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1 异常心理概述
案例引导
多年前,知名的披头士歌手蓝侬被一个叫查普曼的人暗杀,事后经精神科医生鉴定,查普曼具有“我就是蓝侬”的身份妄想。查普曼原是蓝侬的歌迷,在蓝侬退隐期间,他开始学习蓝侬,连日常生活的细节都模仿蓝侬,“我就是蓝侬”的妄想为他沉闷无趣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和光彩。等到蓝侬再度复出后,查普曼即产生了严重的认同危机,他再也无法退回查普曼原来的身份和生活中,于是他只好去枪杀那个真正的蓝侬。这个悲剧恐怕是蓝侬连做梦都想不到的。
一、异常心理的概念
异常心理又称变态心理,是指偏离常规标准的、失去常态的或反常的心理状态。异常心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异常心理是指所有偏离正常的心理和行为;狭义的异常心理一般是指心理障碍,它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导致个体心理功能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影响其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使其无法有效适应日常生活。心理障碍通过心理症状(精神症状)与心理疾病(精神疾病)两种形式表现出来。心理疾病就是多种心理障碍以心理症状的形式,集中和突出地符合某种疾病的诊断标准的表现。在心理疾病中,多种心理障碍是作为症状群出现的,即心理疾病是多种心理障碍集中或综合的表现。
二、异常心理产生的原因
关于异常心理产生的原因,不同的学科流派纷纷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了多样化的解释,归结起来有以下一些观点。
(一)生物学因素
医学模式的观点主要从生物学方面探究异常心理产生的原因,认为异常心理的产生是由先天遗传、大脑损伤、机体物质代谢失调及个体素质等原因引起的。
现有研究和临床观察的结果显示,该模式可以很好地解释某些种类的异常心理。第一,家族遗传在精神分裂、躁狂、抑郁等精神障碍的发生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第二,任何原因的大脑损伤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功能受损;第三,当机体物质代谢失调导致脑内某些生物化学物质的浓度超出正常范围时,个体也会出现心理功能障碍。
当然,此类原因也只能解释某些异常心理,大多数异常心理尤其是心理障碍还没有找到生物学原因,因此,该模式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二)心理因素
关于心理因素引起异常心理的机制,不同的心理学流派解释有差异。
(1)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异常心理的产生不是由于躯体因素,而是由于个体的潜意识冲突,尤其是本我与超我的矛盾冲突造成的。它们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给个体带来非常强烈的焦虑,为了缓解焦虑情绪,自我发展出心理防御机制加以对抗,但是过度运用心理防御机制会影响个体有效应对现实世界,损害个体的心理功能,导致某种心理疾病产生。
(2)行为主义学派非常崇尚行为训练,认为个体的行为除了本能行为外,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学习得到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行为也是这样,因此强调不良行为是通过学习得到的,但也可以通过学习消除或矫正这种行为。他们并不关心心理障碍者的症状原因,更注重如何改变异常行为。他们认为通过个体学习正常行为和改善环境影响,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3)认知心理学派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的发生是以个体认知为中介的,个体面对环境刺激时,对事件加以理解和评价后才会产生情绪反应和行为。正常的认知方式产生正常的情绪反应,不合理的认知则会导致不合理的情绪产生。个体的认知特点和对环境、对自身及自身与环境关系的认知评价偏差是产生心理障碍的根源所在,因此对心理障碍的干预措施的核心是矫正和改变不合理的认知。
(4)社会文化学派认为个体的心理障碍并不一定是个体内在的问题,而完全可能是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造成的。每个个体都归属于一定的团体,成为团体中的一员。成员的行为取决于整个团体的总体关系状况,如果团体中的人际关系不健康,则其中的成员也就会以一种不健康的方式求得与团体的协调和平衡。要想改变个体的不良行为,必须从改善其所处的团体环境入手。
(5)人本主义学派认为人类有着与生俱来的充分发挥其潜能的倾向,心理障碍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个体健康发展和充分发挥潜能的自然倾向的阻断和扭曲。只要帮助个体认识到内心的真正愿望,摆脱外在的束缚,个体就会朝着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康复目的。
(三)社会因素
个体所处的社会生态在现代社会中极大地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及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等诸多方面,不同历史阶段有其不同的特点。与个体异常心理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的社会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存环境的质量下降,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人口密集、交通拥堵、空气和水资源的污染、人际信任危机的加剧、生活节奏加快等一系列问题容易使人产生焦虑、紧张,引发心理障碍。
(2)社会老龄化问题突出,很多老人缺少子女的陪伴而感到孤独、寂寞,容易出现心理障碍。
(3)由于科技和交通的发达,人员流通和迁徙更加频繁,而由此产生的各种冲突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增多。
三、异常心理和正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由于心理现象的复杂性,异常心理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因此,虽然心理学家和医学家一直在研究和探讨这一问题,但时至今日依然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有效衡量和区分心理的正常和异常。由于没有单一有效的判断标准,目前临床上一般采用多种标准来综合判断个体心理是否出现或存在异常。目前常用的有内省经验标准、统计学标准、医学标准和社会适应标准。
(一)内省经验标准
内省是指个体内心的认识与体验。此标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被观察者而言,如果个体本人感到有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或没有明显原因的不适感,认为自己的心理出现异常,主动寻求医生帮助;二是对观察者而言,他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被观察者的心理是否异常。当然,此种标准主观性很强,观察者必须接受专业训练并进行临床实践,才能比较准确地识别心理异常。
(二)统计学标准
将某项心理特征在人群中的分布进行统计学测量,所得结果一般呈正态分布,即大部分人处于中间位置,因此将此部分人的心理视为正常,而将远离中间位置的两端视为异常,以心理特征偏离平均数的程度来判断个体的心理是否异常,所以心理异常是个相对的、连续的变量。这种标准能将人的心理特征量化,比较客观,同时简便易操作。但它也有明显的缺陷,即心理特征的测量标准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有些心理特征的异常并不等于心理障碍,如智力超常。
(三)医学标准
