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宝宝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

宝宝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

时间:2023-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宝宝诊断为化脓性胃炎,口腔化脓性溃疡。为绝对排除急性阑尾炎,在家长的要求下,作剖腹探查。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为小儿腹痛的常见病因之一,临床上易与急性阑尾炎相混淆,多见于7岁以下的小儿,多属病毒感染。及早行腹部B超检查可明确诊断,防止疾病的误诊,有助于正确处理病情,指导治疗,提高疗效。

宝宝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

【病例1】宝宝程XX,女孩,两天,呕吐伴有咖啡样物一天。

宝宝症状

宝宝第1胎第1产,羊水早破顺产。生后无窒息。生后不久即出现呕吐,初为黏液,后伴有咖啡样物。半天来出现阵发性发绀。已有胎便。未给宝宝测量体温。

医院检查

宝宝体温38℃,呼吸45次/分钟,反应尚可,口唇轻度发绀。口腔黏膜清洁,咽反射存在。两肺呼吸音正常。心音尚可,心率160次/分钟。律齐,未闻杂音。腹胀满,尤以上腹明显,似有压痛。四肢肌力正常。拥抱反射和觅食反射存在。

观察治疗

宝宝胸部X线检查心脏正常,右下肺纹理增重。用氨苄西林控制感染,对症处理。第2天皮肤黄染明显,呕吐不止,腹胀加重,肺部可闻啰音,体温上升至39℃。呕吐物为黄色脓样物,量多。作胃肠减压时,从胃管抽出大量上述脓液,再次脓性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上消化道造影,经胃管注入,提示上消化道未见畸形。继而出现口腔化脓性溃疡。

查明病因

宝宝诊断为化脓性胃炎,口腔化脓性溃疡。本病可由其他器官感染经血源扩散而引起,也可继发于胃部疾病、或由口腔吞入病原菌直接从糜烂处进入胃壁而引起。宝宝碘液造影可见胃扩张、胃潴留、黏膜增粗、排列走行紊乱。本病的病死率高,关键是及早诊断,及早应用强有力的抗生素控制感染。可采用引流排脓,支持疗法,部分宝宝可作胃部分切除。

【病例2】宝宝程XX,男孩,5岁。发热、呕吐、腹痛。

宝宝症状

宝宝近两天来发热,体温38.5℃。同时伴腹痛,位置不定。呕吐每天3~4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非喷射性。大便正常。无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

医院检查

宝宝体温39℃,呼吸32次/分钟,脉搏116次/分钟。宝宝营养发育中等,神志清,精神尚可,呼吸平稳,面色正常,咽部无充血,扁桃体不大,浅表淋巴结不大,两肺呼吸音清。心音尚可,心率116次/分钟,律齐。腹软、平坦,全腹有压痛,以右中腹为明显,无肌紧张,未及肿块。四肢活动正常。皮肤无出血点及皮疹。

观察治疗

观察:宝宝除高热、消化道症状外,无其他系统表现。与常见的急腹症相比,病情轻些。压痛在右中腹,不是典型阑尾区,但高位或异位阑尾也是存在的。

治疗:先用保守治疗,肌肉注射青霉素。住院第2天,体温仍高,但腹痛及呕吐症状未加重,腹部检查同前,无肌紧张。为绝对排除急性阑尾炎,在家长的要求下,作剖腹探查。手术中发现阑尾无炎症,在回肠末端有数个淋巴结充血、水肿。继用原治疗不变。第3天体温开始下降,第4天即正常。腹痛及压痛也消失。继用药两天,停药后情况良好。

查明病因

宝宝诊断为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呕吐可见于多种疾病,所以本病诊断难度很大。有时在淋巴结发炎部位可触及结节样肿物,但因位置较深或腹部脂肪较厚,很少能检查出来。本病预后良好,应用抗生素治疗,数日即可痊愈,未见有并发症。

中医预防及保健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为小儿腹痛的常见病因之一,临床上易与急性阑尾炎相混淆,多见于7岁以下的小儿,多属病毒感染。及早行腹部B超检查可明确诊断,防止疾病的误诊,有助于正确处理病情,指导治疗,提高疗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