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病人常见的心理变化和心理问题

病人常见的心理变化和心理问题

时间:2023-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各种心理变化中,情绪变化是最常见、最重要的心理变化。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因患病而悲观者,应转变观念。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疾病可以使我们陷入悲观和孤独的深渊,也可以帮我们打开通向健康和幸福的大门。对恐惧的心理护理关键在于消除或减弱使病人感到恐惧的情境。姑息迁就病人的依赖心理,难以调动病人在疾病康复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第三节 病人常见的心理变化和心理问题

一、常见的心理变化

(一)认知功能的变化

准确感知、记忆和思维的前提是心理平衡,由疾病所引起的心理与生理应激反应会破坏心理的平衡,直接或间接损害病人的认知功能,甚至会造成认知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主观感觉异常

患病之前,病人集中精力忙工作和学习,其心理活动指向外界客观事物,对自己的躯体状况不太留意,而一旦患病,就会把注意力转向自身感受,甚至对自己的呼吸、心跳、胃肠蠕动的声音都异常地敏感。住院致使病人躯体活动减少,加上住院环境安静,使病人感受性提高,不仅对声、光、温度等外界刺激敏感,就连自己的体位、姿势觉察得更加清楚,有时病人还会出现时间知觉异常,感觉时间过得慢。久病卧床的病人,有时会出现空间知觉的异常,感觉到房间或床铺在摇晃或转动等异常感觉。

2.对客观事物敏感

病人进入病人角色以后,对某些客观事物异常敏感,如对各种检查敏感,以为自己患有特殊疾病;对治疗敏感,怀疑出现药物副作用;对医务人员的举止言行敏感;甚至对过去不曾关心的事情开始关心起来,对一些小事也斤斤计较,甚至发脾气。

3.认知评价主观片面

病人对疾病格外关注,由于医学知识有限,对疾病进行主观认知和评估时,可能会出现对治疗不满意的现象。

(二)情绪活动的变化

在各种心理变化中,情绪变化是最常见、最重要的心理变化。人在患病时容易心境不佳,情绪不稳,出现焦虑、激怒或消沉情绪。病人的这种情绪反应,男性可表现出因一点小事吵吵嚷嚷,女性则表现为抑郁哭泣。尤其当病情发生变化、需要特殊检查或准备手术时,情绪更易激惹,以致焦虑、恐惧,睡不好觉,吃不下饭,有些病人还可表现出把内心烦躁转化为外部行为,如突然梳洗打扮,理发刮脸,挥笔写信,狼吞虎咽地吃东西,长时间向窗外眺望,蒙头大睡等行为表现。由于患病自我价值感受到挫伤,自尊心不同程度地受到伤害,听到医护人员直呼其名、直呼床号,或不注意保护病人隐私部位而粗鲁地诊疗操作,以及被医务人员拒绝等都会加剧病人自尊心受挫,自我价值感丧失,而变得心情沮丧。

(三)人格变化和意志行为变化

一般认为人格是稳定的,不过稳定也是相对的,在某些条件下一个人的人格也可以发生变化。如有些人患病后变得独立性减弱、过分依赖或感情用事、易激惹;有些病人患病后意志减弱,抵御不了那些与自己的治疗目标相违背的愿望、动机与行为,有些病人以自我为中心,常常提出过分要求或要求过多,明知无用也要求医护人员或家属去做。

知识链接

对待疾病的积极态度会减轻病痛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因患病而悲观者,应转变观念。得病确实是一种不幸的事情,但并不意味着必定与死亡相联系,也不一定会把我们从有价值的社会生活中排除出去。由于身体得病,以往所熟悉的世界就变成了病态的世界,这种情况才是不幸的。如果我们坚持抗争,情况就会完全改变,就能在疾病中看到崭新的未来。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疾病可以使我们陷入悲观和孤独的深渊,也可以帮我们打开通向健康和幸福的大门。梅宜由于肺结核而住院的时候心情非常悲观,但他后来重新认识了疾病,并完成了《存在心理学》的写作。麦恩通过他病危的生活体验,看清了自己在生与死斗争中的状态,写出了《魔鬼之山》一书。宗教学家岸本因为得了癌症而孤独面对死亡的时候,更深地了解了自己的宗教观。这些事例的发生都绝非出于偶然,一个人如果能够由弱变强战胜困难,那么他就表现出了人生的充实和幸福。

