳所胜,则烦扰而不安,所谓虚则夜争也。盗汗者,寐则汗出,寤则止也。在杂症属阴虚生火,在伤寒为阳乘于阴(热伤血也)。然脉见弦数、有力,方为少阳实热。若弦衰无力,仍是胆虚心怯,神气不足。是以惊悸少眠而盗汗也,与茯神定胆汤77以滋阴而养神。

注:初病见浮脉为表证,若病久邪已入里,而脾胃脉浮者,即是脾胃有热。不得仍作表证。

不眠之症不一。有阳盛阴衰者,有阴盛阳衰者,有在表不得汗者,有在里为热蒸者。须观其兼见之症与所见之脉,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少阳腑热】 少阳多眠而盗汗,脉弦盛者热所伤。

阳主动、阴主静。病在阳则动而不眠,病在阴则静而多眠。然其症亦不一,如少阴病,但欲眠睡目合无汗,跼跼然畏寒,脉微细者肾气寒也。少阳病但欲眠睡,目合则汗蒸蒸然发热。脉弦盛者,胆有热也。宜小柴胡汤7、黄芩泻胆汤16主之。

若汗后身凉脉静而好眠者,愈之兆也。不须治之。

【太阴脏热】 太阴有小便而无大便,脉涩者名脾约。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脾液少。小便必数,大便必难。此名脾约之症。盖趺阳者,脾胃之脉也。发汗利,小便之后阴血枯槁,脾亡津液,故曰脾约。脾约则不能滋润其肠胃,所有之液但输膀胱,所以脉见浮涩,大便秘而难下,小便数而无藏蓄也。然以其未尝结为实邪,故只与脾约麻仁丸78以通肠润燥。

【太阴脏热】 太阴有头汗而无身汗,尿溢者必发黄。

黄者土之正色也。脾为中央土,表邪传脾,热气熏蒸,土色外见,身目必黄。其症渴欲饮水,腹满但头汗出,身无汗至颈而还,小便不利缘周身汗出,则热有所越不能发黄。小便利则热有所泄,亦不能发黄。若身无汗而小便不利,利则外不得越,下不得泄,热气蓄于脾脏,蒸蒸不已,故必发身黄也。大便不实者茵陈蒿汤79,大便实者茵陈大黄汤80,若发热身黄,腹下满者,此热气未甚,与栀子柏皮汤81微解之。

凡身黄如橘色而明,一身不疼,此伤寒瘀热发黄也。身黄如烟熏而煤,一身尽疼,此中寒湿发黄也,阳黄阴黄之别如此。

上色黄故发(黄发黄俱是土) 病,但要分热黄、寒黄、湿黄、实黄、虚黄以施治。

【太阴经寒】 太阴脉浮而腹满痛,宜温经以取汗。

脾为阴土,居于中央,故太阴受邪,其腹必满。有阳邪传于太阴(热证) 而腹满者,有下后阳陷入阴而腹满者,有风寒直中(寒证) 太阴而腹满者。阳邪传阴而腹满者,如前四逆散10、茵陈蒿汤79之类是也。阳陷入阴而腹满者,如前桂枝芍药汤33、桂枝加大黄汤34之类是也。若直中太阴而腹满者,必恶寒不渴,食不能下,腹痛而吐利也。然亦有浅深之异。脉浮者中经而浅者也,脉沉者中脏而深者也。脉浮当属太阳,然太阳必有头痛、项强、诸阳症。此无诸阳症而腹满作痛、吐利不食,故属太阴。太阴当脉沉而反浮者,以寒邪初入于阴经,尚未入于脾脏成大寒也,宜用桂枝汤3,或桂枝理中汤82微汗之。

【太阴脏寒】 太阴脉沉而兼吐利,急退阴以求阳。

上文言风寒入于太阴经,宜温经取微汗。若由太阴经中于太阴脏,必恶寒不已、腹满痛甚,吐利不止,脉必沉迟,宜加味理中汤83,甚者竟服四逆汤25。章其阴邪乃退,真阳乃复也。

【少阴经寒】 半夏散发少阴客寒而咽中痛。

少阴之脉循喉咙,寒邪直中少阴经,未入于少阴脏,且在上焦,未入中、下二焦,故无吐利、厥逆诸症。但咽中作痛,此非热气攻咽,乃寒气闭咽也。与半夏散84以散络寒。

【少阴经热】 苦酒汤敛少阴客热而咽中伤。

阳邪传于少阴,虽未于其脏,已伤其经络。经络干燥,肺气不能上宣,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也。可与苦酒汤85以解络热而愈咽疮。

若热传少阴咽痛下利胸满心烦者,以少阴之脉从肾贯膈入肺循喉咙。其支别者,出肺、络心、注胸中。阳邪传于少阴,虽入经而未入脏,其热已炽而未已。热气循经上行,则喉咙不利而咽痛,热气循经下行,则胸满心烦而作胁热利。可与猪肤汤86调阴散热。

热传少阴,但咽痛更无他症者,与甘桔汤87以清上焦之热。

【少阴经寒】 少阴背恶寒当煮热附子。

传经之阳明,口燥、心烦而渴,其背微恶寒者,邪热散布于阳分也(以白虎证陪)。传经之少阴,口燥、舌干而渴,其背不恶寒者,邪热蓄聚于阴分也(以承气证陪)。若得病一二日,口中和,不燥不渴,身无热,背恶寒甚者,寒邪直中于少阴经也。人之一身,背为阳,腹为阴。背恶寒者,阴寒气胜,阳气虚弱也。或身体痛、骨节疼,或手足寒而脉沉细,皆阴证之所为。然无吐利、腹痛诸里症,则寒邪在表,未曾于里也,宜服附子汤88以温散之。

若少阴表邪发热者,宜服麻黄附子细辛汤22,不发热者不可服。

【少阴经热】 少阴烦不卧必求鸡子黄。

太阳与少阴为表里,故太阳受邪未传少阳,阳明即间经而传少阴,少阴之脉络于心、注于胸中,阳邪传里虽未入脏,已蕴于心胸,故心中烦热不能安卧也,与黄连鸡子汤89以扶阴散热。

【少阴脏寒】 呃逆原非一症,在少阴则回阳返本。

注:此以数症陪叨呃逆,又从呃逆中聚出胃热、胃寒、胃疲三症作陪。此段方正指少阴呃逆。

伤寒有呕者有干呕者有吐者有哕者有呃逆者 呕者声物俱出干呕者,有声无物。吐者,有物无声。哕者,亦有声无物,但其声浊、恶长而有力,直至气尽而后止,即干呕之甚者也。呃逆者,俗谓扯喉是也,缆发声于喉间则遽止,嗯嗯然连续数声,短促不长,与呕哕诸症大有别也。然其症亦不一,有因胃热失下而作者,宜泄胃。有因胃寒气逆而作者,宜温胃。有因胃中痰饮而作者,宜导痰。此呃逆皆从胃中起,上至于胸嗌者也,若其气自脐下直冲胸嗌间,作呃逆者,此少阴寒邪所为,其病不在胃矣,或下虚内伏阴火,或误服凉药冷极于下,迫其相火上冲喉间而为吃忒(吃忒,吃错食物之意)。其人烦躁,自觉甚热,他人按其肌肤则冷。此为无根失守之火散乱为热,非真热也。面色必通赤而乍青,两手必重温而乍凉,口中必思饮而不多,治用羌活附子汤90或回阳返本汤64急温其下。真阳既回,阴火乃降,呃逆渐止也。不然,若待其尺脉不至,寸关欲绝,额出冷汗,反发谵语,则死矣。

