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3 器官移植患者的心理康复
一、概述
器官移植是指将健康的器官移植到通常是另一个人体内使之迅速恢复功能的手术,目的是代偿受者相应器官因致命性疾病而丧失的功能。常用的移植器官有肾、心、肝、胰腺与胰岛、甲状旁腺、肺、骨髓、角膜等。其中肾移植已成为良性终末期肾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等所致的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首选常规疗法。
由于器官移植对于供者和受者均属于重大应激事件,如供者关注缺失某器官是否会降低其生命安全系数,而受者则面临脏器生理排斥和心理排斥的双重反应,所以,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率高达33%,甚至在术后1年,社会心理适应不良者仍可达20%以上。
二、器官移植患者的心理特征
器官移植患者经历了确诊、配型、手术等与疾病抗争的过程,认为器官移植给予其第二次生命,多数患者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但是,也会经常出现以下心理问题。
(一)紧张、焦虑
这是患者最早出现也是最本能的心理反应,移植手术已经带给患者不同程度的打击。在疾病康复期又有不同排斥反应症状的出现,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病痛,还有经济的压力及家属的支持方面等问题。一人生病,全家照顾,这是患者想看到也最不想看到的。患者常容易紧张、焦虑、心神不宁等。
(二)担心
器官移植患者担心移植器官功能降低甚至丧失、医疗费用高等问题,担心手术后的并发症及疾病会不会复发。甚至有的患者每天早上、睡觉前都要摸一下器官移植区,若有异常,就会感到焦虑、恐惧,睡不着觉,担心移植器官功能会变差。
(三)抑郁
沉重的经济负担、夫妻关系变化、不可预知的器官存活期限等,使器官移植患者感到抑郁。另外,患者心理上的抑制状态还和以下状况有关,如器官功能丧失、家庭稳定丧失、经济保障丧失及生命安全感受到威胁。患者通常表现为自暴自弃、不爱讲话、不和医务人员沟通、不遵医嘱等。
(四)猜疑心重
猜疑心重多见于反复住院的患者,因为其已经给家庭及社会增加了很多负担,因此常怀疑别人是否嫌弃自己,以及自己的疾病到底还能否治疗,甚至怀疑医务人员是否故意讲病情乐观的方面以安慰自己。
(五)绝望
从器官功能不全到做器官移植手术,患者已经承受了长期的疾病折磨,经历漫长的病程后往往会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在这种心理影响下又易患其他疾病,患者常表现出对人生的绝望心态。
(六)社会活动空间缩小
器官移植术后需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药物的副反应使许多患者出现体型改变、多毛症、痤疮、牙龈增生等。尤其是女性,对个人外在形象较为重视,常感到自卑,并减少与外界的交往。
值得关注的是,患者的自身情况也会对其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文化层次较高、职业稳定、家庭经济条件好的患者能通过医务人员、书本、网络等途径获取疾病相关信息,对疾病的预后及费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且有较充足的经济作为保障,心理、社会状况较好,对生活现状较满意,对生活充满信心,情绪较稳定;而文化层次较低、无固定收入、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对器官移植手术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因担心长期服药的费用较高,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悲观等多种负性情绪。
三、器官移植患者的心理康复
患者由渴望移植器官到愿望实现,对移植器官由陌生到熟悉,再到视为自体的一部分,需要一个过程。只有通过良好的心理康复指导和心理干预,患者才能完全接受,所以,心理康复对于器官移植患者显得尤为重要。
(一)取得患者信任
患者入院后医务人员要热情接待,主动与之交谈,向患者介绍主管医生、主管护士、医院环境、规章制度及医疗设备条件,详细了解患者的性格、爱好、生活习惯等,使患者产生受尊重、受重视感,从而对医务人员产生信任感。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医务人员要设身处地地为患者考虑,如经常换位思考。
(二)介绍医疗队伍
向患者介绍本科室的教授及其成功案例,每周邀请相关教授查房1次,为其拟订治疗方案。患者可以要求知名度高的教授为自己做手术,并为其讲解移植手术的相关知识,这样可明显减轻患者住院初期的心理顾虑。
(三)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
了解患者的烦恼、忧虑,医务人员应及时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或者通过患者家属了解患者的最近心态,与患者家属合作,切实解决患者焦虑的问题。
(四)准确分析患者的心理活动
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沟通;及时发现患者言谈举止中的异常现象,根据职业、文化程度、对疾病的认识等,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心理疏导,时间不少于30min;倾听患者诉说,使其不良情绪得以宣泄。心理问题严重者可找心理医生做心理咨询。
(五)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清洁、舒适的治疗环境
有条件的医院可定期进行室内紫外线消毒及患者常用器具的清洁消毒。营造一种轻松、自然、温馨的氛围,安排同一种病情、思想乐观的患者与其同住一间房,或者让患者入住单间。为患者提供全套的生活设备,如电视机、冰箱、空调、微波炉等,让患者有家的感觉。
(六)介绍同病种已治愈患者
通过患者间沟通患病后的心得和治疗过程,来建立患者的自信。
(七)加强与家属的沟通,取得家属对患者的鼎力支持
患者支持系统中最大的支持来源是患者的家属,医务人员应该要求患者的家属多安慰、多鼓励、多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和进行生活护理,使患者在思想上振作精神,正确对待疾病。
(八)提高医务人员素质,进行有效的健康宣教,促进患者康复
心理康复不同于一般的临床护理,其根本特点在于它通过医务人员的态度、语言、行为等有意识地影响患者的感受和认识,从而改变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护士应端庄大方、态度和蔼、言语亲切,使患者产生安全感。术后及时告知患者手术效果,当患者术后回到休息室或是刚刚从麻醉中醒过来时,医务人员应告诉他手术进行得很顺利,目的已达到。
(九)建立社会支持系统,促进患者回归社会
研究显示,器官移植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与生活质量之间呈正相关,即社会支持系统越好,生活质量越高。一般来说,器官移植患者是一组特殊群体,容易得到来自各方面的关怀,拥有较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首先,政府和社会要尽可能地为器官移植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工作岗位,以帮助患者体现社会价值和获得经济报酬;其次,社区医务人员应定期随访,多提供一些疾病和护理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自护水平,经常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改变不良情绪;最后,院方可以定期举办病友交流活动,通过交流、交友,相互传授治病、防病的经验体会,相互鼓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