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概念和本质
(一)心理学的概念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人皆有之,并且最为复杂的。从古至今人们都在关注和探索:心理的本质是什么,心理现象是怎么发生和如何发展完善的,心理活动有什么样的规律。这些都是心理学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因此,可以说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的本质
1.心理是脑的功能
人们的生活经验、生理学的研究、临床医学实践、脑解剖等多个方面可以证明,心理是随着神经系统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神经系统的发展而完善,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发展起来的。无机物、植物以及没有神经系统的动物是没有心理的;无脊椎动物有感觉器官,能够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开始有了感觉这种简单的心理现象;脊椎动物具有脑和脊髓构成的神经系统,能够认识事物的整体属性,产生了知觉这种较高一级的心理现象;而像猩猩等灵长类动物,它们的大脑进一步发展,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属性,还能够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可以利用工具解决问题,如能把大小不同的木箱叠在一起,取到高处的食物,有了思维萌芽的心理现象;人类的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高度发达,有了思维,有了意识,才有了心理。所以,心理是脑的机能,脑尤其是大脑才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从产生的方式上看,心理现象就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通过大脑的活动产生的。因此,脑是心理的器官,但是有了脑而没有客观事物的刺激,心理现象也无法产生。如果把客观现实比作原材料,大脑就相当于加工厂,没有原材料,加工厂也无法生产出任何产品。所以,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这个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自己。如在印度曾经发现让狼叼走养大的狼孩,虽然他们有健全的大脑,但是他们脱离了人类社会,也不会产生人类的心理。
人的一切心理现象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而不是像镜子反映物像那样被动。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可以是事物的形象、概念或者是对事物的体验。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个人的不同时期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是不同的。就像阅读文学作品时,由于个人的生活体验、知识水平等的差异性,对作品的理解也千差万别。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同一文学作品的反映也不尽相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心理现象的基本内容
心理现象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大类。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方面,人格不是独立存在的,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和发展的,没有心理过程,人格就无法形成。另一方面,人格又制约着心理过程,使心理过程带有个体的特色。心理现象的结构与关系如图2-1所示。
图2-1 心理现象的结构与关系
(一)心理过程
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结束等不同阶段,属于心理过程。认知是指人认识世界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各种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使我们看到颜色,听到声音,嗅到气味,触摸到冷、热、软、硬等,这就是感觉。我们还能将事物的各种属性综合起来进行反映,如说到香蕉,我们头脑中反映出香蕉的颜色、气味、味道等属性,这就是知觉。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印象,能够回忆和再认,这就是记忆。把头脑中记忆的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就是想象。利用头脑中的概念等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综合的过程就是思维。这些都属于认知这一心理过程。人类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会产生喜、怒、哀、惧等情绪以及道德感、美感等情感;还会在活动中克服困难,主观、能动地改造世界,表现出人的意志。
(二)人格
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人格心理倾向、人格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方面。
人格的倾向性是人格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世界观等。人格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三个方面。人们在完成某种活动时所具备的心理条件称为能力;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称为气质;对事物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的人格特征称为性格。人格中的自我调节系统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