注:少阳无厥逆症,阳明厥逆多是实热,与小阴此迥别。

【少阴脏寒】 厥逆岂仅一经,在少阴则四逆回阳。

四肢者,诸阳之本。阴寒气盛致寒气不相顺接,则手足不温而成厥逆。太阳厥逆,以其为诸阳主气,膀胱冷,故手足皆冷。太阴厥逆,以脾寒不营于四末,故手足皆冷。厥阴厥逆,以肝寒血不养筋,故于手足皆冷。少阴厥逆,以肾主骨,肾脏寒则百骸皆寒,故手足无不厥逆也。宜四逆汤25或回阳救急汤91以温其脏。然少阴中寒,亦不必待其厥逆而后温,如脉沉细可温矣,背恶寒而温矣,但欲卧可温矣,口中和不烦而自欲吐可温矣(注:以各经厥逆陪少阴厥逆明晰)。于此不温而曰彼,未尝厥逆也。则中经之邪倏,而中脏必致阴盛格阳,前脉沉今且浮大矣,前恶寒今且恶热矣,前欲卧今不得卧矣,前口中和,今燥渴不止矣,前不烦,今烦且燥矣。前欲吐,今吐且利矣。至于厥逆之症,有致死而不一见者,则何不圆之于早乎(注:此少阴阴极似阳也)?

【少阴脏寒】 脓血见于少阴,稳则桃花为最。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腹中冷痛,小便不利,此与阳症大异。阳病下利便脓血者,阳邪迫而为胁热利也。少阴症下利便脓血者,下焦不约而里寒也。寒伤肠胃,正气虚滑,故下利不止。寒滞下焦血气留聚,故腐化而为脓血。寒在中焦,血气结滞不通,故腹中冷痛,寒在阑门,致水谷不别,故小便不利,脉沉无力者,宜三物桃花汤92以固阳补气而散寒。

痢症固多属热者,然亦有热痢,因服凉药过多而成。虚寒者亦有热痢。因泄久而成。虚寒者,亦有初得便属寒症者,凡痢见白色者气之痢也。见赤色者血之痢也,赤白兼者,血气俱病也。因痛而痢,痛一阵泄一阵者,邪气实也。因痢而痛,泄一阵痛一阵者,正气虚也。脉之虚实不同,症之寒热各异,谓痢症见血无寒,非笃论矣。

【少阴寒湿】 寒湿中于少阴,乃闻真武至强。

少阴自受寒邪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其邪已自经而入于脏,肾病不能制水,其寒湿必甚。寒湿甚于外者,必四肢沉重而疼痛。寒湿甚于内者,必腹痛小便不利而自下利,内外纯乎寒湿。可与真武汤37以温经助阳而除湿。

【厥阴脏寒】 厥阴干呕而头苦疼,吴萸佐以甘草。

阴脉至头而还,不能上达于首,惟厥阴之脉与督脉通,故寒邪直中厥阴则上攻而为头痛,其症必干呕而吐涎沫,以肝脏冷而攻胃也。与吴茱萸汤67以温里散寒。

【厥阴脏寒】 厥阴久寒而脉欲绝,吴萸更加生姜。

厥阴中寒手足厥逆,脉细欲绝者,以阳气外虚不温四末,阴血内弱脉来无力也。此寒邪中经而未中脏者,宜当归四逆汤93以助阳气养阴血。若其人内有久寒而更兼此症者,则邪中经而即中脏矣。宜四逆加吴萸生姜汤94以助阳生阴而散久寒。

注:厥阴之症种种似热然皆大寒,故仲景《厥阴篇》寒极多,言热者少,常见厥阴、消渴、发热等,舌尽红亦服凉药,十不存一。厥阴症热与厥多叠作,常一连厥数日,又一连多数日。厥则自利,热则止。厥阴症多热者易已,多厥者难已,以其症寒也。

【厥阴经寒】 水寒在厥阴,厥逆心悸兮,赤茯苓甘淡能泄。

厥阴中寒,四肢厥逆、心下悸悸者,水饮停心也。宜先以茯苓甘草汤95泄其水,后以热剂治其厥,不然,水清入胃必作利矣。

【厥阴经热】 阳毒见厥阴下利后重兮,白头翁纯苦堪当。

阳邪传于厥阴,故胁热下利。热毒伤血,后重不快,必得纯苦大寒之剂,以攻其热毒。宜服白头翁汤96。

十一、虚热诸症

加以拘急痿痹,症有攸异。

拘急者手足不能自如,屈伸不便,肢体强几几。然也有阳症拘急,有阴症拘急,有汗多亡阳拘急,有汗多血虚拘急。阳症拘急者,太阳经为寒邪所闭,血气不能周流一身,故发热恶寒,肢体拘急不舒,脉浮紧得汗则愈。阴症拘急者,寒中阴脏,脏气不营四末,故手足厥冷而拘急也,脉沉紧宜服四逆草。亡阳拘急者,汗多卫气虚,不能主持诸脉,故恶风而四肢拘急也。脉细无力者桂枝加附子汤97、温经益元散38皆可服。血虚拘急者,汗多营血大虚,不能滋养筋脉。故发热心烦而手足拘挛也。脉浮芤或涩者,宜大补其血,桂枝加四物汤98加减治之。

痿痹者不仁也(痿痹有二因) 肢体顽痹痛痒不知针灸不知也 视拘急之肢体强硬,屈伸不便者为大异。此因正气为邪所伏,故顽痹而不仁,亦因阴血、阳气两虚不能荣养一身之所致。或用辛甘之剂以散邪,或用甘温之剂以养正,使外邪尽失,血气周流,则身体柔和矣。散邪宜桂枝麻黄各半汤19,养正宜人参当归汤99,夹寒者人参养荣汤100,甚不可见寒凉,以寒剂愈凝滞其血气也。

郑声谵语,治各不同。

伤寒实则谵语,虚则郑声。谵语者乱言无次,幻言不实,而数数更端也。郑声者郑重频复,只将一句旧言重叠言之,终日不换他声也。盖邪虽实而神有余,则能机变而数数更端。邪未去而神已虚,则无机变,而只守一声。伤寒而见郑声,由汗下太过损伤元气,或病已经久所致,乃精气将夺之候,危恶之兆也。宜用参芪柴胡汤101以清虚热而补正气,犹或可生也。以谵语对郑声而言,则谵语实而郑声虚。然谵语又自有虚实:谵语而脉实者,可下;谵语而脉虚者,不可为矣。

又有狂言者、独语者。狂言者,少天无日之言。独语者,无人而自语也。狂言之邪热加重于谵语,独语之气虚亦郑声之类耳。凡狂言之症皆可下,惟狂言不食脉反弱者,为阳症见阴脉,乃邪气已胜,而正气将脱也。其死必矣。

注:此辨明谵语、郑声,又推出狂言、独语以判其主病。

金沸草专主邪热痰嗽。

邪热传于肺胃,因而生痰咳嗽者,金沸草散102散之。

又有痰与燥气郁于膈,上冲咽喉者,瓜蒂散59吐之。又有寒痰而嗽者,痰色必青,宜南星半夏汤103。又有水泛为痰者,其痰必清,宜服金匮肾气丸104,此皆有痰而嗽者也。又有里无痰涎,但肺热而嗽者,宜服麦门冬汤105,但肺寒而嗽者,宜服黄芪建肺汤106,至一切痰症详解,悉见痰积类伤寒条内。

