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

时间:2023-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泌尿系统任何部位的结石都可始发于肾,由于肾盏和肾盂的生理解剖特征,容易形成结石,并嵌顿在肾盏或肾盂的出口处引起尿流梗阻。在新生儿期,膀胱三角的黏膜没有显著差异,成年人则平滑而缺乏皱襞。小儿泌尿系统结石相对较少见,占尿路结石总体的1%~5%。小儿的形体小、泌尿系统器官

肾是成对的实质性器官,形似蚕豆,新鲜时呈红褐色,质地柔软,表面光滑。新生儿肾脏重量左右分别约11.89 g和11.67 g(女13.48 g、13.14 g),两肾平均共重22.12 g(女22.67 g),至6个月时增加1倍,1岁时增加3倍(平均增加50 g),是发育最旺盛的一年;幼儿期和学龄期,发育缓慢,1~3岁时年增值减至平均6.5 g(女7.5 g),4~6岁稍回升至平均10.50 g(女10 g),7~9岁又减至平均4.5 g(女6.7 g),到10~11岁又上升至15.8 g(女11.5 g);以后进入青春期,12~17岁,发育出现新的高峰,年增值平均21.10 g(女9.2 g),18~20岁年增值减至3.2 g(女11.5 g),21~30岁时,平均重量279 g,为新生儿期的9.9倍(女269 g、10.5倍)。

出生时,肾表面最突出的是分叶状,即有若干网形的沟,将肾表面分隔成若干大小不等的小块。沟深入皮质中,针对髓柱,因此每一小块与锥体向皮质隆起的锥底相当。叶的数目,每侧肾有10~20个,腹面较多,背面较少,似无性别差异。通常出生后1~4年间分叶消失。

新生儿肾纵切面皮质与髓质之间境界非常清楚,其皮质与髓质的比例为1∶4,1岁时为1∶3,大约到7岁时达到成人比例1∶2,成年人皮质与髓质之比为4∶9。

新生儿肾长轴多数自外上向内下,两轴往下辐辏,间或下平行,以后两肾下极向外移动,至成年期形成自内上向外下位置。新生儿肾上极位第一阶段胸椎下缘水平,2岁时位第1腰椎水平,与成人相似,下极多数平第4腰椎,往往达髂窝,右肾比左肾低0.5~1.0 cm。

在新生儿,包裹肾实质的纤维膜伸到小叶的界沟中,很容易从肾实质剥离。纤维膜外面的脂肪囊不发达,特别是前侧。脂肪囊外的肾筋膜则发育良好,切面上可清楚地观察到肾下包裹肾下极达髂窝,肾和肾上腺之间的中隔也很清楚的将两者分开。

肾结石尿流梗阻的解剖原因:肾小盏似漏斗形的小囊腔,周围肾乳头承接尿液,出口狭小,尤其是肾下盏,常有尿液滞留;肾盂呈漏斗状,有着积聚尿液的功能,借助输尿管的蠕动排出肾盂尿,因其出口处较细,有尿液残留。当尿液晶体过饱和时,则发生沉积的尿盐析出微粒,或因脱落的上皮细胞成为核心,盐类在胶体基质作用下沉淀于核心的外围,逐渐扩大而形成结石。泌尿系统任何部位的结石都可始发于肾,由于肾盏和肾盂的生理解剖特征,容易形成结石,并嵌顿在肾盏或肾盂的出口处引起尿流梗阻。

输尿管是位于腹膜后方、成对的肌性管道,通过蠕动性收缩将尿液从肾排入膀胱。小儿出生时输尿管长65~75mm,大约等于腹长的一半,盆段大约占1/5;2岁时输尿管增长1倍(137 mm),盆段大约占1/4;成年人输尿管长约25 cm,而腹、盆二段各占一半左右。一般左侧输尿管稍长,女性输尿管盆段较男性长。

