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婴幼儿期精细运动发育规律

婴幼儿期精细运动发育规律

时间:2022-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婴幼儿精细运动能力是评价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婴幼儿早期教育的依据,同时也是婴幼儿画画、写字、生活自理等活动的基础。一般而言,视觉功能率先发育,继而引导了上肢精细运动功能的发育,并使其动作更为精细准确、更加协调麻利。因此,精细运动发育的关键是手、眼的协调功能发育。婴儿大约3个月时,随着握持反射消失,开始出现无意识抓握,这标志着手的动作开始发育。

第一节 婴幼儿期精细运动发育规律

案例引导

患儿,男,7个月,系第一胎,孕38周,脐带绕颈1周,剖宫产后患儿呼吸困难,诊断为“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患儿前囟已闭合,额骨内陷,颅骨重叠,双眼球活动自如,对光反射灵敏,抬头无力,头颈部控制力差,四肢主动活动偏少,双手握拳,对外界声光刺激反应迟钝,四肢肌张力明显增高。辅助检查显示:颅脑CT检查示“脑萎缩,多发脑软化灶及局部蛛网膜钙化灶”。请思考:①正常7个月大的婴儿的精细运动特点是什么?②姿势对精细运动的影响有哪些?③视觉发育对精细运动的影响是什么?④原始反射对精细运动的影响有哪些?⑤患儿精细运动异常发育的原因有哪些?⑥如何选择合适的评定量表?

精细运动能力(fine motor skills)是指个体主要凭借手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或小肌群的运动,在感知觉、注意等心理活动的配合下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婴幼儿精细运动能力是评价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婴幼儿早期教育的依据,同时也是婴幼儿画画、写字、生活自理等活动的基础。

精细运动能力着重于上肢的功能,上肢的精细运动是在人体具备了基本的姿势和移动能力发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视觉功能的发育同样也受到姿势和移动能力发育的影响,同时反过来又促进了上肢精细运动的发育。可以说姿势和移动、上肢功能、视觉功能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而共同发育的关系。

上肢精细运动的发育离不开手、眼的协调功能。一般而言,视觉功能率先发育,继而引导了上肢精细运动功能的发育,并使其动作更为精细准确、更加协调麻利。因此,精细运动发育的关键是手、眼的协调功能发育。

一、手功能发育

手是最复杂、最精细的器官,是认识客观世界、与外界交往的一种重要工具。但是手的这种灵活性并非与生俱来,而是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发育过程且遵循一定的发育规律。

1.人的手具有操作便利的各种特征

手掌呈拱形,手指能对掌运动,容易抓住和把持住物体,由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构成的上肢使得手能够到达的范围明显扩大。此外,一只手按住物体,另一只手便能操作,这种双侧分担功能增加了操作性并提高工作效率。5个手指从功能的角度上说是必要而且充分的。上肢同时接受大脑皮层和脑干的运动神经支配,使姿势、粗大运动及手指的分离运动协调发展,从而能够满足对运动的精细调节和选择。

2.原始反射的作用

原始反射具有双刃剑的作用,虽然妨碍身体的自由活动,但对协调运动也起到促进作用。触摸手指甲和手掌尺侧会出现逃避反应,这在发育早期占主要地位。随后出现握持反射并逐渐增强。逃避反应表现为腕关节背伸和手指伸直外展,而握持反射则表现为腕关节掌屈和手指屈曲内收。由于两种反射的相互拮抗作用,最初的握拳姿势的手逐渐发育成为具有腕关节背伸和手指屈曲内收能力的功能手。

3.手的功能

手的功能可以归纳为“攻”和“守”两种功能。所谓“攻”是指手面向周围环境,并向其靠近;“守”则是指远离危险的环境,保护自己。前者是伸的动作,后者是屈的动作。这种伸展和屈曲的基本动作类型在新生儿是以反射的形式出现的。伸展和屈曲动作总是与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能反映对环境的理解程度,即接近有利环境而躲避危险环境。此外,伸展、屈曲加上内收、外展、内旋和外旋的动作,使得人在与环境的攻击、防御的过程中手的功能更具灵活性。上肢运动功能的精细化使得手具备了操作能力,随着操作过程的不断练习,手识别物体的能力也随之提高。

