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4 截肢患者的心理康复
一、概述
截肢是指将已失去生存能力、危害健康、丧失生理功能的肢体截除。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与进步,大部分截肢的患者有可能参加社会工作,有自己的职业,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但是,截肢后必然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躯体残疾和缺陷,从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这对治疗极为不利。对于肢体残疾者来说,疾病或事故给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肢体的残缺,也是心理的残缺、人际交往的残缺。所以,康复人员在积极配合医生采取治疗措施及常规护理的同时,应针对心理反应及时采取应对机制,使患者尽快恢复心理健康。
截肢术是严重的破坏性手术,患者往往难以接受这一沉重的打击,从而表现为悲观、失望、痛不欲生,因此,医务人员在积极配合抢救的同时,应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使患者感受到真诚的关怀与信任,对神志清醒者应向其讲明手术的目的及手术对解除痛苦、保障生命的重要性,并向其介绍现代假肢业的成就,鼓励他们面对现实,树立生活信心,增强生活勇气,并动员其家属参与,通过家属的理解、爱护与鼓励,给患者以心理支持。
二、截肢患者术后的心理变化
(一)自我概念的改变
(1)自我形象紊乱 患者截肢后必然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躯体残疾和缺陷,影响形象,术后恢复期患者往往更加关注自己的外表,尤其是女性,她们最难适应失去肢体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
(2)自尊下降 截肢后患者日常工作受到影响,女性患者较注重家庭成员对自己的态度,男性患者则更注重病后的社会角色变化,如地位下降、工作能力下降、劳动力下降等。
(二)不确定感
(1)焦虑、恐惧的心理 患者因患肢疼痛严重,担心病情发展而导致截肢,会产生极大的精神压力,几乎所有患者都担心失去肢体对今后生活的影响,尤其是下肢截肢后,患者更担心以后的生活,可能出现焦虑、恐惧的心理。
(2)强迫的敏感性增高 截肢患者经历了痛苦的病程,往往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访谈中发现,大部分人对自己的身体敏感性有所增高,在术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对已经切除部分的肢体存在着一种虚幻的疼痛感觉,多为持续性疼痛,且以夜间为甚,有时夜间忘记自己已截肢,常出现跌伤,尤其是骨肿瘤患者常担心手术时医生没有完全切除干净病灶。
(三)社会适应力改变
(1)害怕与人交往 截肢术后患者生活习惯会有所改变,以前喜欢热闹的人,术后则沉默寡言;受不了亲友们那种怜悯而怪异的眼光;不想出去散步,不想见任何人。
(2)无助感 截肢后患者往往感到前途一片漆黑,整天沉浸在悲伤中不能自拔,拒绝治疗和护理,破坏物品,甚至想自杀。内心感到无助,这种无助来自于个人、家庭和社会。
另外,截肢的部位范围、患者的个体情况和截肢的原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心理状况。例如:食指切断的影响就比小指切断的影响要大得多;女性较男性更注重切断部位对外观的影响;对于突发的意外事件引起的截肢,患者可能出现愤怒的情绪或攻击性行为;对于疾病所致的截肢,患者可能非常悲伤和抑郁;而自杀、自残者,则有可能发生再次的自杀、自残行为。
三、心理康复措施
截肢术后是肢体损毁性外伤患者康复的开始,要让患者能以新的角色、健康的心态回归社会,重要的是心理康复。负性情绪的产生主要集中在48h内,截肢后3年内变化最大,而较长时间内未减轻者,以后再减轻和消失也更加困难。因此应该针对每个阶段患者的不同心理特征和表现,及时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干预,有利于消除患者的不良心态,确保患者心身的真正康复,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根据临床经验,康复治疗师在对截肢患者进行心理康复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应用支持性心理治疗
康复治疗师应鼓励患者勇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提出问题,做到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纠正他们的错误观念,对有自杀念头者,应加强巡视,予以心理疏导,多与其谈心、聊天等,以消除其自杀念头,待患者情绪稳定后可以列举一些康复治疗效果比较好的病例给他们听,激发他们的积极情绪和信心,鼓励他们参加一些文化娱乐活动,正确引导他们正视伤残现实,协助他们重新塑造自我形象,帮助他们设计切实可行的谋生手段,对他们现存的优点、积极处事的态度给予肯定,并适度进行表扬,以增强其自信心。
(二)积极寻找、利用社会支持系统
截肢患者的家属因截肢的发生也将出现一系列的心理变化,他们同样需要接受家庭成员截肢的现实,同时,还要给予患者生活上和心理上的援助。所以,应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以取得其配合,鼓励患者的家属、朋友陪伴探视,尽量多让患者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消除或减轻患者的孤独和被弃感,争取患者的家属、朋友、工作单位及社会有关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使患者解除因截肢后对社会地位、生活自理能力及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帮助患者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三)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心理康复方案
康复人员应针对患者不同心理反应及时采取应对机制,使患者尽快恢复心理健康。
(1)悲观、绝望患者的心理康复 术前积极配合医生,将截肢的必要性向患者及家属讲明,尤其是急诊患者,告知这是抢救生命的必要措施,截肢是最佳的治疗方法,如不截肢可能因肢体感染合并败血症而危及生命,截肢后仍有各种办法弥补。术后了解患者对今后生活、工作的初步想法,帮助患者树立身残志不残的信心,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工作,争取最好的治疗效果。
(2)焦虑、疑虑、抗拒患者的心理康复 避免使用伤害性语言,如训斥、指责、威胁等,同时也避免使用消极暗示性语言。康复治疗师应多巡视病房,与患者交谈,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倾听患者讲出内心最真实的感受,真诚地表示理解、同情,帮助患者分析病情及事故发生后的心理变化,鼓励患者正视和接受现实,帮助患者消除焦虑、疑虑、抗拒等不良心理情绪。
(3)对疼痛恐惧患者的心理康复 患者在高度紧张、消极、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影响下可导致内源性抑痛物质——内啡肽和脑啡肽的产生,而致痛物质及抗镇痛物质也增多,使疼痛时间延长或程度加重。康复治疗师应该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使患者感到被理解、被关怀,并热情主动地与患者交流。平等的双向交流会产生强大的力量,使患者减轻心理负担。同时告诉患者手术是在充分麻醉下进行的,麻醉后便不再疼痛,使其产生信任感。
(4)因经济困难担心医疗费用患者的心理康复 为患者排忧解难,向其说明医院的收费标准,并建议医生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考虑患者的承受能力,尽可能节约。安排家属及时探视。领导、同事和朋友的安慰和鼓励,均能增强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从而减轻患者的焦虑心理。
(5)根据不同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和家庭、社会背景,灵活地进行心理疏导 对青少年患者,讲述张海迪、桑兰等身残志不残的故事,激励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将来同样能为社会作出贡献;对中老年患者,用坦诚的态度与之交谈,对他们遭遇的灾难深表同情和理解,讲明精神因素对疾病预后的重要影响。
总之,康复治疗师应理解患者的各种不良情绪和行为,提供适当的环境,帮助患者消除愤怒的情绪,克服其适应不良的行为,使其适应肢体残缺的自我,发挥最大的潜能,充分利用残存的功能,回归社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