新生儿输尿管3个狭窄与2个膨大较清楚,腰膨大较突出,右侧较左侧明显。在输尿管末端,两个膨大之间及输尿管膀胱入口处,输尿管黏膜突出呈瓣状,加之输尿管壁肌纤维及弹力发育不全,易使尿液瘀滞,导致梗阻及感染、结石等。

出生时输尿管腹段的行程及比邻关系与成人相似,但盆段区别明显:男性新生儿输尿管通过髂血管后即到后壁,从后下方进入膀胱;女性新生儿输尿管越过髂血管后,沿阔韧带入骨盆壁处稍后方下行,然后经子宫颈处稍下方的外侧,在子宫阔韧带下弯向前,到膀胱后壁进入膀胱,没有下降至前穹隆。

小儿输尿管结石的有关问题:疼痛是输尿管结石的最常见症状,但有些患者尿液从结石与管壁裂隙中缓慢流过,形成慢性梗阻,病变发展缓慢,即使发生巨大肾积水甚或肾功能衰竭,也不出现疼痛。

膀胱是储存尿液的囊状肌性器官,新生儿膀胱容量约为成人的1/10。新生儿膀胱空虚收缩时呈梭形,前后扁平,后壁长宽约为:17/21 mm,容量约50 mL;1岁时240 mL,2~3岁时325 mL,7~8岁时670mL,9~10岁时750mL,12~13岁时1 040mL,20~25岁时2 310 mL。

新生儿骨盆狭小,膀胱大部分位于腹腔中,上端平脐,尿道内口平耻骨联合上缘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膀胱渐渐进入盆腔,到2岁时膀胱尖已达到耻骨联合上缘20 mm水平,尿道内口亦相应下降;到10岁时膀胱发育成卵圆形,15~17岁达到成年人水平。小儿腹胀应鉴别是否存在潴留情况。

在新生儿期,膀胱三角的黏膜没有显著差异,成年人则平滑而缺乏皱襞。输尿管的皱襞和膀胱悬雍垂也不十分明显,在整个儿童时期膀胱三角比较陡。

膀胱结石的解剖因素:膀胱是一个贮尿器官,尿液在膀胱内停留的时间长,若机体存在胶体沉淀和结晶盐析出的因素时,容易形成膀胱结石;上尿路的结石降至膀胱内或膀胱异物,更易引起尿盐结晶沉淀,使结石逐渐增大。

尿道是膀胱与体外相通的一段管道。男性小儿尿道的发育特点,特别是长度与行程,主要决定所穿过的器官。出生尿道全长64 mm,尿道内口平耻骨联合水平,由于前列腺因高位而较长,尿生殖膈发育良好,前列腺和膜部尿道在比例上较长。尿道的第1个弯曲绕耻骨联合后下缘前行,弯曲呈弓形。1岁时62 mm,10岁时105 mm,14岁时122 mm,成人为190 mm。尿道口径:2~4岁时(11~12)mm×2 mm,5~10岁时(12~14)mm×(4~5) mm,10~20岁时(14~16)mm×(4~5)mm,12~25岁时(17~20)mm×(4~5)mm;小儿精阜形成良好,出生时高约1 mm,成年人为3~5 mm。

女性新生儿尿道稍向下方弯曲,1岁以后渐伸直,出生时尿道长22~23 mm,女性尿道长27~40 mm。

尿道结石的嵌顿位置:男性尿道管腔粗细不一,有狭窄部和扩大部,尿道结石容易停留在扩大部的远侧,并嵌顿在狭窄部,如尿道前列腺部前膜部,尿道球部前段的阴茎根部,舟状窝前部近尿道外口处等。解剖上,尿道内口亦是尿道的狭窄部嵌顿并不多见。

小儿泌尿系统结石相对较少见,占尿路结石总体的1%~5%。一般有其特定的病因,如代谢异常、遗传性疾病、营养因素、地理因素、生活风俗、环境因素和医源性因素等。小儿的形体小、泌尿系统器官小、解剖结构和生理代谢均与成人有许多不同。因此小儿泌尿系统结石的预防和治疗相对要复杂精细。