注:寒证、虚证、虚痰皆作。

牛蒡根能疗汗时漏风。

发汗时覆盖不周,汗出漏风致手足腰背搐搦不已,牛蒡根散107治之。人参羌活散108亦可服。

又有伤寒邪热生风,风主乎动,故筋脉相引而手足伸缩。手足伸而缓者名曰痰,手足缩而急者名曰瘈(chì,同瘛。即瘈瘲chìzòng,痉挛、抽风是也) ,乃伤寒之恶候也。惟服养血祛风涤热之剂,间有生者。治法与症疡仿佛。缘此风非外来之风,乃隧道之血为热所耗,是以血隧空虚,而生风生于内也(从汗出漏风推出血虚自生风)。欲治此风,必先养血。语云:“治风先治血,血足风自灭。”斯言要哉!虽然气阳而血阴,气夫而血妇,阳生则阴长,夫倡则妇随。补血而遗气,其血难生,须以养血为主,而以气药引之,以祛风涤热之药佐之,则隧道充实,不专于清热而热自清,不专于除风而风自除,手足痰、瘈之症自止也。宜当归宁肢汤109,若阴血不养则风热不去,必致生痰、喘、吼而死。

补中益气治病人五官俱惫。

伤寒汗下之后数日,其人无他症,但头眩不能举,体倦不能起,四肢困惫不能舒,脉来虚弱者,正气损衰所致也,宜补中益气汤110。若体虚胁寒,脉来细迟者,宜人参养荣汤100。若虚热将尽未尽而血气已衰者,宜扶正除邪汤111加减治之。

凡治伤寒用攻用补皆有节度,不可凌乱。如邪气正盛,只宜除邪,勿遽补正。以邪热方炽而妄用补气之药,则参著之力,正气未受而邪气先受之矣,即归地滋阴亦徒然耳。若邪热既减,则除邪之中带以滋阴,以滋阴之药既不助热而益水,亦足以制火也。迨邪热将尽,则滋阴之中带以清凉,以清凉之品,即足以除将尽之微邪,而阴血亦易得养也。至邪气既尽,阴阳俱虚,则血气又当兼补,无忧参著之助热矣。此攻补之节度也。然不但攻补,贵得其宜也。大凡阳虚者,补血则滑;阴虚者,补阳则燥,即同一温补之中而气味之阴阳不同,性情之润燥各异。一或不当坏症立见。不徒寒热相左始为逆也。

升阳散火治病人两手撮空。

伤寒汗下之后五六日,上至十余日不解,其人叉手冒胸,寻衣摸床,谵语昏沉,不省人事者,此由邪热传于肝、肺二经。肺主元气,元气虚衰既不能为筋脉之主持。肝属风木,木又主乎动摇,故令两手不安,或寻衣,或摸枕,或摸床,或撮空也。若小便利,脉见弦者,为阳邪虽盛而真阴犹存,犹或可治也。与升阳散火汤112以养气益血而除邪热。若热气太甚,寻衣摸枕,惕而不安,微喘、直视,小便不利,脉来涩者,此阳邪既盛而真阴已枯,则不可治矣。

注:肺中气虚,肝中血虚,邪热扰之,所以如此。寒则伤气,故治寒证多气药。真阳在者,其人可治。热则伤血,故治血证多用血药。真阴在者,其人可治。

小便利为津液尚在,不利为津液枯竭。脉见弦为阴有余,脉见涩为阴不足。此阳盛阴衰之症,故视津液之存亡以卜生死。

宁神益智治伤寒热遗包络。

包络即膻中也。心为君主,包络为之使。伤寒若汗、若吐、若下之后,大邪既去,其余邪蕴于包络而不散。能使人昏沉迷闷,不省人事,身微热而小便黄,口微渴而不思食,与宁神益智汤113,以散其邪,其人即聪慧也。

导赤各半治伤寒邪越心中。

伤寒数日后,心下不痞,腹中不满,二便如常,身无寒热,神昏酣睡不语,或睡中独语一二句,目赤唇焦,舌干不饮水,稀粥与之则咽,不与则不思,形如醉人,此热传手少阴心经也。心藏神,心热所以神昏,名曰越经症,治用导赤各半汤114,以泻丙丁之火,以丙丁兄妹小肠热去,心火乃降也(心与小肠兄妹喻也)。

若瘥后劳神过度,以致胸中烦热,心神愦乱,兀兀欲吐,似懊 状者,宜服朱砂安神丸115。

竹叶石膏治瘥后气逆而心欲吐。

伤寒瘥后余热未尽,津液不足,液不足则虚羸(léi) ,热未尽则伤气,故少气,气逆而温,温欲吐也。当以清胃生津为主,可服竹叶石膏汤116。

蜂蜜猪胆润直肠液竭而便不通。

病人便硬数日,于法为可攻,然必潮热谵语腹痛诸实症见者,乃可攻之。若发汗利小便,已无诸实症而便硬者,未可动也。缘胃为津液之主,汗多则津液外越,利小便则津液下泄,是致胃气不润,直肠乃硬。此非结热,故不可攻,当于自欲大便时,用蜜煎导117而通之。大猪胆汁118亦可为导。

注:大便不行有实热,结滞者有血虚,不润者此须分别。

三燥者,眼目口鼻皆苦焦,总由三焦遗热。

伤寒大下之后,其人更无他症。但目赤鼻干唇焦,时时微咽冷水。此是邪虽去,而三焦之余热未清故也,名为三燥之症。与三燥汤119以养血清热。

伤寒传经之邪,皆属于热邪。热全假真水以镇之,故滋阴养血之药,可施于邪热未尽之时,而健脾除湿之药,必俟诸邪热既尽之后,此要法也。

百合者,行住坐卧皆不定,号为百脉同宗。

百合者,百脉牵连。举身皆受病,无复经络传以,似寒非寒,似热非热,欲食不食,欲言不言,欲卧不卧,欲坐不坐,欲行不行,口苦便赤,药入即吐。谚所谓“百没是处”是也。伤寒经久不愈,虚热散布于三焦,身体虚劳,脏腑不平,遂成此症。宜用百合汤120、百合知母汤121、百合地黄汤122治之。

百合之为病,外而营卫,内而脏腑,无非虚热所布。既无表实之可汗,又无里实之可下。补之则反助其热,清之不能尽其邪。似难措手,不知肺如华盖,笼罩五脏六腑之上,为一身之主气,但治一肺,而各脏各腑自平矣。百合能益肺之气,生肺之阴,除肺之热,故以为宗主也。

十二、诸水症

闻之饮多便少名消渴。

饮水多而小便少者,谓之消渴,为其热甚能消水谷也。外证罢,谵语、潮热、不大便、消渴者,此热入胃腑也,诸承气下之。

少腹满,小便不利,消渴者,缘膀胱为津液之腑,热入膀胱(热在胞) ,灼其津液,故消渴也。身有微热,脉浮者,五苓散123、导赤散124泄之。身无热,脉沉者,猪苓汤125泄之。

若身有微热而不燥,小便黄赤而微涩,唇燥、眼干、消渴,脉来虚大或涩或芤者,此脏腑津液不足(阴虚) ,故生虚热而消渴,与实热消渴者不同,可服归芍调中饮126、八仙长寿饮127或大滋阴汤128,以养肝血而滋肾水。真阴既升,虚阳自灭,消渴乃止也。

消渴又有属寒症者(阳虚) ,谓之阳虚消渴。以真寒在下,激其浮阳在上,故舌赤、唇焦,消渴不止。盖上燥而无阴以济,皆下虚而无阳以温之也。审看厥逆脉微者,宜服诸四逆汤以温其下,则上焦浮阳自降,消渴自止也。

