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情绪与情感过程
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会表现出喜、怒、哀、恨等态度体验,这就是人的情绪和情感过程。
一、情绪与情感概述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客观事物是情绪情感产生的来源,需要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如果外界事物符合主体需要,就会引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另外,情绪和情感是一种主观感受或者内向体验,它能够扩大或缩小、加强或减弱内在需要,使人更易于适应变化多端的环境。
一个人的情绪和情感可以通过他的外部表现看出来。人的表情就是情绪情感变化的外部表现,人的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身体表情和语言表情。表情既有先天的,又有后天模仿的,它以复杂的方式传递着交际的信息,使人们相互了解,帮助人辨认当时所处的人际环境,从而产生相适应的反应。
(一)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简单的体验。这是较低级的,人和动物共有。如面对美好的事物,人会产生愉悦的情感;对危及生命安全的事件,人会产生恐惧。情感是与人的社会需要相关联的体验。这是高级的、复杂的、人类特有的。情绪具有冲动性、情境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情感具有深刻性、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
2.联系
情绪依赖于情感,情感也依赖于情绪。人的情感总是在各种不断变化的情绪中体现出来。离开具体的情绪过程,情感就不存在。如一个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不同,当看到祖国遭受列强的蹂躏时无比愤怒,当看到祖国日新月异地发展时非常喜悦。
知识链接
情绪的分化
人的情绪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分化过程。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在20世纪40年代末曾对500多名新生儿和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发现:新生儿有两种明显的不同的情绪反应,即生理需要满足的愉快反应和生理需要未满足的不愉快反应。婴儿出生3个月,可有欲求、喜悦、厌恶、忿急、惊骇、烦闷六种情绪反应相继发生。2岁儿童已发展出对人的尊敬、同情,对事物的好奇、羡慕,关于评价的惭愧、失望等多种情绪反应。
(二)情绪与情感的功能
1.适应
情绪和情感是机体生存、发展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这有利于服务、改善人的生存和生活条件。如婴儿通过情绪反应与成人交流,以便得到更好的抚养。人们也可以通过察言观色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来决定自己的对策,维持正常的人际交往。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以便更好地发展。
2.动机
内驱力是激活机体行动的动力,而情绪和情感可以使内驱力提供的信号产生放大和增强的作用。
3.组织
情绪和情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作用。因为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对活动起着促进作用,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对活动起着阻碍作用。这种作用与情绪和情感的强度有关。中等强度愉快的情绪和情感有利于人的认识活动和操作的效果。
4.信号
情绪和情感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这项功能是通过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也就是表情实现的。表情还与身体的健康状况有关,是医生诊断病情的指标之一。
(三)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及其两极化
对情绪情感可以从强度、动力性、激动度和紧张度几方面来进行度量,即情绪情感变化有不同的维度。每一维度都具有两种对立状态,如爱与恨、喜悦与悲伤等。这两种对立状态构成了情绪情感的两极。情绪情感的强度有强和弱两极,动力性有增加和减弱两极,激动度有激动和平静两极,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两极。
二、情绪与人的行为和健康
(一)情绪的种类
1.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人的基本情绪有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四种类型,简称为喜、怒、哀、惧。快乐是需要满足的体验和反映;愤怒是愿望和目的达不到、一再受挫的体验和反映;悲哀是失去喜爱的东西或无法得到所追求的东西的体验和反映;恐惧是预感或面临无法应对的危险的情绪体验。由不同的基本情绪组合派生出复合情绪,如由恐惧、痛苦、不安等情绪组合起来的可能是焦虑。
2.心境、激情和应激
从情绪的状态看,情绪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状态。
(1)心境。心境是微弱的、持久的而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愉快的心境使人精神愉快,看周围的事物也带上愉快的色彩,动作也会变得敏捷。正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而不愉快的心境使人感到心灰意冷,意志消沉。长期悲观的心境还会有损于人的健康。
(2)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这种状态往往由重大的、突如其来的生活事件或者激烈的、对立的意向冲突引起,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和生理反应。在激情状态下,人能发挥自己意想不到的潜能,做出平常不敢做的事情,但也能使人的认识偏激,分析力和自控能力下降。
(3)应激。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或遇到危险情境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如人在遇到地震、火灾或者恐怖袭击时,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迅速地判断当前情况,挖掘自己的潜能,以应对危险的情境。
3.社会情感
人的社会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这些都特属于人类的高级情感。