尿结石的形成,与地理环境似乎有较大的关系,据统计,在结石的高发地区,存在气候干燥、温热的特点,同时又与经济的发展程度相关,小儿膀胱结石尤其如此。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地区膀胱结石仍比较常见,这些患儿不存在下尿路的先天性或后天性的梗阻,也可排除局部的病理性、神经源性损害及明显的膀胱感染情况。

在过去的一个时期,膀胱结石发病率的地理分布已发生变化。富裕的工业地区已消失,但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仍然存在膀胱结石的高发地带:埃及、土耳其、以色列、叙利亚、伊朗、巴基斯坦、中国、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在非洲南部及中非、南美洲及中美洲和太平洋,据不完全统计,巴西和墨西哥有少量病例报道。影响儿童的所有地方性因素非常相似。

国家与国家之间,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膀胱结石的发病率是不一样的。据泰国北部结石高发区统计膀胱结石住院患者,每100 000居民中膀胱结石年发病率为15/100 000或更多,而非结石高发区较之降低10~100倍。据印度3所大医院统计,14岁以下的膀胱结石患者占所有泌尿系统结石住院患者的25%。大多数病例无明确家族史,提示与遗传因素无关。在我国的南方地区,由于气候湿热,小儿泌尿系统结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北方地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的不断提高,近20年来,我国儿童的膀胱结石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其他泌尿系统结石的发病有增加的倾向,2%~3%的结石见于儿童,多数发生在2~6岁的小儿。

乳制品缺乏,婴幼儿喂养方式不当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蛋白质缺乏导致营养不良性酸中毒,尿呈强酸性致尿酸盐易于析出沉淀形成结石。不适当的喂养方式可导致婴儿尿中草酸和尿酸含量增高,枸橼酸及磷酸盐含量减少,尿量减少而易形成结石。这是小儿尿路结石主要病因。如今随着乳制品的普及、蛋白质摄入量的增加、喂养方式的改变,小儿尿路结石已逐渐减少。

高动物蛋白摄入可以导致尿液中钙和尿酸含量增加及枸橼酸盐减少,这是促进尿石症形成的重要原因,尿钙与尿酸是形成含钙结石和尿酸结石的物质基础,尿酸、尿酸钠结晶是草酸钙赖以附着、成长的理想核心;枸橼酸盐是泌尿系统结石形成的抑制物,其含量减少增加了泌尿系统结石形成的可能性;此外,高蛋白摄入使尿液pH值下降,酸度升高,使尿酸结石和草酸结石容易形成,是发生上尿路结石的重要原因。与此相反,几乎所有的膀胱结石研究者都提示,膀胱结石的形成与营养缺乏有关;地方性和流行病学研究、临床与实验室研究及动物模型研究显示,膀胱结石的发生与营养因素有关。乳制品消费低下和乳儿喂养不当的地区,儿童膀胱结石多见。

1.营养和地方性膀胱结石与动物模型的关系 在动物实验中,营养因素在地方性膀胱结石的成因已被证实,因其经济而又容易获得,故常采用老鼠作为进行膀胱结石营养因素研究的实验动物。然而,没有一种动物模型与人类状况是完全相同的。

(1)动物模型可产生肾或者膀胱结石,但儿童膀胱结石以草酸钙与尿酸铵混合结石常见。

(2)动物模型可形成单纯的草酸钙结石,但儿童膀胱结石以草酸钙与尿酸铵混合结石常见。

2.营养和膀胱结石在流行病学与临床研究中的联系 膀胱结石流行区关于饮食摄取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这些地区的儿童饮食主要以谷类为主,缺乏动物蛋白,尤其是牛奶。在总蛋白摄入中动物蛋白不足25%。有意思的是,根据印度儿童膀胱结石的地理分布调查显示,膀胱结石主要发生在轻度蛋白营养不良地区,重度蛋白营养不良地区发生率较低,蛋白营养充足地区较罕见。