手的精细动作主要包括手伸向物体、抓握物体、放下物体或操作物体等。

(一)抓握动作发育

1.抓握动作发育的意义

(1)通过抓握动作来掌握使用物体的方法,初步体验使用工具的方法。

(2)通过抓握动作,认识了物体的属性如形状、大小、质地、冷热等,手部动作丰富了婴幼儿探索环境的方式,拓展了获得信息的途径,使其能够主动、有效地探索环境。

(3)抓握动作是个体最初的和最基本的精细动作,在此基础上发展写字、画画和生活自理动作技巧。

2.抓握动作发育规律

(1)由无意识抓握向有意识抓握发育。

婴儿大约3个月时,随着握持反射消失,开始出现无意识抓握,这标志着手的动作开始发育。由于无意识抓握动作不断反复,同一个动作总是引起同一个结果,因此形成了一种“学会了”的动作。6个月左右,婴儿注意到手的存在且能随意张开,开始出现有意识抓握动作。有意识抓握动作的出现标志着手动作发育的一个重大飞跃。

(2)由手掌的尺侧抓握向桡侧抓握发育。

5个月尺侧手掌抓握;6个月全手掌抓握;7个月桡侧手掌抓握;8个月桡侧手指抓握;9个月拇指、食指对指抓握。

(3)由不成熟的抓握模式向成熟的抓握模式发育。

不成熟的抓握模式即全手掌抓握形式,是指拇指向下或在与手背平行的高度弯曲取物的模式。在上肢动作未分化阶段,婴儿往往采取此种模式抓握。

7个月开始,随着稳定点由近端关节向远端关节移动,使得手指能够捏住物体。手的抓握动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逐步学会拇指与其余手指对指抓握的成熟掌握模式。

(4)由抓握物体向放开物体发育。

人类首先学会抓握动作,然后逐渐学会张开物体。也就是说婴幼儿先会拿起物体,然后才学会将物体放到一处。放开较抓握更为精细,更具有目的性。

3.抓握动作的发育过程

抓握动作的发育是逐渐由最初的肩部、肘部的活动发展为成熟阶段的指尖活动的过程,需要经过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新生儿:紧握拳。

1个月:常常握拳。

2个月:偶尔能张开手,给物体能握住。

3个月:手经常张开,给物体能握住数秒。

4个月:常常去抓物体,但抓不到物体。

5个月:积木碰到手时出现主动抓握动作,但不协调,此动作为尺侧手掌抓握(图5-1)。

img47

图5-1 尺侧手掌抓握

6个月:用全手掌抓积木,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抓握动作(图5-2)。

img48

图5-2 全手掌抓握

7个月:桡侧手掌抓握(图5-3)。

img49

图5-3 桡侧手掌抓握

8个月:桡侧手指抓握(图5-4)。

img50

图5-4 桡侧手指抓握

9个月:用拇指、食指对指抓握(图5-5)。

img51

图5-5 拇指、食指对指抓握

(二)双手协调动作发育

双手协调(hand coordination)是指同时使用双手操作物体的能力,如将物体从一只手传递到另一只手,同时使用双手进行游戏,如拍手等。双手协调动作的发育,使精细运动更加协调,为更好地掌握手操作技能奠定基础。

双手协调动作发育规律如下。

4个月:能够有意识地控制伸手,两手相接触(图5-6)。

img52

图5-6 两手相接触

6个月后:能抓住物体,放物体在两手之间玩耍,但灵活控制能力还不强。仰卧位时会抓住自己的脚,再将脚放到口中。当手中拿着一块积木再给另一块积木时,会扔掉原有的积木,然后去接第二块积木(图5-7)。

img53

图5-7 两手玩积木

7个月后:将积木由一只手传递到另一只手。当手中有积木再给一块时,能保留手中原有那块积木。这个阶段可以称为双手开始协调动作阶段(图5-8)。

img54

图5-8 换手传积木

9个月:能将双手拿的物体对敲,能拍手(图5-9)。

img55

图5-9 拍手

11个月:能打开包裹积木的纸,将积木放入杯中(图5-10)。

img56

图5-10 将积木放入杯中

12个月:将小丸投入小瓶,或取出小丸;翻书(图5-11)。

img57

图5-11 翻书

(三)生活自理动作发育

包括更衣、进食、保持个人卫生(如如厕、洗漱、修饰)在内的自理活动是基本日常生活活动的重要内容。这些在成年人看起来很简单的生活自理活动,对于发育早期的儿童而言却要付出极大努力,只有达到一定的发育水平后才能完成。