(1)道德感。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人们对自身及他人言行进行评价的一种情感体验。如对祖国的自豪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对集体的荣誉感以及职业道德都属于道德感。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就是医德,是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准则。
(2)理智感。理智感是指人在智力活动中所产生的情绪体验,是因满足认识和追求真理的需要而产生的。如在科学研究中发现新线索、取得新成果,学习有了进步以及多次试验失败后获得成功等,这些都是理智感。理智感对推动学习科学知识,探索科学奥秘有积极作用。
(3)美感。美感是按照个人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文学艺术作品以及社会生活进行评价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包括自然美感、社会美感和艺术美感。雄伟壮丽的山脉、波涛汹涌的大海、蜿蜒的溪流、广袤的草原蕴含自然美感;高尚的品格、优雅的举止、礼貌的行为是社会美感;扣人心弦的小说、激动人心的乐曲、巧夺天工的雕塑属于艺术美感。美感体验与个人的审美能力和知识经验有关。
知识链接
情绪理论
1.情绪认知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任何一种情绪反应的发生,是由于外界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对刺激的认知三方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对外界刺激和身体变化的认知。
2.情绪动机-分化理论
汤姆金斯指出情绪的产生并不是伴随着其他心理活动产生的一种现象,而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伊扎德提出情绪的主观成分是驱动有机体采取行动的动机力量,情绪是新皮质发展的产物,随着新皮质体积的增长和功能的分化,情绪的种类不断增加,面部肌肉的分化也越来越精细。
(二)情绪的生理机制
1.情绪的内脏反应
实验证明,一切情绪变化都会导致机体的生理反应,引起内脏、血管、皮肤等变化。如在愤怒、紧张、恐惧时,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呼吸加深加快、血压升高。当心情愉快时,表现为副交感神经活动亢进的现象,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肠运动加强。
2.情绪的中枢机制
美国的心理学家坎农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情绪丘脑理论。外界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至丘脑,丘脑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引起情绪的主观体验。这一理论忽视了外因变化的意义和大脑皮层对情绪发生的作用。
(三)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医学研究发现,当人处于愉快、欣喜等正性情绪时,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有益于人们的健康。而当人长期处于忧愁、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时,机体的免疫力下降。长期处于恶劣的情绪下,会妨碍个体的正常心理活动,导致社会功能下降,影响工作、学习和社会交往。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某些恶性肿瘤等疾病与人的情绪有关,属于心身疾病。
不良的情绪不但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还破坏周围人的好心情,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或恶化。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如果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其身心健康还会受到影响,甚至产生行为障碍。
三、情绪调节
(一)情绪调节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调整、整合、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行为策略和机制,情绪在主观感受、生理反应等方面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二)情绪调节策略
有关成人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开放式问卷、个体访谈、座谈等方式。学者们不仅研究了情绪调节策略的类型,还注重研究了情绪调节策略的个体差异以及情绪调节策略。研究者归纳出以下四种情绪调节策略。
1.合理宣泄不良情绪
通过写日记、听音乐、唱歌、旅游、找朋友聊天、体育锻炼等方式来加以宣泄,也可以在无人的地方大声喊叫或大哭一场来宣泄自己的压抑情绪。
2.转移注意力
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切断不良情绪的发展,利用自己的优势和兴趣爱好,把不良情绪转移到现实行为中去,以弱化恶劣的情绪。切记不要把心中的烦恼和怨气发泄到周围人身上,尤其是亲人身上。也不应该采取一些不良的手段进行错误的应对,如抽烟、酗酒或者吸食毒品等。
3.升华
行为和欲望导向有利于社会和个人的、比较崇高的方向,这就是升华作用。在别人升职加薪、取得成就时,与其妒忌痛苦而情绪不佳,不如冷静理智地面对,把着眼点放在自己的事业上,全心投入到学习工作之中,一方面可以淡化自己的坏情绪,另一方面对社会和个人都有利。
4.提升幽默感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幽默感可以解除心病,维持心理平衡,对不良情绪起到调节作用,并可控制不良情绪的发生。如哲学家苏格拉底在跟学生谈论学术问题时,其夫人突然跑进来,先是大骂,接着又往苏格拉底身上浇了一桶水。苏格拉底笑着说“我早知道,打雷之后,一定会下雨。”本来很难为情的场面,经此幽默就被化解了。
“快乐的情绪,健康的行为”是人类心身健康的基石,是事业成功的坚实基础。
知识链接
情 商
1990年,美国学者提出“情商”一词。关于情商的概念,有很多说法:有人认为情商就是情绪智力,有人认为情商是情绪情感的指标等。1995年,美国另一个学者高尔曼提出情商由五个五方面构成,为很多人接受。他认为,情商由认知自己情绪的能力、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认知他人情绪的能力和维系人际关系的能力组成。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在成功的要素中,情商的作用超过智商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