因感染所致泌尿系统结石,占儿童肾结石的30%~40%,变形杆菌是最常见的致病微生物,它分解尿素产生氨从而碱化尿液,感染非变形杆菌儿童的年龄在儿童期是均匀分布的。儿童泌尿系统感染的特点是:①尿道短,尤其是女孩,易发生尿路逆行感染;②存在先天性膀胱输尿管反流,合并泌尿系统感染;③泌尿道存在先天性畸形,合并泌尿系统感染;④环境及小儿个人卫生较差,易导致小儿泌尿系统感染。

代谢障碍所致泌尿系统结石仅占儿童泌尿系统结石的很少比例,但是如果能早期发现小儿代谢状态紊乱的情况并给予适时的治疗,泌尿系统结石是可以预防的。

1.肾小管酸中毒 存在肾小管酸中毒患儿有73%可能发生肾结石,发生远端肾小管酸中毒的原发因素可能是由于血浆碳酸氢盐水平降低,不能在血液和小管液间建立有效的氢离子梯度;尿pH值升高导致草酸盐和铵的排泄量减少,尿中钠、钾、钙、磷的排泄量增多,导致患者形成低钾血症和高氯血症。肾小管酸中毒的最可能原因是远端肾小管细胞的通透性增加,促使肾小管分泌的氢离子重吸收增加所致。

2.其他 高甘氨酸血症、青少年类风湿性关节炎、外源性皮质类固醇症、小肠切除及肾移植术后等因素所造成的泌尿系统结石是产生小儿泌尿系统结石少见的病因,而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导致泌尿系统结石的产生在儿童更为罕见。

许多学者研究发现,儿童钙代谢紊乱,是造成小儿尿结石的重要原因,大约占小儿泌尿系统结石发病率的30%,男孩发病率是女孩的2倍,其特点是:血清钙正常,血清磷降低,偶尔可见中度血钙升高,7%~53%患儿有尿钙升高。

儿童特发性高钙尿症在小儿泌尿系统结石的成因中显得较为突出。儿童特发性高钙尿症(IH),是指排除各种继发因素后,在自由钙饮食条件下24 h尿钙排出超过4 mg/kg,而血钙水平在正常范围。大多数结石含钙,高钙尿症是形成肾结石的原因之一,在接受尿石症治疗的患儿中,有58%的儿童存在高钙尿症,大量研究认为本病可分为吸收型高钙尿症和肾高钙尿症,具有家族遗传性,与体内钙代谢因素有关,并认为与无症状性血尿有密切关系。Viera对一组共计48例的尿石症患儿尿钙含量进行了追踪观察,发现尿石症患儿尿中钙的排出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检测的298份24 h尿标本,有76份出现高钙尿(25.50%),如果忽略从未出现高钙尿的20个患儿的尿标本(108份),其余患儿的尿标本出现高钙尿的阳性率为46%(76/190份),在自由钙饮食条件下,56%的患儿有周期性高钙尿出现,44%的患儿有持续性高钙尿出现,因此可以认为,周期性或持续性高钙尿的出现,本身或与其他因素一起可在尿路中形成结石或使结石增大。

国内肖长芳等对一组570例7~14岁儿童进行高钙尿症筛查,发现尿钙与尿肌酐比值呈偏态分布,中位值为0.081,第95百分位值为0.26。对尿钙与尿肌酐比值>0.26的31名儿童,测定24 h尿钙定量,其中16例儿童24 h尿钙>4mg/kg。16例高钙尿症家系调查,其中9例存在泌尿系统结石家族史,提示高钙尿症与家族泌尿系统结石及地区性泌尿系统结石有关。