1岁:穿衣服时可伸手配合。

1.5岁:捧杯饮水。

2岁:很好地用勺和杯子、戴帽子等。

3岁:在帮助下穿衣服、独立进餐、大小便自理、洗脸等。

4岁:独立穿脱衣服、上下楼梯。

(四)绘画动作发育

1.握笔姿势与动作发育

无论绘画,还是书写,都要以灵活运用手中的笔类工具为前提。一般而言,2~6岁是儿童握笔动作技能迅速发育阶段。

(1)手掌向上的握笔动作

手掌向上的握笔动作是最早的握笔动作形式,包括整个手和手臂的运动,表现为抓笔时手掌心向上,手掌与手指一起活动来抓握笔。运用这种笨拙的握笔动作形式,儿童很难进行有目的的绘画和书写动作(图5-12)。

img58

图5-12 手掌向上的握笔动作

(2)手掌向下的握笔动作

手掌向上的握笔动作逐渐被手掌向下的握笔动作取代,拇指与其他四指开始在绘画和书写动作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图5-13)。

img59

图5-13 手掌向下的握笔动作

(3)手指握笔动作

手指握笔动作是指主要以拇指、食指及中指握笔。随着手的协调运动能力发育,儿童握笔的部位逐渐向笔尖部位靠近,可用手指调整握笔的姿势和位置,手臂及肘部的动作频率逐渐减少。2~3岁儿童可握住靠近笔尖的部位,主要依靠肩关节的活动进行绘画和书写,随后逐渐发展为用肘部来控制笔的运动,最后发展为用手指的活动来控制笔的运动。握笔动作发育特征:①握笔部位逐渐靠近笔尖;②随着握笔动作的不断成熟,身体坐位姿势趋于垂直,这种姿势可以减少手臂的支撑作用,使手的动作更为灵活、自由。也就是说,在握笔绘画和书写动作中,离躯干中线较近部位的活动越来越少,而躯干远端部位的活动越来越频繁(图5-14)。

img60

图5-14 手指握笔动作

2.绘画动作发育

大多数儿童在15~20个月时就开始出现无规则、无目的的乱涂乱画动作。5岁左右能达到绘画水平线、垂直线、圆圈、正十字、右角平分线、正方形、左角平分线、交叉线和三角形9种图形的水平。绘画动作发育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乱涂阶段(scribbling stage):主要获得绘画所必需的手眼协调能力。

(2)组合阶段(combining stage):主要是图形的出现与混合,开始学会描绘螺旋、十字等基本几何图形,2岁左右的儿童能画出一系列螺旋和圆圈,随着动作协调控制能力及目的性的增强,能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图形进行较为精确的临摹和绘画。随后,能够进行简单的几何图形组合的绘画。

(3)集合阶段(aggregate stage):不仅能够完成几个简单图形混合的、较为复杂的图形,而且能将几个图形、图像组合。例如,绘画同时有人物和图像的图片。

(4)图画阶段(pictorial stage):在绘画中混合的图形的数量增多,图画的内容也更为复杂,绘画动作也更为精确、复杂。

几乎所有儿童绘画动作的发育都要经历上述四个阶段,但达到每一阶段的具体年龄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五)手的知觉的发育

人的各种信息绝大多数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取的。除此之外,手的触觉也是人们认识物体的重要途径。手的知觉发育的规律:新生儿的触觉已很敏感,尤其以嘴唇、面颊、手掌、脚掌、前额和眼睑等部位最敏感。出生时痛觉已存在,但较为迟钝,2个月后逐渐改善。温度觉很灵敏,尤其对冷的反应。对物体的质地、重量和形状探索较晚。

(六)婴幼儿精细运动发育顺序

随着年龄的增长,动作的随意性也日益提高。有人对婴幼儿精细运动发育顺序进行研究,发现精细动作发育有规律可循(图5-15)。

img61

图5-15 婴幼儿手的抓握动作发育顺序

(七)婴幼儿精细运动发育的关键年龄

婴幼儿精细运动发育的关键年龄如表5-1所示。

表5-1 婴幼儿精细运动发育的关键年龄

img62

二、视觉功能发育

视觉是个体最重要的感知觉之一,个体对外部环境的大多数感知信息都由视觉提供。婴幼儿视觉功能发育尚未完善,需在外界环境不断刺激下才逐渐发育成熟。出生后6个月内视功能发育最快,1岁左右时接近成人,6岁时发育基本完善。眼球运动的自由控制能力在出生后6个月左右完成。视觉功能发育进而引导了精细运动能力的发育,并使其更加精细准确。因此,1岁前是婴幼儿视觉发育的黄金时期。