佛教认为生病时有三个境界。第一境界者认为,人生是无常的,朝如青丝暮如雪。生病也是我们预料不到的。第二境界的人认为,生老病死本是自然法则,但如能不生病,就能多做点事了。纵使生病,身虽苦,心却不苦,生病是因缘果报,早来早消吧!第三境界者认为,我们的身体是地、水、风、火组成,所以我们能感到痛苦。这段话是说对疾病的态度越积极、豁达,病痛的折磨就越小。

二、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焦虑心理

病人的焦虑既可能是对患病本身的不安,也可能是疾病的临床表现。据研究,病人产生焦虑的原因主要有下述几方面:①认为自己的疾病严重;②担心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方案不明确,护理的措施不当;③因医院环境陌生,生活习惯不适应等带来的人际关系紧张;④因住院增加家庭经济负担;⑤对亲人、对工作的牵挂;⑥焦虑作为疾病的一个症状存在,如更年期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原发性高血压等。

(二)恐惧心理

恐惧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原始情绪。患病是病人面临并企图摆脱的危险情境,对此病人感到无能为力,有些病人会有退缩、逃避等心理。恐惧的刺激因素主要有:①人们熟悉的环境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如医院抢救病人的紧张气氛;②特殊的临床诊治手段;③害怕手术;④患有预后不良或危及生命的疾病;⑤消极的暗示,如患同类疾病病人预后不良的信息等会给病人带来恐惧感。对恐惧的心理护理关键在于消除或减弱使病人感到恐惧的情境。

(三)抑郁心理

抑郁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反应,常与病人的可能丧失和实际丧失有关联。常见的原因有:①病人不了解疾病的性质,对出现的各种症状没有心理准备;②对治疗丧失信心;⑧长期患慢性疾病,给工作、生活带来许多的痛苦和不便,给家庭经济带来危机等。

(四)孤独感

孤独感,又称社会的隔离,可伴有不安全感。表现为不愿与人接触,不主动与医护人员说话,也不随便与病友交谈,只是盼望亲友早来探视,病未痊愈就想回家等。产生的原因有:①担心患病后受冷落,怕别人鄙视;②住院后远离亲人,和医护人员、周围的病友陌生;③病房生活单调乏味,病房内病种复杂与千变万化加重了病人的不安全感和孤独感。

(五)依赖心理

患病后由于角色地位的转换,即使原来在家或单位地位不高的人,也会突然被各方人士关心与照顾,这使病人的被关爱感和所属感增加,产生依赖心理。病人有意无意地变得颓废起来,表现为没有主见,生活自信心不足,自己能做的事也想得到他人的帮助,变得百依百顺。姑息迁就病人的依赖心理,难以调动病人在疾病康复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六)退化心理或称退化状态

病人患病后出现行为退化、表现幼稚,与年龄和社会身份不相符,主要特征有以下方面。①高度的自我中心,如饮食口味要适合他的要求,进食首先要照顾他,要求别人陪伴他并替他料理一切生活琐事,与自我中心平行的是情绪易激惹,反复无常,要求增多;②兴趣狭窄,病人对周围环境的变化缺乏热情,只对与他自己有关的事情感兴趣;③依赖别人;④对自己的身体关注过多,即便轻微变化也非常敏感。

(七)猜疑与怀疑

疑心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这种缺乏根据的猜测,将影响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判断。病人会对别人的表情及周围环境敏感多疑,尤其是久治不愈、诊断不清的病人尤为突出。如听到别人低声言语,就以为是在议论自己的病情;当医护人员的诊断与其“自我诊断”发生矛盾时,即怀疑临床诊断的正确性,进而对医护人员的诊疗处置产生抵抗心理。