高钙尿症具有家族性,并认为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国内以吸收型高钙尿症多见,与国外肾型高钙尿症多见不同。Coe等人报道了9个高钙尿症家系,共有亲族73名,其中26名有高钙尿症,在44名第1代亲族中19名存在高钙尿症,且19名有结石形成。Stapleton等报道成人吸收型高钙尿症44%有泌尿系统结石家族史,肾型高钙尿症35.5%有泌尿系统结石家族史,17名高钙尿症中9名有泌尿系统结石家族史。并发现高钙尿症与无症状性血尿有密切关系。

在结石形成过程中,水合作用可能是一个主要因素。在无菌尿液生理pH范围内,高浓度的尿酸及氨基盐对尿酸铵的沉积是必需的,在尿浓度8 mmol/L和生理pH值范围内,高浓度的尿酸沉积。在同样尿浓度下,pH值高于6.30时,尿酸铵沉积。在pH值5.80~6.30,产生尿酸铵与尿酸混合沉积。由此可知,尿酸浓度是结石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影响尿酸溶解度的几个代谢因素包括尿的酸度、物质溶解的特征数量,后者更为重要。

国内褚先秋等报道一组结石患儿其结石均为草酸钙或草酸钙为主的混合结石,在偏光显微镜显示为鲕状结构。分析晶体结构的结石可能是沉积成核的结果,而鲕状结构的结石可能由胶体凝结成核。

泌尿系统局部的狭窄、梗阻、尿液瘀滞、感染是小儿尿路结石的主要原因,30%的肾结石患儿存在泌尿系统畸形,常见的泌尿系统梗阻所致的泌尿系统结石有:肾囊肿、多囊肾、肾盂交界部的梗阻、输尿管狭窄、巨输尿管畸形、重复肾盂输尿管畸形、直肠膀胱瘘、脊髓脊膜膨出及神经源性膀胱等等;此外,脊髓灰质炎、骨折、截瘫等长期卧床、活动较少的患者也是引起尿液瘀滞、产生泌尿系统结石的重要因素。但有相当数量的泌尿系统结石患儿找不到明显的解剖异常因素,分析可能存在细微的解剖结构异常导致尿流动力学改变尿路结石的可能。

尿中存在有各种分子和离子,包括结构很复杂的水,各种分子与离子及其他理化物质相互吸引、相互排斥,构成极为复杂的理化环境,使结石的形成变得极为复杂,不能用单一的因素描述结石生成的原因,目前无论实验室研究及临床研究都趋向于用综合性因素来解释泌尿系统结石生成的原因。Robertson提出泌尿系统结石形成的6个危险因素:①尿pH值降低或升高;②尿草酸升高;③尿钙增高;④尿酸增高;⑤尿中促结石生成物质增加,包括尿结晶增多、T-H蛋白、细胞分解产物、磷脂、细菌等;⑥尿中抑制结石形成物质减少,包括焦磷酸盐、枸橼酸、镁离子、二磷酸盐、ChsA、ChsC、RNA、聚合性T-H蛋白等。此外,最近关于巨噬细胞、多种细胞因子在泌尿系统结石形成中的作用,也日益引人注目。

小儿泌尿系统结石的临床表现往往缺乏典型的表现,加之小儿不能准确的表达主观症状,易与其他腹部疾病相混淆延误诊断及对治疗造成不良影响,故须特别谨慎和小心。

上尿路结石在急性嵌顿时虽表现为肾绞痛,但临床表现可多种多样:婴幼儿可表现为哭吵不安、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等;年长儿可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胃区不适、腰背部胀痛、会阴部疼痛等;个别患儿可能长期无明确临床症状,或以贫血和胃病就医。小儿泌尿系统结石大多无明显肉眼血尿而以镜下血尿多见,部分患儿可出现肉眼血尿甚至可能为唯一主诉。血尿可能是一个有意义的体征,尿常规检查应作为腹痛患儿的必检项目。

