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五节乳腺近红外线检查(

第五节乳腺近红外线检查(

时间:2023-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红外线检查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乳腺检查新技术,对人体安全、无损害、速度快、敏感而得到人们的欢迎。近红外线的穿透性和选择性形成了近红外线的乳腺成像原理。由于乳腺自身组织结构不同有的及各种乳腺疾病的所含血红蛋白量各异,因此,将会产生不同灰阶度影像。CDI是检查乳腺癌常用的初筛方法,但应严格按常规步骤操作,以防遗漏病变。

第五节 乳腺近红外线检查(CD I)

近红外线检查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乳腺检查新技术,对人体安全、无损害、速度快、敏感而得到人们的欢迎。但由于假阳性率较高,所以还应结合X线等影像检查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1930年以后陆续有医师报告利用近红外线摄像研究乳腺表面血管,1981年Morton利用红外线作为光源进行红外线摄像和将影像重现在监视器上,发现有许多影像是肉眼所不能见到的;1982年Carlson则进一步做广泛的临床试用,但这项技术仍被认为是实验性。

近年来,美国对此项技术的应用有较好的发展,对乳腺检查效果做出较为肯定的结论。但由于缺少诊断标准尚未得到FDA的通过,所以未能在临床应用。目前,世界上使用此项技术的国家尚为数不多。

■一、近红外线透光技术原理

近红外光谱对物体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尤其人体软组织如脂肪、纤维组织和肌肉等。近红外光谱对其独有较强的穿透性,其穿透程度与物质密度有关,因此当近红外光穿透人体软组织时,因红血蛋白的吸收会产生遮光阴影,这种阴影的范围和灰度将反映局部含血红蛋白的分布量的范围。近红外线的穿透性和选择性形成了近红外线的乳腺成像原理。

一般正常乳腺血流量分布较均匀,血管走行大致符合正常解剖分布,近红外透射时大部分恶变病灶部分光束可以透过,所以在监视屏上表现均匀的透光区域及少量的血管影。当肿瘤发生时情况会有很大的不同,由于癌细胞产生促血管生长因子,使癌灶旁血管丛生、癌性充血、癌组织周围血红蛋白增加,所以当近红外线透射时,大部分被吸收而产生吸光影,或完全被吸收以后产生黑色的吸光团,通过近红外摄像系统转移到监视屏可以显示不同的灰阶度和血管阴影,根据血管和不同灰阶度的交叉所产生的图像所鉴别病变性质的依据。

CDI检查对乳腺癌的敏感性在某种程度上远高于其他检查方法,但其确诊率尚不如乳腺拍片及细胞学检查,另外乳腺CDI诊断由于过去没有统一标准而影响这项技的推广与应用,因此进一步研究和标定CDI各型的诊断标准是提高CDI诊断水平的重要课题。由于乳腺自身组织结构不同有的及各种乳腺疾病的所含血红蛋白量各异,因此,将会产生不同灰阶度影像。

■二、CDI临床操作技术

CDI是检查乳腺癌常用的初筛方法,但应严格按常规步骤操作,以防遗漏病变。因CDI光源属于无焦点的发散光束,故病灶离探头越近、离成像面越远则显像越模糊,甚至不能成像。为提高CDI对病变的显示率,需尽量缩短光源与成像面的投照距离。

(一)正常乳腺

年轻的乳腺呈均质的灰色,为了看清楚,探测器亮度可适当调高,绝经期乳腺腺体退化,腺体萎缩呈均质的较高的浅色。两侧乳腺的血管尖型大致对称呈镜面像。

妊娠和泌乳期乳腺由于腺体和纤维组织增加,乳腺需高强度光源的探测器,可见均匀的深灰色阴影,血管阴影加重增粗。

(二)乳腺恶性病变

缩小光圈,减低CDI监视屏上的亮度可清楚地显示出局限性边缘不清的深灰或黑色的不均匀的吸光团,加压后不退色(不发白),有时全乳呈深灰,需要增加探测器的亮度来得到与正常乳腺同样分辨率图像,周围有C型血管,双乳静脉系统的对称性消失、未受累乳腺呈正常表现。受累乳腺静脉扩张,呈广泛性扭曲和迂回,同时伴有静脉数量增加等,这是一个重要的CDI所见。腋窝淋巴结呈浅灰或深灰色圆形均匀的灰色阴影。总结乳腺恶性肿瘤CDI图像有以下特点:①多级灰度倒环较多见,所以大部分倒环均为4级。②在多级倒环中三级灰度并不占据很大面积,点状和小片状三级灰度较多见。③在三级倒环周围,1~2级倒环面积较大,倒环面积较大而且分布不规则,尤其与中心的3级环无向心性分布。④血管丰富而且大部可以看到C型血管。

■三、小结

①CDI作为当乳腺癌普查的初筛手段。

②CDI对致密型乳腺的中,青年妇女敏感性可能高于乳腺钼靶拍片检查。

③CDI对乳腺充血性病变和血管的显示有一定的特点。

④CDI对人体无任何伤害,检查时无痛苦,速度快、效率高、是实施大面积普查乳腺癌初筛的最佳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