(八)愤怒

如果一个人认为面临的障碍不合理或是人为的,就会产生愤怒,甚至愤恨和敌意。在求医过程中可能使病人受挫的障碍有:①自然环境方面,如路程、交通与就医环境等;②社会与家庭方面,如家庭关系、经济状态、社会认识等;③疾病本身影响;④医患关系不和谐等。病人认为自己得病是不公平的、倒霉的,加上疾病的折磨,常常感到愤怒。他可能向周围的人甚至医护人员以不同的方式发泄这种愤怒。尽管愤怒反应可以缓解病人内心的紧张与痛苦,但愤怒不能消除障碍,有时还会造成医患关系的紧张局面,显然对病人不利。

(九)否认心理

否认与固执常同时发生。表现为坚信自己的主观感觉,否认医务人员的诊断,甚至于否认自己患病的事实、否认疾病的严重性而拒绝治疗。因此,不遵医嘱行为时常发生。

(十)自我概念变化与紊乱

自我概念对个人的心理与行为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信与自尊感)和自我监控。患病尤其是首次患病自我概念常会发生变化,主要原因有:①疾病所造成的应激反应会损害病人的自主感和自负感,使病人对自己控制生命的能力缺乏信心,从而产生无助感和依赖感;②疾病使病人丧失了包括健康在内的许多东西,病人感到忧郁、悲哀,导致自我价值感或自尊心降低;③疾病的应激往往会使病人担心自己不能应对外界的挑战,使自信心下降。

自我概念紊乱则是指对本人认识的消极改变,包括体像、自尊和角色或个人身份的消极改变。体像是指个人对自己身体各方面的看法的总和,包括外表、感觉反馈及内在的感觉等多项因素,也就是整体的生理形象。任何身体功能或形态改变,都会影响个人的自我概念。如截肢病人对自己的身体形象要重新认识,对别人的反应要重新评价,病人必须适应并接受符合其体像的这些改变,重新适应新的自我概念。若不能适应,就会引起对自己的消极认识。

(十一)过高的期待

饱受疾病折磨的病人一来到医院便就将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医务人员身上。希望他们认真负责地诊治,也希望受到尊重,从医务人员的言谈举止中得到关心与爱护。一旦病人的期待落空便会产生挫折感,甚至怀疑诊治措施,采取消极措施。这是医疗纠纷的常见原因。

(十二)遵医行为问题

病人对医嘱内容不能很好地理解或记忆,将给治疗带来困难,甚至产生不良后果。尤其是在多种药物并服时,容易发生用药剂量、方法、时间等方面的错误。

小结

研究病人心理问题在临床工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病人是护理工作的对象,是疾病现象的主体。病人心理受疾病本身的影响,反过来又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为使病人能够顺利地适应病人角色,促进健康的恢复,护理工作者必须了解病人与病人角色的概念并知道在角色适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了解病人享有的权利与应尽的义务。病人有哪些心理方面的需要,以及病人常见的心理变化和心理问题。

能力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病人的权利不包括( )。

A.享受足够的医疗与护理   B.享受保守个人秘密

C.知道处方上的内容   D.协助医院随访工作

E.免除或部分免除社会责任的权利

2.关于病人角色的叙述,以下( )是错误的。

A.一旦患了某种疾病,就进入了病人角色

B.病人角色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C.进入病人角色后,原有的社会义务会发生改变

D.进入病人角色的过程越短,越有利于治疗

E.角色行为强化是指病人患病后出现心理反应过度的角色行为表现。

3.以下( )属于病人的角色行为强化。

A.否认患病的行为   B.轻视病情的行为

C.继发性获益的行为   D.攻击性的行为

E.敌对性的行为

4.病人意识不到自己疾病的严重性,从事超出其身体承受的活动,应属于( )角色问题。

A.病人角色强化   B.病人角色消退   C.病人角色缺如

D.病人角色认同差异E.病人角色嫉妒

二、填空题

1.病人的一般心理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病人的心理需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三、简答题

1.病人有哪些权利与义务?

2.病人患病后,常见的角色变化有哪些?

3.病人常见的心理变化包括哪些方面?

4.病人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谷芳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