下尿路结石可表现出明显的尿路刺激症状,排尿时出现剧烈后尿道疼痛、尿线中断、牵扯阴茎、尿液滴沥、痛苦异常,改变体位对通畅尿液,缓解疼痛有一定的帮助。膀胱结石患儿可长期存在以上症状达数年之久,严重者可发生脱肛、眼结膜出血等症。

小儿出现腰腹部疼痛,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尿急、尿频、尿痛等症状或反复的泌尿系统感染应考虑泌尿系统结石的可能。

对于以下一些与泌尿系统疾病相关的症状,应考虑泌尿系统结石的可能。

1.疼痛 小儿经常性的腰腹部疼痛,不伴有腹泻,但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发热,可呈钝痛或绞痛,疼痛可自行缓解,不能用腹部其他脏器疾病解释腹痛的原因,疼痛发作时或缓解后排尿可能有灼热感,有可能出现血尿。下尿路结石疼痛时可向会阴及阴茎、大腿内侧放射。

2.血尿 血尿可能是小儿泌尿系统结石较为典型的症状,如果血尿是伴随腰腹部疼痛出现,则诊断泌尿系统结石的可能性可达90%以上,虽然其他泌尿系统疾病亦可出现血尿的情况,但合并疼痛的血尿仍要考虑合并结石的可能性。血尿有时可能为小儿泌尿系统结石唯一的主诉。

3.泌尿系统感染 小儿泌尿系统结石常常可以导致泌尿系统的反复感染,但小儿泌尿系统结石亦是造成小儿泌尿系统感染的常见原因,泌尿系统感染亦是形成泌尿系统结石的原因,当患儿存在反复泌尿系统感染时,应考虑泌尿系统结石的可能。

4.其他 尿液中排出砂石,发生急性尿闭,经常性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在做其他疾病检查或体检时偶然发现泌尿系统结石,或患儿出现肾功能不全症状后检查发现泌尿系统结石。

1.尿液检查

(1)尿常规 蛋白微量,有多量红细胞、白细胞、结晶;尿结晶检查对判断某些类型结石有特殊意义,常见的有草酸钙、磷酸钙和尿酸结晶。疼痛发作期,尿常规检查常常是有意义的,在高倍镜下发现红细胞>3个,应考虑泌尿系统结石的可能。

(2)测尿pH值 在自然饮食条件下,尿液pH值偏弱酸性,在5.00~7.00范围内,当尿液pH值<6.30时,形成泌尿系统结石的概率增加。

(3)尿生化 测量24 h尿中钙、磷、草酸、胱氨酸及尿酸含量。以上各项目正常值: 钙2.50~7.5 mmol/24 h,无机磷22~48 mmol/24 h,尿酸2.40~7.5 mmol/24 h,草酸盐228~570μmol/24 h,枸橼酸0.36~2.39 mmol/24 h,胱氨酸83~830μmol/24 h。

2.血液检查 测血钙、磷、蛋白电泳、尿酸、pH值、肌酐、血钾等。血清各项目检测正常范围是:钙2.25~2.60mmol/L,离子钙1.12~1.23mmol/L,磷0.87~1.45mmol/L,尿酸268~488μmol/L(男)、178~260μmol/L(女),草酸盐6.66~33.30μmol/L,胱氨酸8~91μmol/L,钾4.10~5.60 mmol/L,1,25二羟基维生素D3 62~156pmol/L,肌酐70~177μmol/L。对于双肾复发性结石,可通过血清钙、磷及24 h尿钙、磷测定排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必要时做钙负荷试验、快速输钙试验和肾小管磷回收试验。血清尿酸的测定有助于排除尿酸结石。

3.特殊检查

(1)超声检查 由于B超检查的无创性、简便性及准确性,故可作为泌尿系统结石的常规检查,超声可分辨泌尿道内2 mm以上的结石;B超检查有助于对囊性、占位性、积水、结石等病变的鉴别诊断,特别是对X射线不显影的尿酸结石意义更大。

