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 胆道系统疾病
一、胆道系统的解剖
肝内胆管和肝内肝动脉、门静脉及其各级分支的分布和走行大体一致,三者同为一结缔组织鞘(Glisson鞘)所包裹(图3-22)。
左、右肝管出肝后,在肝门部汇合形成肝总管。在肝门处,肝管、门静脉、肝动脉三者关系密切,一般是左右肝管在前,肝左右动脉居中,门静脉左右干在后;左右肝管的汇合点位置最高,门静脉分为左右主支的分叉点稍低,肝固有动脉分为肝左右动脉的分叉点最低。肝总管直径为0.4~0.6cm,长约3cm,其下端与胆囊管汇合形成胆总管。
胆总管长为7~9cm,直径为0.6~0.8cm。若直径超过1cm,应视为病理状态。根据其行程和毗邻关系,胆总管分为4段:十二指肠上段、十二指肠后段、胰腺段和十二指肠壁内段。
图3-22 肝外胆道系统解剖
二、胆道系统疾病
1.胆囊炎
1)病因
(1)胆囊管梗阻;
(2)细菌感染;
(3)其他。
2)病理
(1)急性单纯性胆囊炎;
(2)急性化脓性胆囊炎;
(3)坏疽性胆囊炎;
(4)胆囊穿孔;
(5)慢性胆囊炎。
3)临床表现
(1)症状。常出现典型的胆绞痛,表现为右上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并向右肩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发热,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2)体征。Murphy(墨菲)征阳性,右上腹可能触及肿大的胆囊,并有压痛和肌紧张。
4)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肝功能等检查。
5)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等是胆道疾病的首选项目。检查前病人应禁食12h,禁饮4h。
6)治疗
(1)非手术疗法。采用镇痛、解痉、抗感染治疗。
(2)手术疗法。主要采用胆囊切除术,疑伴有胆总管结石者需探查胆总管。
2.胆石症
1)病因
胆汁由水、电解质、胆红素、胆固醇、胆酸盐和卵磷脂组成。在胆汁中,胆盐形成微粒,其亲水基向外而亲油基向内;卵磷脂结合在胆盐微粒中,形成胆盐——卵磷脂混合微粒;水分渗入混合微粒后肿胀,并让胆固醇包裹在其中,从而使胆固醇在胆汁中溶解。当胆固醇、胆盐和卵磷脂三者量相对变化时,如胆固醇增多或胆酸盐和卵磷脂减少,不足以包裹胆固醇,此时胆固醇过饱和状态而呈晶体析出,与钙盐结合,形成胆固醇结石,此种胆汁称成石性胆汁。结石形成以成核开始,比单纯的胆固醇过饱和要复杂。成石因子主要有细菌、细胞碎片、胆囊黏液、胆红素和钙盐等。酸性黏多糖蛋白是结石的黏合物,并构成了结石的支架。胆固醇过饱和也常伴有胆汁淤滞和胆囊排空障碍,胆囊黏液分泌增加,从而加速了胆固醇晶体的成石。
2)结石分类
(1)按解剖部位:①胆囊结石。发病率约占人群10%,随着年龄增长及进食肉脂类增多,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女性多于男性,其比约为2∶1,肥胖及多次妊娠妇女更多。胆囊结石90%以上为胆固醇结石。②胆管结石。分为肝内胆管结石和肝外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几乎都是胆色素结石,多原发于胆内胆管,在我国较为多见,好发于左外叶及右后叶胆管。肝外胆管结石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肝外胆管结石多位于胆总管下端,也可由肝内胆管结石下移而来,多为胆红素结石,与胆道梗阻和细菌感染,特别是胆道蛔虫有密切关系。继发性肝外胆管结石来自胆囊,为胆固醇结石或混合性结石。一部分结石比较松软,似泥沙。肝外胆管结石易并发感染,且累及肝胰,引起胆管炎、阻塞性黄疸、肝脓肿、胆道出血及胰腺炎等。
(2)按成分分类:①胆固醇结石。胆固醇结石含量达70%~90%;淡黄色,圆形或多面体形,表面光滑,质硬,剖面为放射状;X线检查不显影,主要存在于胆囊中。②胆色素结石。主要含胆红素;棕红色,形态不规则,大小不一;质软,易碎成泥沙状;X线检查不显影,主要分于胆管中。其中肝内胆管结石可呈圆柱状,也可为泥沙状。③混合结石。由胆红素、胆固醇、钙盐等多种成分组成;剖面为年轮状;含钙多的X线可显影。
3.病理