(一)视觉发育过程

视觉发育包括视觉定位、注视、追视、视线转移等。

1.视觉信息反馈处理阶段(0~2个月)

新生儿调节晶状体的能力较差,不能准确聚焦,以致视物成像模糊。有瞳孔对光反射、眨眼反射。能感觉到眼前摆动的手,不过距离很有限,能看清约20cm距离处的物体。眼球只能随头颈转动,头部和上肢活动限制了眼球运动,追视范围比较小,如果在头顶20~25cm处悬挂一个直径为8~10cm的红色圆环,左右摆动,能注视45°范围。虽然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会妨碍眼球随意运动,但有助于向伸手侧注视。

2.物体辨认阶段(3~6个月)

随着头颈部稳定程度提高,眼球控制能力不断增强,出现眼球随意运动,能够辨别不同的面孔。双手向中线合拢时,双眼能够注视物体。眼球运动控制发育规律:首先是水平方向追视功能的发育,其次是垂直方向追视功能的发育,最后是斜向追视功能的发育。

(1)4个月时,随着头部左右转动动作的出现,追视和视线转移也随之发育。

(2)6个月时,眼球已能进行快速运动,并能通过正确调整眼球转动来辨认不同焦距的物体。

3.精细辨认物体阶段(7个月及以后)

随着追视功能的发育,眼球的精细运动能力提高,开始能够辨别物体空间的距离和深度,有助于了解自身运动时与周围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而能感觉到物体的存在,避免与物体发生碰撞。

(二)视力发育特征

婴幼儿视力发育随年龄增长而发育,但不是无限增长。

(1)前8个月为视力高度发育时期。如果正常人读书距离约35cm,那么1个月大的新生儿要拉近到约6cm;4个月婴儿距离约12cm;8个月婴儿距离约24cm。

(2)3~5岁是视力提高最快的阶段。1岁时视力为0.2~0.4;2岁时视力可达到0.5~0.6;3岁时视力为0.6~0.8;4岁时视力为0.8~1.0;5~6岁时视力大致可达到成人的水平,为1.0。

(三)婴儿视觉功能发育顺序

婴儿视觉功能发育顺序如下。

新生儿:有分辨人面孔的能力。

1个月:能看见面前20cm左右的物体,双眼能跟随水平方向移动的物体追视,范围可达45°。

3个月:能注视近处的物体,眼球能自由运动。眼球并不能注视,但会被面孔、灯光或运动物体所吸引。对光线的反应及辨识能力已经相当不错。双眼追视、移动物体范围可达180°。

4个月:双眼辐辏协调好,开始会辨别颜色,能对双眼的视线进行调整。

5个月:双眼辐辏协调好,能凝视物体。

6个月:视网膜已发育良好,看物体时能用双眼同时看,已获得正常的“双眼视觉”。因此,眼睛和双手可以相互协调做简单动作。对距离及深度已有一定的判断能力。

7~8个月:从卧位发展到坐位,同时也代表着视力范围从左右发展到了上下,视野完全不同。此阶段眼睛、手脚、身体等协调能力较佳,所以是视觉、听觉和表情反应最佳的统合时期。

9~12个月:此时通常喜欢坐着丢东西,然后爬行追物品,或者想要站立拿东西等。那是因为婴儿看到物品,以丢东西的方式来测距离,也有了空间感,同时也证明了视觉发展程度。

三、手眼协调能力发育

手眼协调(eye-hand coordination)是指在视觉配合下手的精细动作的协调性。手眼协调能力的发育随神经心理发育的成熟而逐渐发展起来,标志着发育的成熟度。

(一)手眼协调能力发育的意义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才能真实地了解周围的事物。手也是认识事物的重要器官,手的活动可以促进脑的发育。眼睛可以看到物品的色彩、形状、大小等特性,而手则可以触摸物品,感受它的质地、粗糙度、冷热等特性,通过手和眼的共同作用,可以发现手中物品更多的特性,可以更快、更全面地了解周围环境。此外,在眼睛的监控下,通过手的动作,还可以发现物体的上下、左右、前后等空间特性。只有手眼协调活动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儿童各项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手眼协调能力的发育对促进运动能力、智力和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儿童的全面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手眼协调能力发育过程

1.手张开及双手抱握阶段(0~3个月)

(1)仰卧位:1个月婴儿可以跟踪花棱棒,两侧达90°;2个月婴儿会注视自己的一只或两只手,拥抱反射、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有利于上肢的伸展。