(2)X射线检查

1)X射线腹部平片:X射线平片可直观的反应结石的部位、大小、数量、透光度,是泌尿外科医师诊治泌尿系统结石的直接依据,故对泌尿系统结石患儿行X射线腹部平片检查是非常必要的。此外,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和泌尿外科医师可根据肾影的大小判断结石梗阻的程度和肾积水的情况。各成分的结石在X射线上的致密度大小依次为:草酸钙>磷酸钙>磷酸镁铵>胱氨酸>尿酸,结石附近的骨皮质致密度约相似于磷酸钙的致密度。

2)静脉尿路造影:排泄性尿路造影,可以了解肾盏、肾盂形态及功能情况,是评价泌尿系统结石对肾功能影响必不可少的检查,有助于判定肾内(外)肾盂类型、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多囊肾、蹄铁肾、海绵肾及肾积水等。为避免结石假象,在行静脉尿路造影前,应行X射线腹部平片检查,输尿管结石梗阻患儿在造影片上可见肾或输尿管周围造影剂外渗的影像,因梗阻后引起的管腔内压力升高所致。一般患儿造影剂用量可按2~3 mL/kg计算,对轻度肾功能不全病例采用双倍剂量或大剂量及延缓摄片,常有助于尿路更好地显影。

3)逆行肾盂造影:对于静脉尿路造影显影不良,或不显影患儿,采用输尿管逆行插管造影可能是值得推荐的有效方法,对X射线腹部平片、静脉尿路造影不能确诊的上尿路结石或透X射线的结石及肾功能不全患儿能明确诊断。

4)CT:对于因患儿条件所限,B超、X射线腹部平片、静脉尿路造影检查均不能确诊的泌尿系统结石患儿,可考虑行CT检查,对X射线检查阴性结石或怀疑合并肾肿瘤患儿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同样有助于结石与血块的鉴别。

草酸钙或草酸钙-磷酸钙混合结石表面呈桑葚样,或为星状突起,多被血染成褐色,质较硬;磷酸镁铵-磷酸钙混合结石呈白色,表面粗糙,常为鹿角形,质地较碎;尿酸结石表面光滑或粗糙,呈黄色或褐色;胱氨酸结石表面光滑为黄蜡样,质地较硬。

急性阑尾炎表现为腹部不定位疼痛,转移性右下腹痛症状不明显,疼痛可表现较剧烈,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或白细胞。早期与肾绞痛不易区别,但阑尾炎多伴发热并血象升高,B超检查不能发现阳性结石,经验丰富的超声医师可发现有炎性改变的阑尾。

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胆道蛔虫仍是小儿的常见病与多发病。胆道蛔虫所致的胆绞痛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右上腹疼痛,大多局限于右上腹,存在反跳痛和腹肌紧张、墨菲征阳性,可出现发热、黄疸、血象升高,B超检查可发现胆囊炎症,粪便内可找到虫卵。与泌尿系统结石相鉴别。

肠套叠、肠扭转也可表现为突发性小儿上腹部疼痛。肠套叠可在腹部扪及腊肠样肿块,排出酱油样血便。肠扭转的患儿上腹膨隆,有时可见胃蠕动波、呕吐疼痛。应与泌尿系统结石疼痛相鉴别。

肾母细胞瘤是小儿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1位。当肿瘤侵犯肾集合系统时可出现肉眼血尿,如果血块形成,可出现肾绞痛症状,临床表现与泌尿系统结石相似。B超、静脉尿路造影检查可发现肾脏占位性病变,肾盂、肾盏受压变形。

该肿瘤在小儿泌尿系统肿瘤发病率中居第2位,好发于膀胱三角区,无痛性生长,外观呈息肉样或葡萄样改变,可侵犯后尿道及前列腺,首发症状常常是尿路梗阻,改变体位可缓解排尿梗阻症状,尿常规检查可检出红细胞、白细胞,与膀胱结石的临床表现较为相似,B超和CT检查多可与之鉴别。