(1)胆囊结石的病理变化,主要有:①急性胆囊炎。由胆囊管梗阻引起,可化脓、坏疽、穿孔,导致腹膜炎。②慢性胆囊炎。结石长期存在引起,也可引起胆囊积液或积脓,胆囊积存的液体呈透明无色,称为“白胆汁”。③胆总管梗阻。结石进入胆总管,导致胆总管梗阻,引起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等系列并发症。④胆囊肠道瘘。较大结石压迫所致,结石经瘘口进入肠道致肠梗阻。⑤Mirizzi综合征。胆囊壶腹部和颈部的较大结石嵌顿持续压迫肝管或胆囊管,可引起肝总管狭窄或胆囊胆管瘘,反复发作胆囊炎、胆管炎及梗阻性黄疸。临床特点是反复发作胆囊炎及胆管炎,明显的梗阻性黄疸。胆道影像学检查可见胆囊或增大、肝总管扩张、胆总管正常。⑥静止性胆囊结石。没有症状的胆囊结石称为静止性胆囊结石。⑦胆囊癌。慢性炎症反复刺激胆囊诱发胆囊癌,术前诊断很困难,往往获得诊断时已经进入晚期。
(2)肝外胆管结石的病理变化主要有:①胆管梗阻。结石堵塞胆管造成不完全性或完全性梗阻,近侧有不同程度扩张和管壁增厚,常伴有胆汁淤滞,易致继发感染。②继发感染。感染发生后,胆管组织充血、水肿可加重胆管梗阻程度,使不完全性梗阻变为完全性梗阻,可形成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胆管内压力进一步增高,脓性胆汁(包含细菌和毒素)可经毛细胆管逆流入血,而发生脓毒血症。亦可致胆管壁糜烂、溃破,甚至形成胆管、肝动脉或门静脉瘘,导致胆道大出血。③肝细胞损害。梗阻并感染可引起肝细胞坏死,形成胆源性肝脓肿;胆管炎症的反复发作还可致胆汁性肝硬化。④胆源性胰腺炎。胆石嵌顿于胆总管壶腹部时,可引起胰腺的急性和(或)慢性炎症,称胆源性胰腺炎。
(3)肝内胆管结石常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病理变化:除具有肝外胆管结石的病理改变外,还有:①肝内胆管狭窄;②胆管炎,主要表现为慢性增生性或慢性肉芽肿性胆管炎,在此基础上易并发急性感染而发生急性化脓性胆管炎;③肝胆管癌:胆管长期受结石、炎症及胆汁中致癌物质的刺激,可发生癌变。
4.临床表现
(1)胆石病的临床表现概括起来有腹部疼痛、黄疸、发热、腹部包块以及伴随症状。
(2)根据部位的不同其临床特征也不一样,同时还与有无感染及梗阻有关。①20%~40%胆囊结石病人可终生无症状,仅在常规体检被发现,称为静止性胆囊结石。②大多数胆囊结石病人表现为胆绞痛或急、慢性胆囊炎。③肝外胆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如出现结石嵌顿时,或合并感染和梗阻时则表现出明显的三联、四联或五联征。
(3)三种结石的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区别见表3-2。
表3-2 三种类型结石临床表现鉴别
5)治疗原则
(1)胆囊结石治疗。对于有症状和(或)并发症的胆囊结石,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治疗,与经典的开腹胆囊切除相比同样效果确切,但损伤小。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一般不需积极手术治疗,可观察和随诊。下列情况应考虑行手术治疗:①结石直径>3cm;②合并需要开腹的手术;③伴有胆囊息肉>1cm;④胆囊壁增厚;⑤胆囊壁钙化或瓷性胆囊(porcelain gallbladder);⑥儿童胆囊结石;⑦合并糖尿病;⑧有心肺功能障碍;⑨边远或交通不发达地区、野外工作人员;⑩发现胆囊结石10年以上。
(2)肝外胆管结石治疗。肝外胆管结石治疗现仍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治疗的原则是:①术中尽可能取尽结石。②解除胆道狭窄和梗阻,去除感染病灶。③术后保持胆汁引流通畅,预防胆石再发。常用的手术方法有:①胆总管切开取石加T管引流术。②胆肠吻合术。③Oddis括约肌成形术。④经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RCP)。
(3)肝内胆管结石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治疗宜采用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术常用的方法有:①高位胆管切开及取石。②胆肠内引流手术。③去除肝内感染性病灶。除手术以外还有溶石疗法,中西医结合围术期支持治疗:如输液、抗生素、中药、补充营养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