(2)俯卧位:由于紧张性迷路反射作用,全身呈屈曲状态,上肢无法做分离运动,2个月婴儿俯卧位时抬头达45°,眼睛可以朝前看物体。

(3)坐位:2个月婴儿被家长环抱成坐位,可以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追视滚动的球。

2.手功能开始发育阶段(4~6个月)

(1)仰卧位:从颈部到肩部乃至躯干的抗重力伸展活动得到进一步发育,身体的姿势位置对上肢的影响逐渐减弱,仰卧位时手能向前方伸出。此时,随着躯干稳定性的提高,上肢能够带动肩部一起向前伸出。如4个月婴儿伸手抓玩具,6个月婴儿双手抱自己双脚玩耍。

(2)俯卧位:当需要将一侧上肢向前伸展时,与仰卧位不同,为了支撑躯干维持姿势平衡,会诱发整个腕关节呈过度伸展状态。因为在这一时期,无论上肢或是下肢,只要有某个关节出现伸展或屈曲动作就会引起其他所有关节的伸展或屈曲,即各关节间还未出现分离运动。同样,躯干的伸展也会诱发四肢的伸展以至于波及全身。随着躯干向抗重力方向的伸展幅度增加,要使俯卧位时髋关节呈完全伸展状态,必须使身体重心转移至臀部下方,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容易地完成向前伸出一侧上肢的动作。如6个月婴儿可胸部抬起,重心移向一侧,非支撑手举起,伸向玩具(图5-16)。

img63

图5-16 俯卧位重心下移

(3)坐位:6个月婴儿可以独坐,但需双手在前支撑,脊柱略弯曲,呈拱背坐。眼球运动已经平稳,能够完成视觉诱导下的伸手和握持前方物体。随着视线同时对手和物体注视,使得手的活动、手的感觉以及视觉信息有机统合在一起,最终经视觉神经传导通路对物体产生感知觉和认知,即只要是看到过的物体,就能回想起该物体的性质、质地、大小、形状、重量等。

(4)机制:在上肢支撑还不充分阶段,常通过颈部过度伸展状态、利用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来增加上肢的支撑能力。婴儿早期上、下肢运动受颈部活动的影响较大,随着用手支撑并抬高身体,使得身体重心可以向左右移动,上肢渐渐出现选择性动作的发育。通过不断的俯卧位维持及姿势变换练习,促进了上肢支撑能力的增强,进而促进手的伸展、物体握持及维持动作的发育。

3.手功能多样化发育阶段(7~9个月)

独坐能力的获得解放了婴儿的双手,使婴儿手眼协调能力和双手协调自主控制动作得到迅速发育,即进入了用眼睛引导手的动作、手功能呈现多样化发育阶段。如7个月婴儿可以将积木由一只手传递到另一只手;8个月婴儿可以看见木顶板上的木钉后用手拔出;9个月婴儿喜欢看着一手拿着一块积木互碰。

(1)姿势变换对手功能多样化发育的作用:坐位和跪位姿势有利于婴儿对环境的探索,婴儿必须学会从卧位到坐位、从坐位到跪位等多种姿势的变换。姿势变换时常通过伸展上肢动作作为支撑,跌倒时常通过伸展上肢动作以保护身体,这样使得手功能得到迅速发育和提高。随着抗重力伸展姿势的稳定发育,腕关节背伸和伸手功能得到发育,躯干也已经具备了伸展能力。由于目测距离准确性的提高,伸手抓物时手够不到或伸过头的情况开始减少,逐渐发育成手能伸向目标物体。

(2)爬行对手功能多样化发育的作用:爬行练习使得手掌逐渐具备了支撑体重的能力,同时也促进手掌拱形的形成,从而有利于稳固地抓住物体。承重与手功能发育关系密切,承重可提供信息反馈使婴儿注意到手,同时有助于手张开,上肢伸出。婴儿通过手掌向前后、左右做爬行运动,也促进手指的外展、伸展,以及手掌桡侧和尺侧功能的分离。这些活动均有利于促进拇指与其他手指对指功能的发育,也为下一阶段手指的抓捏或翻阅动作发育奠定基础。

4.手功能熟练阶段(10~12个月)

(1)坐位:不再需要上肢保持身体平衡,使腕关节和手指得到解放,逐渐能用指尖转动物体,使手指功能得到进一步发育。如10个月婴儿可以拉住系在玩具上的绳子;11个月婴儿可以脱自己的袜子;12个月婴儿开始翻书。