近年来,结核性疾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肾结核常表现为血尿、膀胱刺激症状及病肾钙化灶,与泌尿系统结石临床症状相似,但泌尿系统结核膀胱刺激症状更为明显,多为终末血尿,X射线腹部平片钙化影不规则,密度不均匀,结合胸片及尿抗酸杆菌检查可相鉴别。

大多数肾结石都选择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只有较大或较复杂的肾结石才采用经皮途径。儿童使用经皮肾镜取石术与成人相同,对于较小儿童可使用17 F肾镜。有许多研究显示,如果病例选择得当,即便是婴儿采用经皮肾镜取石术也是可行的,对于儿童经皮肾镜取石术,其早期并发症与远期未见有明显增加。有学者报道,采用经皮肾镜取石术的最小年龄为5岁,平均13.4岁。

既往患儿曾被视为输尿管手术的禁忌。但随着直径越来越小的输尿管镜的成功研制和应用以及泌尿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现在小儿输尿管镜技术已经可以安全施行于患儿了。最小的可以施行5岁小儿输尿管镜下取石。儿童所采用输尿管镜技术的原则与成人基本相同。适应证包括:输尿管中、下段结石,较大的嵌顿、时间较长、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失败的输尿管上段结石,输尿管病变经各项检查无法确诊的,可考虑进行输尿管手术。在儿童患者,输尿管镜可能造成输尿管损伤,输尿管狭窄及输尿管反流等。儿童目前能利用的硬性输尿管镜为6.5 F,有一组报道,采用经输尿管镜治疗儿童输尿管结石的最小年龄为5岁,平均12.2岁。

随着纤维光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直径为3 F的输尿管纤维镜已经问世,钬激光在碎石方面的优势,已使较小儿童泌尿系统结石患者避免开放手术治疗成为可能。

小儿输尿管镜的应用、操作过程、术后处理及其并发症的处理均与前面所介绍的成人输尿管技术基本相同。

小儿的尿道较为细小,泌尿系统腔镜的发展、细小膀胱镜的问世,使泌尿外科医师通过直径细小的小儿膀胱镜的操作通道采用液电、超声、激光、气压弹道、机械碎石等手段治疗小儿膀胱结石、尿道结石,避免了开放性手术带来的巨大痛苦。适用于年龄较大的膀胱、尿道结石患儿。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膀胱镜无法进入尿道膀胱者,可采用输尿管镜进行小儿膀胱、尿道的结石碎石取石术。

小儿泌尿系统结石其结石时间短、结构不致密、结石入路近、射程近、很容易把结石靶碎,但小儿不配合,不易定位。小儿脏腑娇嫩,易被击伤。禁忌证:发热、感染、腹泻、呕吐体质较差,营养不良,先天性心脏病者禁用。

小儿泌尿系统结石碎石的方法:因小儿泌尿系统结石时间短结构不致密,比较容易被击碎而排出体外,但由于患儿不配合,可让患儿家属一起参与固定,要把患儿耳孔用棉花团塞住,防止患儿听到碎石机触发的声音产生害怕、哭闹,给定位带来麻烦,也可在碎石之前让患儿听一下碎石机的声音,适应一下环境。患儿年龄稍大就不易固定,可在术前给予适量的镇静剂,严防伤及其他脏器,碎石后一定要输液,用有效的抗生素,增加营养,防止感染及并发症。

治疗小儿泌尿系统结石的注意事项:①工作电压要低(≤6.0 kV)。②每次冲击时间要短(≤200次)。③间隔时间要长,对结石较大者,分次冲击时每次间隔20~30 d。④冲击后要输液消炎3~5 d。⑤在冲击时要用加厚纸垫,放在水裹袋中心上1/3处,防止击伤肾盂以上的脏器。碎小儿膀胱及输尿管下段结石时,一定要加阴囊防护垫,以防击伤阴囊。⑥选用B超定位,防止X射线对小儿的辐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