医学标准将心理异常与躯体疾病等同,认为心理异常对应于相应的脑部病理变化,这些病理变化的存在就是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如果找到与个体的心理现象或行为表现相对应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则可以判定个体的心理异常。患者的异常心理和行为表现被视为疾病的症状,产生的原因则是脑功能失调。这一标准被临床医师广泛采用,实际上是医学模式在心理异常研究中的应用。
医学标准能解释一些心理异常,但某些心理异常(如神经症和人格障碍)还无法找到确切的脑部病理变化或生理、病理原因。
(四)社会适应标准
社会适应标准将个体与其所在的社会环境相联系进行考察,能跟社会和谐相处,并在社会中获得发展则被视为正常,反之,则被视为异常。个体从出生开始,就在进行社会化,为适应社会积累基础和条件,某些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受到干扰导致中断,则个体对社会的要求、自身角色的规范的掌握也受到干扰,从而中断了社会化进程,因而不能按照社会认可和接受的方式行事,则此个体的心理就发生了异常。社会适应标准的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1)从是否符合社会规范方面判断 将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和社会认可的常模进行比较,如果个体的心理或行为明显偏离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则被视为心理异常。正常人的心理符合社会准则,其行为符合社会常模,是适应性的。如果由于器质性损伤或功能缺陷等原因,导致个体自控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以致其行为明显偏离社会公认的标准,不能为常人所理解和接受,则认为此人心理异常。社会适应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不同时代社会适应规范也不同,社会适应标准与社会文化背景联系紧密,所以,同一种行为表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可能有截然不同的认定。比如同性恋现象在美国的一些州是合法的,但在另一些州则不被允许。这是由于对同性恋行为的认定不同导致的。
(2)从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判断 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四个方面:①生活自理能力;②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③工作、学习和操持家务的能力;④遵守社会规则的能力。如果个体的这四个方面的能力遭到破坏,其行为无法适应正常生活的要求,则可以判断为心理异常或心理障碍。
(3)与个体以往一贯的心理状态或行为模式相比较 如果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在短时间内出现明显改变,则需要注意个体是否产生了心理异常。
以上每条标准都有其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不能单独应用以解决全部问题。因此临床应用时应当相互参考,根据多重标准进行综合判断,增强对心理现象进行科学分析的能力。
四、异常心理的理论模式
(一)医学理论模式
医学理论认为异常心理的产生与生物学因素有关,包括:①先天遗传因素;②大脑或机体遭受损害;③代谢失调;④个体素质存在缺陷。该模式在治疗上强调以物理、化学方法为主的躯体治疗。
(二)心理动力学模式
心理动力学认为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负性情绪和心理冲突是产生异常心理的原因,冲突主要集中在生物性本能欲望和社会化文明道德规范的斗争方面,自我在协调矛盾斗争时无法达到心理平衡就会导致心理障碍,过多地采用自欺欺人的心理防御手段进行协调矛盾可形成人格变态。治疗上倡导以精神分析方法查找和释放出潜意识中的负性情绪和心理冲突。
(三)行为理论模式
行为主义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变态行为也是由后天习得,并不断地得到强化而固定下来。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和桑代克、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动物实验有力地支持了该学派用“学习理论”解释各种变态行为。行为疗法在行为障碍的治疗上有其独到之处。
(四)人本主义理论模式
人本主义认为,人有一种天生的发展和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自我实现倾向”,即只要环境许可,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如果该倾向在生活中受到削弱或阻碍,就可导致心理和行为的错乱。治疗的对策主要是提供良好的社会和人际关系,使个体恢复与自己真实情感的联络。
(五)社会文化理论模式
个体在各种社会文化关系的综合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方式,并且以相对恒定的形式固定下来。如果某些关系发生变化,其强度和速度使人无法承受,就会出现社会文化关系失调的现象,固有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方式显得无所适从,由此而引发心理异常。
(六)生物心理社会理论模式
外界的社会因素或个体的生物因素都须通过个体的心理反应才能主动调节人际关系和自身的身心关系,而这两个关系的和谐程度在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异常心理的产生原因也应该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这样可以克服其他理论中的不足和片面性。
五、异常心理的分类
关于异常心理的分类,有很多种分类方法,现介绍几种常用的分类方法。
(一)现象学分类
将具有共同临床特征的异常心理归为一类,而不涉及其内在的动力机制。按此标准划分,可将异常心理分为下列四类。
(1)认识过程障碍。
(2)情感过程障碍。
(3)意志、行为障碍。
(4)意识障碍。
(二)精神病学分类
1960年初,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精神卫生规划就开始积极进行为提高精神障碍诊断与分类水平的工作。这种分类原则是按病因和症状进行的。目前在国际精神疾病分类上,常采用精神病性(多指重性)及非精神病性(多指轻性)这两个概念。
(三)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是指《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提出的关于异常心理分类的标准,它将异常心理分为以下十类。
(1)器质性精神障碍。
(2)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3)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4)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5)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6)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7)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8)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9)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
(10)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康复心理治疗技术领域,对异常心理的分类应尽量切合中国的实际标准,并适应临床的需要。本书以CCMD-3为分类依据,对以下几种常见的异常心理进行介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