实热消渴(胃热胞热) ,其饮数而多;虚热消渴(阳血虚) ,其饮数而少,而脉亦不同。实热之脉洪而实,虚热之脉虚而涩;阳虚之脉沉而细。临病之上大宜精别。

水入转出因水停。

中风发热不解而烦渴欲饮水,得水即吐者,名曰水逆。缘里热者则能消水,水入则消灼、耗散而不能逆(必小便不利故用五苓) ,里热未甚则不能消水,水入则停蓄不散,而成水逆。惟里有微热,故渴欲饮水。惟里有停饮,故水入即吐也。与五苓散123,以散停饮。

若大邪在表,上焦燥渴,膀胱本无热者,切不可利其水,利之名曰犯本。津液大去,燥渴转甚矣,甚至引邪入胞,遂成血结膀胱之症。即邪热入里,尚在他经,小腹不满,小水自利,是膀胱仍无热也。亦不可利其水,利之则走其津液,无以制火,火势愈炽矣。故五苓猪苓之属,必热入膀胱而后可用。或大小便俱热,则攻下之中兼清小水可也。

注:太阳无渴忌白虎,阳明汗多戒五苓。

水溢于下必作肿,湿盛矣,泄以牡蛎泽泻。

大病瘥后,从腰以下作肿者,湿热溢于下焦也。湿热相合,宜与牡蛎泽泻散129,以行水而除热。

若湿热发黄身肿者,宜茵陈五苓散130。若心下悸怔忡不安、身肿者,宜辰砂五苓散131。

水浮于上必作吐,土弱矣,补以白术茯苓。

大邪尽去之后,其人时时吐水,喜食干物,此脾胃湿气所致。与白术茯苓散132,以燥脾而除湿。

又病已瘥后,口中多淡水,日夜吐之不尽,吐之不暇者,此肠胃剩有湿热也宜槐角饮133清之。

凡大汗出后,胃中燥欲得饮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润则愈,切不可过饮,饮多则成水症。故有水气入肺作喘者,饮冷伤肺作嗽者,水停心下作悸者,水结胸中作痛者,脾中留湿作吐者,湿热相搏发黄者,水渍入胃自下利者,水溢皮肤身肿者,皆饮水过多之所致也,不可不慎与。

十三、诸血症

衄血者,欲愈之兆,衄而不止,芩连可取以散邪。

衄血者鼻中出血也(此言鼻衄之症)。阳经伤寒发热无汗,当以汗解。当汗不汗,热无从出,壅葚(rèn) 于经,迫血妄行,必发鼻衄,衄乃愈。所以然者,以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血即汗也,汗出则热随汗而出,是邪以汗解也。血出则热随血而出,是邪以血解也(此言鼻衄病愈之故)。故曰衄血者,欲愈之兆。衄而成流,热必尽彻。衄不成流,热仍不尽。若衄而成流久不止者,又恐荣血尽竭,急与生地芩连汤134清热止血。若势急者,以水纸叠加法止之。若人虚者,三黄补血汤135主之(此言止衄之法)。

凡伤寒饮水不欲咽者,皆衄血之兆。缘里有热者必大饮水,若但噙水不吐、不咽,是里无热,热在上焦经络也。经络有热,故壅逆而为衄。宜先以犀角地黄汤136清其热,其鼻乃不衄也(注:此言衄血之症及停止之法)。

衄血之后有顿解者,有不解者。顿解者血出成流,脉来缓小,此邪已尽去,阳之轻者也。不解者血出成流,脉仍浮数,此邪气不尽阳之重者也,当微汗之。若滴点不成流者,阳邪不去,可知用药,汗、散无疑。但衄家不可大发其汗,汗之必额上陷,直视不能聆、不得眠,此荣血枯竭之甚也。芍药地黄汤137主之(注:此言衄后病有解不解之分,又即不解者以示以治法,并及其禁忌)。

伤寒衄血必久不止者,方可止之。切不可于方衄之时遽用凉水、寒药止之,止之则离经之血不得上越,必停蓄而为血结胸矣。蓄血之症,轻则和之,重则下之(注:此又言方衄不可遂止之故)。

吐血者,内热之征,吐而不休,柏皮可挹(yì) 以安肺。

衄血者诸阳受热,当汗不汗热闭于经,壅而为衄。衄者表热也。吐血者,诸阳受热,当汗不汗,热毒入脏,瘀而为吐,吐者里热也,故吐血又重于衄血。瘀血在上焦作吐不止者,柏皮汤138、加味犀角地黄汤139、生地芩连汤134。瘀血在中焦作吐不止或下血不止者,加味黄连解毒汤140、阿胶泻红散141。瘀血在下焦则不吐,其人必发狂,大便必黑,桃仁承气汤142主之。

注:以衄血陪吐血轻重自分,此又将吐血分出三焦。

阳明便血必无汗,贵有清导之功。

阳明经血气俱多,故伤寒热毒入胃,迫血下行,流入大肠,必红赤成流。其症但头汗出,身无汗,小便自利,宜服阿胶泻红散141。

若头有汗身无汗,小便不利者,则是发黄症,非蓄血症矣。

少阴误汗故多血,能无厥竭之惧。

少阴中寒,但厥无汗,当温其下焦,医反强发其汗。阴症本无汗,虽汗之终不汗。但迫致上焦之血,使之妄行,或从口鼻出,或从目出。上焦津液尽溢下焦,寒邪独胜,此名下厥上竭,为难治,或用当归四逆汤93。一法服黑锡丹143权治之。

血聚皮肤必发斑,发斑者,先见红而后见紫,必求青黛消斑。

伤寒在表,当汗不汗,阳邪干里。当下不下,以致邪热蓄于胃腑,蒸蒸不已,外透皮肤,血热不散,炽而成斑。以色言,初出者红,红必变紫,紫必变黑,黑者多不救;以形言,轻则如疹子,重则如锦纹,更重则皮肤斑烂,烂者皆不救。通用青黛消斑饮144加减治之。注:明发斑之故,并按其形色分轻重。

若发斑之甚者,乃热在三焦,闭塞经络,荣卫不通。故致身黄如丹,眼珠如火,燥渴欲死,鼻干齿黄,六脉洪大,微浮而数,此表里皆热。而表热已极者,急与三黄石膏汤145加减解之。若发斑之更甚者,必狂乱妄言,大喝叫喊,目瞪如珠,卯口张欲食人,大便燥实,上气喘急,舌卷囊缩,斑黑而烂,六脉洪大数实,此表里皆热而里热更极者。急以三黄巨胜汤146治之,间有生者。

注:此二条极言发斑之重。

又有里证寒甚,逼其无根浮火游溢于皮肤而生斑。此斑非实热熏蒸而成,故红而不变色,隐而不起长,与实热所发之斑色屡变而颗长出者迥不同也,谓之虚斑。当急温其里,真寒既除,虚阳自灭,其斑自消。

血蓄膀胱必发狂,发狂者,小便黄而大便黑,通用桃仁承气。

太阳病不解,脉见沉数。其人发狂、妄言、妄笑、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少腹硬满而痛,大便纯黑(切紧) ,小水自利(切紧) ,此血谛症也(先言蓄血发狂之症) ,缘太阳经也,膀胱腑也。膀胱少气多血,太阳之邪自本经真入本腑,与膀胱之血相搏,聚而不散,能使人神志躁乱,故发狂也(此言所以成蓄血之故)。少腹满而痛者,热结膀胱之象也。若小便不利,则为邪热入脾成发黄症,膀胱为无瘀血矣。今小便自利,则是热不干脾,但干膀胱也,血色本赤,死则色黑。今大便纯黑则其为血结症无疑矣,与桃仁承气汤142,以下尽其黑物则愈。若便屎不黑,小便不利者,服此为大逆。

