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应对和健康的关系

应对和健康的关系

时间:2023-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防御机制产生的根源是本能驱动力和冲突,并以潜意识过程为中心。心理防御机制主要是在潜意识、不知不觉中被运用的心理保护机制,而应对是人们有意识性的、主动的心理和行为策略。拉扎洛斯等认为,健康的结果是有效应对的产物。拉扎洛斯和弗克曼提出应对方式可能通过以下三种路径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对疾病的错误认知,或过分轻视,或过分关注,都对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

任务3 心理防御机制、应对和健康的关系

一、心理防御机制和应对的关系

心理防御机制与应对虽然分属不同的领域,存在一定的区别,但两者仍然存在一定的联系。

心理防御机制是一个内心过程,因个体被压抑的本能驱动力、欲望、冲突而引起的焦虑在此过程中得以平息,个体得以恢复心理平静。心理防御机制产生的根源是本能驱动力和冲突,并以潜意识过程为中心。而应对起初不涉及内心过程,而是涉及应对现实生活的形式,尽管应对策略也是以焦虑为基础,但这些焦虑没有归因于一个特殊的本能驱动力及其挫折。

克莱默认为心理防御机制与应对的关系的主要表现如下。

(1)相同点:两者都会在心理失衡的状况下被激活,都是自我试图适应的调节过程。

(2)区别点:心理防御机制是无意识的过程,应对过程则属于意识水平;心理防御机制是有等级的,按照心理成熟度或发展年龄阶段来划分,而应对没有这个明显特点;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个部分,往往是个性特征的一方面,而应对通常认为是依赖应激情境的,人格状态对于应对来说并不重要。

国内学者贺丹军认为心理防御机制和应对的关系的主要表现如下。

(1)它们都是人们应对心理压力或挫折和适应环境而使用的一种策略。心理防御机制主要是在潜意识、不知不觉中被运用的心理保护机制,而应对是人们有意识性的、主动的心理和行为策略。

(2)心理防御机制偏向于思维活动,应对偏向于行为。

(3)心理防御机制虽然定义为潜意识的活动,但许多心理防御机制仍可部分地被有意识地使用,也可能通过意识的训练成为习惯性的应对活动。

(4)许多心理防御机制表现出外显的行为活动方式,故而是可以被观察到的。

二、心理防御机制、应对策略与健康的关系

心理防御机制和应对策略都具有双重性,积极作用表现在能暂时缓解或消除内心的焦虑、不安和痛苦,以恢复内心平衡,适应现实,而消极作用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只是一种逃避和掩耳盗铃式的自我安慰、自我欺骗,过度使用可能使人陷入更大的挫折和冲突的情境之中,反而导致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出现。

拉扎洛斯等认为,健康的结果是有效应对的产物。拉扎洛斯和弗克曼提出应对方式可能通过以下三种路径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①应对可能影响神经化学反应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和模式;②当应对方式涉及过度使用烟、酒等有害物质或涉及对生命具有威胁的活动时,将对身心健康有负面影响;③某些应对方式如被否认,可能会妨碍适应性的健康行为。国内学者赵然、方晓义的研究也表明工作压力和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水平有预测作用。

心理防御机制与应对策略对健康作用的主要途径如下。

(1)通过影响个体所体验的应激反应频率、强度及特征而影响健康,如自我处罚或逃避,过度使用药物等。

(2)通过习得与应对方式有关的生理功能影响健康。如血压升高可伴随压力感受器的兴奋而产生镇静作用,在长跑锻炼时,这种升压反应可以短期降低焦虑情绪。喜欢使用运动方式(如长跑锻炼)进行压力应对的个体,能够缓解情绪,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3)通过不良的应对行为(生活方式)来影响个体健康水平。如有的人以过度服用药物、吸烟、酗酒、过度工作等方式来应对应激,从而引发或加重疾病。

(4)对疾病本身的应对方式又是影响疾病进程的重要因素。如癌症患者在知道自己患有癌症之后,不是调整心态积极应对,配合医生安排科学治疗,而是否定自己得病的事实,消极面对,导致癌症急速恶化。对疾病的错误认知,或过分轻视,或过分关注,都对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

能力检测

1.什么是心理防御机制?

2.心理防御机制有何特征?

3.常见心理防御机制的类型有哪些?各有何意义?

4.什么是应对?应对的基本理论包括哪些?

5.如何提高个体的应对能力?

(张 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