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结核病患者的心理康复

结核病患者的心理康复

时间:2023-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传染源是接触排菌的结核病患者。中国是世界上22个结核病高发国家之一,肺结核病患者人数仅次于印度的。在实际观察中也发现,肺结核病患者的治愈与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很大关系,有时消极情绪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和危害比肺结核病引起的器质性损害更为持久和严重,因此结核病康复中心理康复非常重要。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应减少不良刺激。

任务1 结核病患者的心理康复

一、结核病的概念

传染病是指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为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由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对于有些传染病,防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其发病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因此一旦发现应按规定时间及时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这类传染病称为法定传染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结核杆菌可以侵入人体全身各器官,但主要侵犯肺。结核病又称为痨病和“白色瘟疫”,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结核病。结核病是青年人容易发生的一种慢性和缓发的传染病,潜伏期为4~8周,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15~35岁是结核病的高发年龄段,其中80%发生在肺部,其他部位(颈淋巴、脑膜、腹膜、肠、皮肤、骨骼)也可继发感染。人与人之间呼吸道传播是本病传染的主要方式。传染源是接触排菌的结核病患者。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结核病已基本控制,随着环境污染和艾滋病的传播,结核病又卷土重来,发病率愈演愈烈。中国是世界上22个结核病高发国家之一,肺结核病患者人数仅次于印度的。遏制结核病的流行、有效防治结核病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结核病患者的心理康复

(一)结核病患者的心理特点

结核病患者由于年龄、性格、文化水平、经济状况、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常见如下类型。

(1)疑病型 有些患者平时身体健康,无任何不适感,偶尔在体检时发现结核病,他们怀疑诊断的正确性,满不在乎,拒绝治疗。对于这样的患者要向他们宣传结核病知识,使他们相信科学,早期治疗,早期康复。

(2)恐惧型 一些患者缺乏结核病的知识,一旦得知患上结核病,立即产生恐惧心理,具体表现为:①怕疾病难治愈;②怕影响学习和工作;③怕病情让他人知道受到歧视;④怕长时间用药产生副作用;⑤年轻人怕将来影响升学、就业及婚姻,老年人既怕影响子女的健康,又怕子女嫌弃;⑥家庭困难的患者怕给家庭增加经济负担,影响家庭的和睦。要向患者宣传结核病的防治知识,使他们知道结核病只要规律、全程用药,是可以彻底治愈的,治愈后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学习、生活和工作,所以要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

(3)急躁型 结核病属于慢性病,病程长,需要长期服药。患者容易产生急躁情绪,特别是病情严重者,由于身体不适和环境的改变,致使其心情焦虑,遇事不冷静,对周围的人和事易产生不满及厌倦情绪,严重者对治疗可产生抵触情绪。对于这样的患者,要充分理解和包容他们,用周到的服务、热情的态度、耐心的解释感化他们,使他们主动配合治疗。

(4)悲痛失望型 一些患者常有孤独无助的感觉,对周围一切都丧失信心,特别是性格内向的人,表现出抑郁、寡言、情绪低落、敏感多疑,有的出现食欲减退和睡眠障碍。对于这样的患者,要关心他们,细心照顾他们,多和他们沟通,加强语言交流,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为其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二)结核病患者的心理康复

近年来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重视了社会、心理因素在一些常见疾病的病因学中的作用。而肺结核病这类传染性疾病,就其病因来说,结核杆菌感染无疑是发病的主要因素,但正如中医所言:外感“六淫之邪”,内伤“七情之变”,也是削弱正气,造成器官功能失调,增加人体对病原体易感性的重要原因。

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心理应激可导致精神紧张,产生负性情绪,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是结核病发生、发展、恶化或复发的诱因之一。肺结核患者多发生在文化水平低、经济条件差的群体中,患者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较一般人的多,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测评结果显示,他们的主要心理问题是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惧、强迫症状和精神病性,心理障碍评分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这些因素可能通过影响心理和免疫力增加机体对结核病的易感性。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将精神卫生技术成功地运用于结核病的防治,不仅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而且促进了医生、患者及社区的配合,有效遏制了结核病的蔓延。美国学者亚历山大和科布在谈到心身疾病时认为,心身医学并不停留于结核杆菌引起疾病的一般观点,除了考虑生物体的免疫力、感染、抵抗力之外,还应当重视患者的情感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在实际观察中也发现,肺结核病患者的治愈与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很大关系,有时消极情绪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和危害比肺结核病引起的器质性损害更为持久和严重,因此结核病康复中心理康复非常重要。

(1)支持性心理治疗 支持性心理治疗是指为患者提供支持,善用患者的潜在资源与能力,协助患者渡过危机,以较有效的方式去处理所面对的困难或挫折。通过支持性心理治疗可以给患者提供安全感,使其对自己困境的解脱感到有希望,增强患者对疾病的康复信心。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宽松安静的治疗环境,细致地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有针对性地采取心理护理措施。通过开导、解释、安慰等方法,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耐心听取患者的疑问。

(2)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适用于对结核病的性质、严重程度及诊疗过程等方面的认识出现问题,再加上受疾病长期的折磨,造成患者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负担,患者情绪不稳定,易出现焦虑、恐惧、抑郁和孤独感等消极情绪者。医务人员通过合理的沟通技巧,有针对性地进行结核病知识的宣传教育,使他们了解结核病的病因、诱因、性质、用药、预后、传播途径等。帮助他们纠正错误的认识,让患者知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中都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刺激有关。除医务人员的解释之外,可在患者之间展开自我教育和经验交流,请某些已经治愈的结核病患者“现身说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行为指导法 结核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饮食宜清淡,应多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咯血期间,禁止患者食用辛辣、刺激性强或过热的食物,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合并肺心病的患者应进食低盐饮食。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应减少不良刺激。肺结核病患者病情趋向稳定时,才可适当参加轻度的体育锻炼,如慢跑、太极拳、呼吸操等。平时应保持充足的睡眠,节制性生活。妊娠合并肺结核病时服用抗结核病药物引起的胃肠不适及妊娠反应,会使患者营养摄入受影响,对患者疾病恢复、供应胎儿的营养物质产生负面作用,部分抗结核病药物对胎儿的成长有一定不良反应或致畸作用,因此育龄妇女患者要采取避孕措施。

(4)家属的健康教育 大多数患者经过规范的治疗,都可以治愈,家属要在精神上、生活上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照顾,督促其按时、规律、全程服药,完成疗程,还应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患者会担心受到家属、朋友、社会的歧视,影响前途甚至人际交往,因此健康教育已成为控制结核病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对结核病患者的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能够使患者及家属更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促使患者早日康复,防止结核病复发,不断提高结核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