(2)立位与步行:10个月婴儿可以扶着小凳子坐起。当获得稳定的立位平衡后,上肢运动功能发育逐渐从姿势的影响中摆脱出来,能够完成更有自主选择性的够取、抓握、放下等动作。但在学步过程中,需借助上肢伸展(挑担样姿势)来保持步态的平衡。独立行走能力的获得更进一步解放了婴儿的双手,使精细运动有机会得到进一步发育。

(3)手指分离动作发育:当尺侧3个手指能够屈曲之后,使得尺侧有了较好的稳定性,能够完成使用食指指物的动作(图5-17)。能将小的物体放入比较小的容器内。开始时,使腕关节保持在悬空位置进行手指活动非常困难,可以先将手放在容器边缘以固定腕关节,然后再进行操作。此外,由于手指伸展常常会引起前臂旋后的联合运动,因此,当前臂旋后时可能会出现手指张开、手中物体掉落的现象。手的动作开始前,一般先由视觉引导手指的活动,熟练后,即使眼睛不看手指也能顺利完成操作活动。

img64

图5-17 手指分离动作

(三)手眼协调能力发育特征

1.整体运动向分离运动发育

当眼球运动与上肢功能发育稳定后,进一步向精细运动发育。随着躯干稳定性的增高,手和眼不再受姿势的影响,由最初的整体运动逐渐向手指分离动作发育。

2.抓握的稳定点由近端逐渐向远端发育

首先是手的外旋抓握,上肢由肩部带动,躯干稳定使得肩的运动成为可能;其次是手内旋抓握,以肘部和前臂运动为中心,此时肩和上臂的稳定是非常必要的;再次是手指的静态抓握促进了手指关节的运动发育,手指关节的运动需要肘部和前臂的稳定;最后是手指的动态抓握,使得笔尖运动必须依靠手指运动,手指关节稳定对保障手指运动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抓握的稳定点逐渐由近端向远端发育,最终发育成能够画画、写字的手的抓握形态(图5-18)。

img65

图5-18 抓握动作的发育

3.眼和手发育的共同形式

眼和手发育过程具有共同特征,即都经过无目的、触到、抓握、操作的顺序性发育过程。6个月以前,婴儿由于还不会坐,取卧位摆弄物体时,在多数情况下,眼睛看不见手上的物体,手的活动范围与视线不交叉。6个月后,婴儿能坐起来玩时,双手可以在视线的监控下摆弄物体,此时手的活动范围与视线交叉。这样,通过手和眼的作用,可以发现物品更多的特性,能更快地了解环境。例如,一个玩具,眼睛能看到它的颜色、形状,手能摸到它的软硬、质地。在眼睛的监控下,通过手的摆弄,还可以发现物体的上下、左右、前后的特性等。

第一阶段:不随意动作。如视觉主要以不规则的眼球转动为主,上肢以全伸展或全屈曲等共同运动形式或反射为主。

第二阶段:定向运动发育。此时,视觉发挥了定向作用,上肢功能是能将手伸向目标物体。

第三阶段:抓握物体。视觉起固定作用,即双眼注视物体,上肢功能是能紧紧抓牢物体。经过这一阶段最后达到操作阶段。

第四阶段:操作物体。视觉操作是指调节辐辏和视线移动,上肢功能操作是指抓、捏、回旋等手的精细动作的操作。手与眼之间的关系是视觉先于上肢,上肢接受视觉引导的同时共同协调发育。

4.从防御向功能发育

当手遇到危险刺激时会做出防御反应,从最初只具有感觉、防御的手向具有探索、功能的手方向发育。

5.从手到眼的发育

发育早期手活动主要有逃避反应、握持反应,由本体感觉和触觉刺激诱导产生,逐渐发育到由视觉刺激诱导,最终发育成为触摸物体后就能像看见物体一样感知物体。

6.利手的发育

对称姿势的获得促进双手动作发育,当手能越过中线伸展时,不论哪只手都可作为利手优先使用,而另一只手作为辅助手使用。

知识链接

利 手

利手(handedness),是指一个人日常生活中做技巧性活动时习惯使用的那只手。1岁以内婴儿的左、右手使用率在50%上下,随年龄增长右手使用率逐渐增加,2岁时猛增至70.3%,3岁时达79.2%,以后增长缓慢,至7岁时为85.1%;左手使用率随年龄增长而相应下降。如果父母都是左利手,子女就会有30%的可能是左利手;如果父母都是右利手,子女左利手的可能性是10%。一般需到动态三指捏阶段(4~6岁)才能判断哪只手为利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