注:又以发黄症衬明蓄血发狂症,切要只在尿黄屎黑二端。

又有太阳之邪,随经入腑,结于膀胱,其人身目黄、唇口燥、小腹满、大便黑神色不与人相当名曰如狂症盖未至于发狂也 小便下血者自愈以血行则热即随之而出也。若血不下,小便自利,此热与血蓄聚而不散也,宜桂苓饮147、桃仁泻红散148以下尽其黑物。

注:此言如狂症乃血虚痨。

尝谓血滑物也。故蓄血者,大便黑而反易小便黄而自利。

凡治血蓄之症,须视其表证悉罢乃可攻之,若表证未尽而辄攻之,虚其正气,表邪复陷则难为治。

若初起无头疼、无恶寒、少腹不硬不疼,只身热发渴、小便利、大便黑、口出无伦语,此心脾二经挟血使人昏迷沉重,非阳邪之内陷也。服冷药则误,宜当归活血汤149主之。

注:此又言蓄血之症有不因痨既热结者,外症相似而实异,故不同治。

十四、病初瘥不守禁忌之症

阴易、阳易与女劳同一欲毒。

易者,交错换易之义。男子新病瘥(chài) 未平复而妇人与之交,男子之病因易之于妇人,名曰阳易;女人新病瘥未平复而男子与之交,女人之病因易之于男子,名曰阴易。缘大邪虽去,血气未定,余热必有未尽者,男女相交,则淫欲之火鼓动余毒,故无病之人反得病也。其候:身重、气乏、头不能举、足不能移、四肢拘急、百节解散、热气冲胸、眼中生花。在男子则阳肿,入小腹攻刺;在女子则阴孔急痛,引小腹连腰胯。此皆淫欲损其真气,热毒熏蒸之所致也。若脉已离经者,必舌出数寸长而死。

女劳者房劳之谓也。男子大病甫瘥而妇人与交,损伤男子经络,热气复据,名为女劳复。女子大病甫瘥而男子与交,损伤女子经络,热气复据,旧病复发,亦名曰女劳复。此属病以继病,虚以重虚,为病则重。阴、阳易与女劳复,虽有相染复发之别,其因欲火以动余毒,故其治法亦同,通用烧裈散150、雄鼠粪汤151及阴阳逍遥散152以安正气而消邪热。

夫阴伤寒,属寒邪内结。阴、阳易与女劳复,属余热妄动,故有不同耳。若阴、阳易与女劳复其脉沉紧或细微者,亦属阴盛阳虚,又当与夹阴同治。

劳复、食复较重感均属危灾。

劳复者,大病新瘥,血气未定,余热未尽,但当息志安身、静观自养。乃早作动劳以致经络损伤鼓动余热,故名劳复。

食复者,大病新瘥,元气未复,脾胃不壮,但当节制饮食、滋养胃气,乃强食谷物,以致消化不及,新入之物与未尽之邪酝酿成热。故曰食复。

劳复则热气浮越而血气损,食复则积热蒸灼而真元伤,故多成危殆之症。劳复表里俱热者,可服加味双解散153。若热气微但虚惫者,用补中益气之剂养之。食复胃热有宿积者,宜服消谷清胃散154。若胃寒有宿积者,宜服枳附理中汤155。

重感者,大病新瘥,真元未复,但当厚衣暖室谨避风寒。乃防护不密,复感风寒,故曰重感。夫以久病久虚之人,而得此重感之症,在内之血气万难支外来之邪贼,较劳复、食复其病尤重也。审看在表者亦当发散,入里者亦当清解,但寒不热者亦当温散,然总以培养元气为主。与初病之专务攻邪者自不同也。

凡治一切瘥后之症,皆以固元气为主。虽有余邪,不可峻攻。大病瘥后深藏不出、久坐久睡则愈养愈娇矣,亦须少劳形体,以活动其气血,但不可过劳滋病。

十五、四时感冒与两感伤寒

夫推之四时感冒,施以羌活冲和,已无虞也。

冬日严寒触冒之者,有发热头痛、恶寒身强之症。用桂枝等汤治之,固无不效。若四时感冒风寒较正伤寒为轻,故不必用桂枝、麻黄之重剂。但宜九味羌活汤156、羌活冲和汤157随时随症治之皆可愈矣。

若夫两感伤寒,纵投冲和灵宝,能必生哉。

伤寒有阳症,有阴症。阳症者,邪入三阳属大热。阴症者,邪入三阴属真寒。大热在表者,汗散之;大热在里者,下去之;真寒中经者,温散之;真寒中脏者,热劫之。皆法之易施者。惟是两感伤寒,乃是阴阳俱病,表里皆热。一日太阳受邪,即与少阴俱病。脉见沉大、头痛、口干、烦满而渴;二日太阳传阳明,少阴传太阴。脉见沉长,身热谵语、腹满不食;三日阳明传少阴,太阴传厥阴。脉见沉弦,耳聋囊缩而厥,至此则热气已极,水浆不入,荣卫不行脏腑,不过六日而死可立待。两感之重如此。将欲攻表,则里热甚急;将欲攻里,则表热又甚,不能措手。虽然人所禀有虚实,邪所感有轻重。虚而感之重者必死,实而感之轻者可活。若两感初起,发热头痛症多,口燥舌干症少,此阳经先受邪也,冲和灵宝汤158解之。若表症多而甚急者,竟用麻黄葛根。里症多而甚急者,竟用调胃承气,权其轻重,酌其缓急,十中容或活一二也。若表里症齐等不分先后,治者权以大羌活汤159兼而治之可也。

十六、伤寒兼杂症

他如行气香苏治伤夹气之寒。

大恼、大怒之时,伤于风寒,或已伤外邪又加忿怒,以致肝气凌冲、呼吸不顺心腹微痛饮食不下或通腹皆胀而外邪发热憎寒头痛体酸未已此名夹气伤寒,宜行气香苏散160治之。

疏邪调中治伤寒而夹食。

胃中素有宿食,更伤寒邪,或已伤于寒,犹强食谷物而眠,以致寒气郁于外,食气鼓于内,头痛身热而恶寒,腹胀疼痛而呕吐。脉来浮滑者,名夹食伤寒,用疏邪调中饮161以散外邪而消里积。至胃既有积,表邪必乘之入腑与宿物酿而为一,右关脉滑数者,诸承气下之。

通脉四逆汤治夹阴之伤寒。

男子入房后触冒风寒于是感之,寒邪不走阳经,直乘少阴之虚而入焉。寒固寒也,虚亦寒也,两寒交加,遂成夹阴伤寒。寒气独盛,或真阳不守,或身重体倦、四肢厥冷、额上背后冷汗时出,或烦渴发热、精神恍惚、如有所失。尤甚者,背寒不已、腹中绞痛、大小便结闭而不通,身体不能转侧,唇口爪甲皆青色,脉来微细欲绝,此真两寒交加所致也。急以四逆汤、通脉汤、回阳救急汤扶其真元,逐其寒邪,犹或可生也。若两手反正俱无脉者,通脉四逆汤主之。脉续出者生,暴出者死,续出者脉复还也,暴出者脉已脱也。

