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璀璨的祖国医学宝库

璀璨的祖国医学宝库

时间:2023-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然气候环境的异常变化,往往是产生病邪的条件。祖国医学十分重视自然环境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关系,认为气候的变化、昼夜的更替、环境的改变,都可影响人体健康,导致疾病的发生,并且与人的寿命密切相关。祖国医学认为精、气、神是维持生长发育的三种基本物质,是生命活动的源泉,直接影响人体机能强弱与寿命长短。

2璀璨的祖国医学宝库

中国传统的养生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对人类强身健体、祛病益寿,提高生活质量,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全面总结了先秦时期的养生经验,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保健为先的养生思想,并指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认为人们要健身养生,应该“顺四时而适寒暑”,即要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主动地适应自然界阴阳寒暑的变化,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四时顺养的原则。这些养生经验开创了我国养生学说之先河,为祖国医学养生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千百年来,经过历代医学家和养生学家的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养生理论体系,成为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祖国医学的养生学说中,有很多理论与学派,它们从各个方面提出了摄生、抗衰、延年的理论,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顺应自然。所谓顺应自然,就是要掌握自然气候环境的变化规律,主动地适应自然的变化。自然气候环境的异常变化,往往是产生病邪的条件。人体是否健康,疾病发生与否,取决于邪正双方的强弱。《黄帝内经》告诫人们“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通过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维护人体的“正气”,这是人们终生都需遵循的养生要则。祖国医学十分重视自然环境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关系,认为气候的变化、昼夜的更替、环境的改变,都可影响人体健康,导致疾病的发生,并且与人的寿命密切相关。因此,历代养生学家把顺应自然列为防病保健之首。

(2)平衡阴阳。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阴阳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疾病、衰老的发生,是人体阴阳失去相对平衡的结果。病邪有“阳邪”、“阴邪”之分,机体有“阳虚”、“阴虚”之别。阳邪致病,使机体阳偏胜而伤阴,出现热症;阴邪致病,使机体阴偏胜而伤阳,而出现寒症。阳虚则不能制阴,而出现虚寒症;阴虚则不能制阳,而出现虚热症。要不断协调人体的阴阳平衡,才能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至”的良好状态。

(3)调摄精、气、神。祖国医学认为精、气、神是维持生长发育的三种基本物质,是生命活动的源泉,直接影响人体机能强弱与寿命长短。金元时代的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气为神之祖,精为气之母,气者神之根蒂也。”说明三者之间相辅相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精藏于肾,故称肾为先天之本。精,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应保持肾精不伤,才能精力充沛、身强体健、延年益寿。气,有两种: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等;二是指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如脏腑之气、经脉之气等。分布于全身不同部位的气,其生成来源各不相同。肾中精气是先天之气,藏于肾中;水谷之气是脾胃消化、吸收饮食中的营养而得之。肾气即是“元气”,是人体健康之本,先天的肾气有赖于后天的脾胃之气即“中气”的补充和滋养。人到中老年后,先天肾气已衰,亟待后天水谷精微的补养,若脾胃不健,后天生化乏源,元气得不到充实,便易至损年折寿。所以,清代著名养生学家曹延栋说:“老年更以调理脾胃为切要。”神,主要指人的精神活动。祖国医学历来强调精神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出了“形神相因”的思想。认为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若异常、过激或持久的情志活动则往往成为致病因素。如《黄帝内经》中《素问·举痛论》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等等。而“气”的功能紊乱,就会导致疾病和加速衰老。因此,精、气、神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论什么原因使其一有所损伤,都对人体健康不利。正如张景岳所说:“益精能生气,气能生神,营卫一身,莫大乎此。故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生,神生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

(4)和于术数。所谓和于术数是指要坚持力所能及的身体锻炼活动。中国传统健身术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气功、导引、按摩等等。这些健身术多强调调身、调心、调息、调气,对人体身心健康,祛病延年有着重要作用。但须有经验的人来指导训练,并持之以恒,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只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传统的养生理论,掌握养生的原则和方法,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定能颐养天年,健康长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