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感染性疾病
【病例1】宝宝顾楷瑞,男孩,12岁。发热5天伴出血点,烦躁不安、面色发灰。
宝宝症状
宝宝于近5天来持续发热、头痛、四肢酸痛,但关节无红肿,活动不受限。发病第2天皮肤见出血点,以胸骨及上肢为多,针尖大小,同时鼻衄两次,量不多。面部与上半身发红,与体温增高程度无关。3天后宝宝出现呕吐、腹泻。每天呕吐4~5次,与进食无关。腹泻3~5次,为消化不良便,未见脓血,内含水分中等量。半天来宝宝烦躁不安,面色先苍白后发灰,尿少。
医院检查
宝宝体温39.5℃。营养发育中等。神志清楚,精神萎靡,时而烦躁。急性病容,呼吸急促,面色发灰,口周发青,唇色轻度发绀。球结膜轻度充血。口腔黏膜可见陈旧出血点,咽充血,扁桃体不大。胸背部可见散在出血点,但色已发暗。两肺呼吸音正常,心音低钝,心率快、律齐,未闻杂音。腹软,脐周有轻度压痛,肝、脾未及。下肢轻度浮肿,肢端发凉、轻度发绀。
观察治疗
宝宝休克伴有发热,先按感染性休克处理。首先进行扩容,同时用血管扩张药多巴胺和阿拉明,镇静,给氧,在用抗生素的同时加氢化可的松。因宝宝心音低钝,心率快,应用速效洋地黄制剂。经24小时的抢救,血压上升,面色也有好转。但呼吸仍然急促,尿量少,下肢浮肿明显,休克有所好转。
查明病因
宝宝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本病为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可经蚊、蜱、鼠类等传播。主要表现为发热、出血、肾损伤三种症状。本病的表现具有典型性特征:病初可见三红表现,即面、颈和上胸部皮肤潮红;继而有三痛,即头痛、腰痛和四肢酸痛;尚有三联症,即呕吐、腹胀及腹泻。用免疫荧光法测流行性出血热抗原或抗体,可作出病原学诊断。
中医预防及保健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加强预防、早期诊断、积极治疗是关键。
【病例2】宝宝潘XX,男孩,6岁。发热两天,出皮疹一天。
宝宝症状
宝宝于近两天发热,体温在38.5℃左右,有流涕、咽痛,无咳嗽。第2天晨起发现宝宝全身出皮疹,为红色丘疹。体温不降,下午升至39℃。宝宝既往未曾患过猩红热,无猩红热接触史。
医院检查
宝宝体温39℃,呼吸26次/分钟,脉搏120次/分钟。营养发育中等。呼吸平稳。眼睑无浮肿,脸部较多红丘疹,但无口周苍白圈。舌质绛红,乳头明显。口腔黏膜清洁,咽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颈淋巴结可及,黄豆大小,无压痛及粘连。两肺呼吸音正常,心音有力,律齐,未闻杂音。腹平坦,全腹软无压痛,肝、脾未及。下肢无浮肿,关节无肿胀。全身密集红色丘疹,部分融合,贫血性皮肤划痕现象阳性。
观察治疗
观察:从宝宝发病过程,皮疹的形态和分布情况,仍应考虑为猩红热。
治疗:用青霉素治疗。宝宝住院第3天,体温降至正常,用青霉素一周停药。指端出现脱皮,其他部位可见脱屑。宝宝住院10天出院。出院前査尿,蛋白已消失。
查明病因
宝宝诊断为猩红热并发肾炎。该病肾炎多发生于病程的第3周左右,肾炎的病程约4周,多数可痊愈,少数可迁延成慢性,甚至发生尿毒症。宝宝在入院时尿检查有蛋白,随体温正常而消失,系热性蛋白尿,并非为肾炎所见。
中医预防及保健
猩红热是一种以发热及出现猩红热皮疹为特点的疾病,中医称为丹痧或烂喉丹痧。猩红热病菌存在于患病宝宝的鼻、咽部的分泌物中,通过飞沫散布在空中,使健康人吸入后被传染。建议患病宝宝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多采用青霉素治疗,中医以清热解毒治疗为主。患病宝宝要多饮水,食用易消化食品,并注意隔离休息以免发生传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