调荣养卫治伤寒而劳力。

劳力,辛苦之人血气不足,外感寒邪,表症悉见,脉则浮空而无力,此名劳力感寒症。若大发其汗,则荣卫太虚,轻变重矣。须于发散之中大加温补,斯为治之得者也。宜调荣养卫汤162。

十七、杂症类伤寒

有如风温类伤寒气喘者,服葳蕤而可定。

伤寒邪热未已,更遇于风,脉阳浮而阴弱,名曰:风温。或素伤于风,因时伤热,脉浮者,亦曰风温。其症身热自汗不止,头痛喘息不定,四肢不收,发渴、昏睡,皆热气蒸灼所致也,宜服葳蕤汤163、葛根龙胆汤164以清解之。若发汗后,身复灼热者,用知母葛根汤165。风温之症切不可大发其汗。经云:“风温、湿温兮,发正汗则危恶难医。”若误汗致使谵语、烦扰、目乱无精光者,急用防己黄芪汤166敛之。

温风、头痛、身热、自汗似伤寒桂枝证,但初得即发渴、大喘、百体解散为不同也。

风湿类伤寒体痛者,煮羌活而潜轻。

风湿者,风于湿搏也,或先伤风而后伤湿,或先伤湿而后伤风,皆号风湿。风客于经必恶寒,不欲去衣,一身尽痛,或微肿不能转侧,小便难。风湿相搏必骨节痛,额上微汗出。此邪在表未入里也,宜汗之。若大发其汗,则药力暴,风去而湿留也。须发之,使微微似欲汗出状,则药力缓,风湿必俱去矣。羌活苍术汤167主之。若身烦痛无热恶寒者,此风湿夹寒也。桂枝附子汤168以除风而散寒湿。若汗出恶风者,风湿盛卫气疏也。用甘草附子汤169以散湿而固卫。若汗出不烦而疼者,无热恶寒,此风去而湿仍留也。用五苓散以利水。若热而烦渴者,邪已近里也,小柴胡加减治之。风湿之身疼恶寒与伤寒相似,但身肿不能转侧,小便不利,为有异,且伤寒之脉浮大而紧,风湿之脉浮虚而涩,亦有别耳。

中暍类伤寒,白虎人参疗脉虚而热不止。

中暍者,夏日暴中炎热病也。中暍、中热、中暑其名不同,其实则一。洁古、东垣曰,以动而受热名中热,谓久行于炎天烈日而得阳邪为中热;静而受寒名中暑,谓避暑于高楼大厦,而得阴邪为中暑,名不正言不顺矣。暑暍之症,身热自汗,大渴齿燥、昏倦无力,皆热燠气由表入里,燔炙正气之所为也。此属内外俱热,若发汗则恶寒甚,若下之则淋甚,宜服人参白虎汤、香薷饮170、清暑益气汤171以补正气而清暑热。盖以暑暍之来耗血伤气,非益气生津不能除也。

中暑之发热,自汗与伤寒相似。但伤寒初得未即至于烦渴,中暑则初得即烦渴不止。且伤寒之脉浮盛,中暑之脉虚弱,或弦细芤迟者有之。经曰:“脉盛身恶寒,得之伤寒,脉虚身恶热,得之伤暑。此之谓也。”

中暑之发热、口燥,与晚发之温病亦相似,而脉则不同,以温脉盛大、暑脉虚细故也。暑脉之虚细与温脉亦相似,而症则不同。以中暑必燥渴,中温则不渴故也。

湿温类伤寒,白虎苍术除身热而胫如水。

伤湿之后又中热,伤热之后又中湿,皆属湿与热搏,均属湿温,其状身热自汗而妄言。胸腹满而目痛,两胫冷痛倦怠而恶寒,慎不可汗,汗之则使人不能言,耳聋不知痛处,是医杀之也。脉实热急者,苍术白虎汤172;脉虚寒急者,术附汤。温湿之身热、恶寒、目痛、自汗,似伤寒阳明经病,但初得即胸腹满,上焦热而下焦寒。则不相似也矣。

湿病多发黄,而黄皆不同。湿温发黄者,以湿热熏蒸于里,里热达外,则身发黄。中湿发黄者,不关于热,但湿气伤脾,脾病则发黄也,若伤寒发黄,则又不关于湿,但热聚脾胃,小便不利,必发身黄也。

痓症类伤寒,皆因中风而感寒湿。

太阳病纯中风、纯伤寒皆不成痓,惟太阳中风不解,重感寒湿,乃成痓。痓者,强直不遂之谓也。风伤于上则身首热,面目赤独头摇,寒湿于下则足胫寒。风寒拘于经,则头项强急而背反张。风寒传于湿则紧而卒、口禁,是皆痓症也 又大发太阳桂枝证亦成痓 大发湿家汗亦成痓 痓之发热恶寒,虽与伤寒相似,而头摇、口禁、背张则迥异。且伤寒之脉浮而大,痓症之脉沉而细,亦不同也。中风重感寒,发热无汗而恶寒,为刚痓。中风重感湿,发汗、自汗不恶寒,为柔痓。痓通用小续命汤173、如圣散174加减治之。若口禁、咬牙、大便闭、脉实者,须下去之。

霍乱类伤寒,总由饮食而兼暑蒸。

霍乱之症由饮食不节、寒热不调,更遇暑、湿、风、寒及一切不正之气,致使清浊相干,阴阳乘膈,上吐下利,挥霍撩乱,故名为霍乱。其症发热、增寒、身首疼痛,与伤寒颇相似,但初得时即心腹作痛、吐利不止,为有异耳。又有身热无寒热但吐利交作者,或吐而不利者,或利而不吐者,缘三焦为水谷之道路,邪在上焦,则吐而不利;邪在下焦,则利而不吐;邪在中焦,则既利且吐。甚至形削瘦筋转侧,则生死反手间耳。通用藿香正气散175治之。然霍乱有干湿之别,湿霍乱又有寒热之别。其吐利交作者,即湿霍乱也。或吐,或利,则所伤之物得以外出,故多生吐利,身热而烦渴。脉来实大者,此属热也,宜香薷饮、竹叶石膏清之。吐利不渴而四肢厥逆,腹痛脉来细微或沉伏者,此属寒也。宜六和汤、附子理中汤温之。若不吐、不利、面色青冷、腹中绞痛,即干霍乱也,一名搅肠沙。既不吐利,则所伤之物不得出,故多死,急刺委中穴、尺泽穴,仍用法吐之,使腹中之气少舒,则不死矣。凡霍乱皆属胃邪,切不可与米汤服之,盖得谷即死,以谷气能助胃邪气故也。

湿症类伤寒,尿涩者不可汗而可泄。

湿中有湿、寒湿、湿温之别,寒湿用真武汤(见第十段中)。风湿、温湿上文已见。此条单言中湿者,或冒久雨,或感露雾,或坐卧湿地,或久行水中,以致湿气浸湿,身体浮肿,骨节烦疼,此名湿痹之症。湿气内润,故大便快。湿气塞滞经络,故小便不利。昔人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通用五苓散加减治之。若湿气发黄者,宜服茵陈五苓散。若水肿腹大已成臌疾,于臌疾症门求之。中湿骨节烦疼,与伤寒表症身疼相似,而身肿尿涩则异。且伤寒初得脉必浮紧,中湿则细沉而迟,亦不同也。痓症脉沉细,湿症脉亦沉细。但湿症则一身尽疼,痓症则不疼。痓病头摇背张,湿则无之耳。湿脉亦有浮大者,其症上身疼、额颅疼、发热、鼻塞而烦,腹中自和,能饮食,二便如常。此湿不能入脏腑,不在皮腠,但在头中也。以瓜蒂散搐鼻中,得黄水出即愈矣。

