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血管外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血管外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时间:2023-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血管移植手术病人麻醉期过后应取平卧位或低半卧位,避免关节过曲、挤压、扭曲血管,避免剧烈活。少量出血时可局部按压,遵医嘱减少抗凝药量;当出血量较多时应及时通知医生采取手术止血。②肾的监测:术后监测每小时尿量、尿比重、PH值、血肌酐、尿素氮的变化,当血肌酐≥176.8~265.3mmol/L提示有早期肾衰。

一、血管外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一)术前护理

1、按外科手术前一般护理常规。

2、皮肤的准备:血管外科的手术切口多属于清洁切口,备皮时应注意避免损伤皮肤。

3、术前血管造影的护理

(1)术前评估造影的穿刺部位的皮肤。

(2)碘过敏试验:有皮肤涂碘剂、口服碘剂、静脉注射30%泛影葡胺1ml等方法,如采用静脉注射碘过敏试验,应备好抢救药品如肾上腺素等。

(3)术日晨禁食不禁水不禁药,可以喝一些牛奶。

(4)造影当日8AM前准备好病历和镇静剂。晾白开水,备术后饮用,标记动脉波动点。

(5)造影后患肢制动6~8小时,不能弯曲,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或血肿形成、造影剂迟发过敏反应、肢体远端血运情况,如动脉搏动、皮温、皮色及感觉情况。术后2小时内每15分钟记录一次。

(6)术后如无胃肠道反应可进食,多饮水,记录24小时内每次尿量。

(二)术后护理

1、按外科术后一般护理常规。

2、体位:所有静脉手术、静脉动脉化或截肢手术的病人术后需将术侧肢体远端抬高,一般高于心脏水平约20~30cm。血管移植手术病人麻醉期过后应取平卧位或低半卧位,避免关节过曲、挤压、扭曲血管,避免剧烈活。

3、注意观察引流、切口情况,监测各种引流管的引流液性质、颜色及量;注意有无活动出血,记录每小时尿量;注意下肢有无缺血性剧痛,观察其颜色、温度、末梢动脉波动情况;警惕末梢动静脉血栓所至局部坏。

4、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1)血栓形成

①术前了解病人血管造影显示的病变远端血管通畅情况。

②少输或不输库存血。

③术后保持正确的卧床体位。

④合理应用抗凝药,监测相关的化验指标。

⑤鼓励病人进行床上肌肉伸缩活动及早期离床活动。

(2)出血

①术前了解病人凝血化验的各项指标。

②术后首次使用抗凝药的时间应遵医嘱,,准确、定时、定量给药。

③注意观察引流液颜色、量,注意伤口有无渗血。少量出血时可局部按压,遵医嘱减少抗凝药量;当出血量较多时应及时通知医生采取手术止血。

(3)感染

①术前掌握病人有无感染灶,皮肤准备时要避免损伤皮肤。

②术前、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要按时给药,维持正常的血药浓度。

③术后做好各种管道的护理,保持无菌操作;保持伤口的无菌,避免尿液、分泌物的污染。

④注意观察体温的变化,如出现异常体温,应及时做血及伤口分泌物培养。

(4)多脏器功能衰竭(MOF)

①肺的监测:肺多为MOF的始动器官,病人表现为进行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重要注意监测病人的潮气量、呼吸频率、气道压力、血氧饱和度、血气指标,加强气道护理,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呼吸道通畅,定时雾化。

②肾的监测:术后监测每小时尿量、尿比重、PH值、血肌酐、尿素氮的变化,当血肌酐≥176.8~265.3mmol/L(2~3mg/dl)提示有早期肾衰。

③胃肠道监测:观察胃液、呕吐物及大便性状、胃液PH值、肠鸣音等,及时发现出血、肠麻痹、肠绞痛及无结石胆囊炎和胰腺炎。

④中枢神经系统监测:监测病人的意识变化。

⑤心血管功能监测:重点监测病人血压、心律、心率、中心静脉压的指标,用以掌握病人心脏的前后负荷、心肌收缩力及心率的情况。

⑥血液系统监测:术后观察病人有无皮肤紫癜、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及血尿;观察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3P试验、凝血酶原时间及出凝血时间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