温病类伤寒,口燥者不可下而可清。

冬日触冒风寒,登时即病,是名伤寒。若冬日感寒,藏于皮肤,不遽发行,直至来春温暖之时而始发,是名春温,又或至夏日感暑气而始发,是名暑温。斯二者以其得之冬日,故皆谓之伤寒。以其发于春夏,故别号;不即病之伤寒,今人谓之晚发。仲景谓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谓温病,正谓此也,但暑温重于春温耳。温病之发热头眩与伤寒相似,但伤寒乃寒邪自外至里,闭其皮肤成热,故发热、恶寒而不即渴。温病乃伏热自内至外,郁氲腠理成热,故发热而渴,不恶寒,为迥异耳。伤寒脉浮而紧,温病脉洪而盛,亦不同也。若以正伤寒治之而用桂枝麻黄,则斑衄、狂躁之症所不免矣,宜清凉酸苦之剂解之。春温可用柴葛白虎汤176加减治之。伤寒之邪自外入,必逆其势而不使之入。温病之邪自内出,必顺其势而使之尽出。若伏热不得外出。因复还于里,成胃实者,审其轻重,下之则愈。

凡温病、风温、湿温之毒及瘟疫中暍等症误下,固能为害。误汗变不可言,切宜慎之。

温疫类伤寒,分春夏秋冬以施治。

温疫者,毒病也。曰瘟疫、曰天行、曰时行、曰大家病。头面肿者,曰大头瘟。名虽不同,实是一症。皆时令不正之为也,如春应温而反大寒,夏应热而反大凉,秋应凉而反大热,冬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老幼男女之病皆相似,以其感之同而染之众也。凡此天行时疫,属寒者十无一二,属热者十常八九,切不可用温热之药,以助其毒。及大发其汗以伤其液,伤则轻病必重,重必死其三时。若果有烈风淫雨,使人感寒疫者,方可以温热之剂以散之。湿疫与温病脉皆洪盛,症皆大热,但温病得之平日而发之一旦,是自内达外。温疫感自时,今染自他人,是自外铄内,故不尽同。要皆以清凉解散为主。若凉不彻,布护于里者,皆宜苦寒折之。结滞于腑者,皆宜咸寒攻之。瘟疫之发热头疼,与伤寒初得相似,其传经之序亦相等。但伤寒以寒邪相闭,故初得时脉多浮紧,温疫是热毒来攻,故初得之时脉即洪盛,为不同也。医者须按表里之节,而察虚实之情,方无误治。

温疫固属大热。惟是大热,故治者用寒凉攻下之药,往往过猛、过多,致损元气,且或将热证治成寒证。证候既反,便当反治,又不得泥始得为瘟疫而不用温热之剂也。若泥其病源,未有不误者。

治瘟疫用攻下之法,与伤寒相仿佛。凡邪热在表者,半表里者,与传经未入胃者,并入胃而未尽入胃者,俱不可下。惟邪尽入胃,始可攻之,今人泥温疫之论,无论入胃不入胃,一概大下之不已。无怪乎邪气未除,正气已败,现出各种危症,因致不救,乃不悔悟。于此不救又施于彼,不知杀害多少生灵,良可慨也。

凡瘟疫之年,人人皆带有温疫而不成病者,以所染在皮肤之外也。一经凉气所来,暑气所迫,则瘟疫自毛窍而入腠理矣。故瘟令正行,不可贪乘凉风过受暑气。

疟疾类伤寒,但寒热发作有定。

疟之为病,与少阳柴胡证相似,以少阳之寒热常无定期,而疟病之寒热固多应期而发者,亦有发无定期者,此其所以相混也。又与伤寒阳明承气证相似,以疟病之发作多是先寒而后热,而阳明之发潮固多但热不寒者,亦有先逆冷而后热者,此其所以相混也。且少阳伤寒脉多弦,而少阳疟疾脉亦弦;阳明伤寒脉必大,而阳明疟疾脉亦大,此中最难辨认。但疟疾之寒热迭作,每以汗退而仍不愈,少阳之寒热往来,一得正汗必自愈,且疟疾之寒热直至将退而后汗出,阳明之潮热则一发即便有汗出,此其所以不同也。

人谓无痰不成疟,又曰无食不成疟。然独痰独食不成疟,必外感之邪与在内之痰食酝而为一,藏而不出,然后怒激而寒热交作矣。又或其人素无痰食,但因肌表空虚,外来之寒暑乘之而入,直至脏腑交接之处、络脉募原之间而舍焉。邪亦深藏而不得出,则亦怒激而寒热交作矣。寒热交作者,阴阳乘也,阴阳合和。何寒、何热,惟阴阳乘违迭为胜负,纯阴用事则寒,纯阳用事则热。其寒热无论一日一作、间日一作、夜止昼作、昼止夜作,俾先寒后热,寒少热多者,是热邪将作而逼真阴于外,故先发寒。及热气自内透出,则不寒而转热矣。阳疟也,其先热后寒。热少寒多者,是寒邪将作而逼真阳于外,故先发热,及寒气自里透出,则不热而转寒矣。阴疟也,其症不一,其治亦异。治者须察其寒热,别其经脏,酌其久暂,量其强弱,随症施治,不可执泥。若发有定期,神曲清脾饮178。

脚气类伤寒,但足膝屈弱难行。

脚气之为病,头痛、发热而恶寒,肢节疼而呕逆,皆与伤寒相似。但初得病时,起于脚膝,屈弱不能动移,为有异耳。忌用补剂及淋洗。宜用加减续命汤179。脚气多属湿热,故禁补及洗,若寒湿脚气,则桂、附、姜又不在禁例矣。

痰疾类伤寒,但喘急吐涎而项不强。

痰疾憎寒壮热,恶风自汗,隐隐头疼,与伤寒相似,但身不疼、项不强,昏迷沉闷、上气喘急、口吐涎沫,与伤寒为有别也。痰病之原,有外感风寒而得者,有饮冷伤肺而得者,有膏梁积热而生者,有脾经留湿而生者,有肾水泛滥而生者,有神出舍空而成者。脉或寸浮,亦或寸伏,若见滑形,加味导痰汤180主之。

凡人风寒入肺未曾变热,则所嗽之痰必清澥,此不必治痰,但温肺散寒而咳嗽自止。若寒已变热,则痰亦变为稠浊。又宜清肺而化痰,若外邪入里,胃有实热上蒸于肺,则所嗽之痰必稠浊而有沫。以火炼则浊鼎沸,则多沫也。此不可徒清其肺,须去尽胃热,使不灼肺,然后可得而清也。又痰有不嗽但呵者,以痰在肺则多嗽,在胃则多呵。缘肺系上通于喉,硬而多节,非嗽则不能出也。胃系上通于咽,软而无节,但呵之而痰自出也。故不嗽而多呵者,乃胃中有热,津液之在胃者,被热气煎炼而成稠痰,痰随气上行,粘于咽中,吐之不利,必张口用力呵之,而痰始出。此所以呵声之多也。若不去胃热,则胃脘之痰不尽。胃脘之痰不尽,则咽中之呵不止,必以苦寒之品去其胃热,则津液无煎炼不复成痰,已成之痰呵尽而呵自止。

凡人饮冷伤肺,生痰作嗽者,其痰亦清澥,宜温肺而除湿,若未曾饮冷,因素有停饮生痰者,乃脾有留湿也。脾为生痰之母,则肺为停痰之器,故作嗽不已,宜健脾而除湿。

凡人贪食厚味,致膏梁积热生痰者,其痰必稠浊。痰腻气息道路,故多嗽而多喘。若但化痰,非治也,必先消食清火,然后化痰。仍须清素自养、迨食消火,去痰尽则嗽止而喘定。若胃中虚,多津液停蓄而成痰,是寒痰也,又宜温胃而去寒也。

凡人时常吐清痰。痰味竟咸,两颧皆红,按之不热者,此水泛为痰也。缘命门相火衰微,不足制水。故致肾水泛滥而为痰。里无热,故痰清。痰属肾,故味咸。相火动,故颧红。非实火,故不热。宜金匮舒气汤181温其下焦水,安其澜,痰自止矣。

凡人肾水枯竭,相火无制,浮腾于上,致肺热空嗽而无痰,是火嗽也。火来克金,甚速甚急,以壮水之主,以镇阳光益肺之阴,以培肾源乃可有生,若相火挟众火以上攻,致肺热生痰作嗽者,较无痰而嗽差缓,亦宜补水而兼消肺。

至于神不守舍而生痰,因事惊吓而生痰者,但以养正为要。若夫痰涎流注与痰厥、卒倒之症,又当以治痰为急。总之,痰有寒热、风湿、清燥之异,有脏腑、腠理、上下之差,有新久、缓急、攻补之殊,非随症变通难以获效。

食积类伤寒,但膨闷恶食而身不疼。

食积之为病,亦头疼、身热而恶寒,与伤寒相似。但身不疼、项不强、腹中胀、不欲食。与伤寒初起为不同也。经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语云:“恶食不食,伤食明矣。”轻则消化,重则攻下,宜服加味调中饮182以开积而和胃。若脾虚不能化物者,又须补之。

治食贵分寒热,以有寒食凝滞者,以有积食成热者。治食又贵分强弱,以有宜先攻而后补者,以有宜先补而后攻者。

痘疹类伤寒,但热作不常,知胎毒之欲出。

痘疹之发热与伤寒相似,但痘疹之毒自内出,属阳气熏蒸而发热。其热时发时退其人喜露头面而不恶寒 风寒之邪自外入属阴气怫郁而发其热常无休时,其人怕露头面而恶寒。且伤寒之来不过一经之症,先见痘疹之发必是五脏之毒齐出。此其所以异也。痘之为症,胎毒有轻重,血气有强弱,时令看脏否,杂症看有无寒热虚实,见症不齐治法亦异。在随症而消息。

劳疾类伤寒,但蒸热无渴,乃相火之浮腾。

男子诸虚,烦热、劳瘵、困惫,亦有恶寒、发热、头眩、体痛诸症,与伤寒相似。然伤寒系外邪内逼,每翕翕发热而恶见风寒。在表则发热不已,入里则饮水无度。劳症系相火上炎,每蒸蒸发热而恶见贼风。表热,必午潮子退。里热,必数饮不多。盖伤寒之热实,见寒凉则清润而得安。以热淫于内,宜折以苦寒也。劳疾之热虚,见寒凉则乍轻而旋剧。以龙雷之火得阴雨而茂盛也。且伤寒之脉,浮而紧。劳症之脉,虚而涩。故迥不同也。

凡治劳疾,必求其根。两肾属水,命门相火居中,水亏者不必泄火,但当滋水以配火。火里者,不必泄水,但当补火以配水,则水火均,而阴阳调和矣。肾居下焦,其系上属于心,故健忘、怔忡心病也。治心必治肾。遗精、便浊属肾病也。治肾,必兼治心。则心肾交而坎离既济矣。又肾为肝母,母能令子实,故滋肾即所以养肝。肝为肾子,子能令母虚,故养肝即所以补肾。又肺为母而肾为子,故补肾必须养肺。肺为门户而肾为根本,故补肺必须补肾。又肾属水而喜润,故燥脾不可防肾。脾属土而喜燥,故润肾不可防脾。全在活法,方不暇赘。

嗟乎,伤寒之病,传变不常,杀人甚速。义理深奥,未易窥测,必平日熟悉其理,临时又加精察,方能奏效。故昔医圣先师立论著方,创生世未有之奇,此后王叔和之撰次、成无己之注释,与夫东垣、王好古、王安道、张兼善、赵嗣真、陶节庵、俞嘉言、程郊倩、方有执、朱南阳、王三阳、王宇泰诸君子之绪论,虽纯杂不一,然莫不各有所发明。惟李氏作《活人指掌》,童氏为之注释,凌乱悖谬不可枚举,此类证解惑之所以作也。

前一赋一注,伤寒条例之大端,已几备矣,然病情之传变不常,临时之诊次无定,固非此书之所能防,亦并非言语文字之所能尽者。学者须随症施治,症与书合则依书治症,症不与书合则变化从心,尊其理而不泥其法。斯得引申触类之妙。何也?医者,意也。许学士云:“予读仲景书,守仲景之理,而卒未用仲景之方,乃为深得仲景之意也。”云尔。

十八、结语

嗟乎,伤寒杀人,甚于锋刃。扶颠持危,只在须臾。非博洽无以罄其理;非精明无以察其机。敛齐不敏,聊构此书。凡我同志,敬而听之。

附:动气伤寒

动气者,谓筑筑然动跳于腹者是也。仲景论动气在上、在下、在左、在右俱不可汗、不可下,论之详矣。学者不可不于伤寒论细玩也。俞嘉言注谓:“当以温经为主。”然亦未言何药也。今特采《保命集方》录于后,以为用药规模。伤寒汗下后,脐左有动气者,宜防葵散;伤寒汗下后,脐下有动气者,宜茯苓散;伤寒汗下后,脐上有动气者,宜枳壳散;伤寒汗下后,脐右有动气者,宜前胡散。

脉分四纲

脉之层次有浅、深,如浮之浅,沉伏之深是也。脉之至息有疾、徐如促数之疾,迟、缓、结、代之徐是也。脉之形体有大小、长短,如洪之大、细微之小、长弦紧之长,短滑动之短是也。脉之力量有无厚薄,如实之有力,芤散弱濡虚涩之无力。牢之力厚、革之力薄是也。以此四纲统众目二十七脉,各有所属,较前人所配,似尤得其要领也。

脉之情状

浮者,轻取即得者也。

沉者,重按始得者也。

伏者,按之至筋骨而后见也。

数者,一息六至,上至七至、八至也。

促者,来数而中止,止无定止,一止即来、来而有力也。

迟者,一息三至不及正数者也。

缓者,不足四至,少快于迟也。

结者,来缓而中止,止无定数,一止复来,来而无力也。

代者,来缓而中止,止有定数,一止良久方来,来而无力也。

洪者,形之粗大,按之满指也。

细者,形之细小者也。

微者,形如蜘蛛丝,更甚于细也。

长者,过于本位,如循长绳也。

弦者,如弓弦一上一下也。

紧者,如转索无常,左右弹人手也。

短者,不及本位,短如指间也。

滑者,尤滑流利如珠滚指下也。

动者形如豆状上下无头尾厥厥动摇也。

实者,按之有力,而顶指也。

芤者,按之旁有而中空,如按葱筒也。

濡者,按之柔细,按之无力也。

散者,形无定位,至无定数,按而散,如杨花之散漫飞也。

弱者,沉而柔细,按之无力也。

虚者,形大力薄,按之不耐按也。

涩者,来之艰涩,如轻刀刮竹,滞而不利也。

牢者,重按坚强,有牢固之象也。

革者,举之硬而按之空,如按鼓皮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