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皮纹研究的历史
皮纹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在我国西安出土的六千年前的陶器上就有制陶者的指纹,这也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指纹印迹。中国人使用指纹盖印来识别个体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十九世纪末期,许多国家认识到了指纹应用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印度、美国、阿根廷和日本。1880年英国医生弗德拉斯(H.Faudlas)在《自然》杂志上叙述了指纹具有的特异性。1892年英国著名人类学家、优生学创始人高尔顿(Francis Galton)出版了《指纹学》一书,首次提出斗形纹,箕形纹和弓形纹的分类,为更加科学地研究指纹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是最早提出了皮纹遗传的学说。 1920年伊丽莎白.威尔逊(Elizabeth Wilson)在哥伦比亚大学开始科学分析皮纹形态,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精神分裂症、智力低下和正常人三种人群的差异。1926年美国解剖学家卡明斯(Cummis)和麦德罗(Midlo)研究分析了各种皮纹形态,并于1936年报道了先天愚型(Down 综合征)病人皮纹的特征。然后,瓦克医生(Dr.Walker)首先制订出了唐氏综合征的皮纹诊断指标,准确率达到70%以上。1950年加拿大脑外科教授潘菲尔德(Penfield)绘制出一幅人类大脑皮质机能定位图,明确了手及手指与大脑皮质的对应关系。1964年我国的董悌忱首次报道了广西傣族指纹和掌纹的特征。1967年在英国伦敦召开的国际皮纹研究会议上明确了皮纹的分类方法,确定了皮纹三叉点和纹线量化的规则。1974年贝诺里·杰克斯(Beverly Jaegers)论述了心理学人格特质与皮纹的关系。1976年美国医生肖曼(Schaumann)和阿尔特(Alter)发表了《皮肤纹理学与疾病》一书,阐述了皮纹改变与疾病的对应关系。1978年美国出版的《医学卫生百科全书》明确提出皮肤纹理学现在已成为医学的一个重要工具,无论是在临床方面,还是作为遗传的指标特征方面,科学家发现许多先天性和遗传性缺陷在手上和脚上都留下记印。
1979年我国成立了中国遗传学会皮纹学研究协作组,组织开展学术活动,促进了皮纹学在我国的发展。1979年兰州医学院李崇高教授在《遗传学》杂志发表了《630例正常学龄儿童手的皮纹学观察》论文。1981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张海国在《遗传学报》上发表了《中国人肤纹研究I,汉族10项肤纹参数正常值的测定》论文。1982年中国遗传学会皮纹协作组召开第一次会议,制定了我国皮纹学的统一标准,以后又相继召开了各种学术会议。1990年安徽医科大学汤大钊教授在《中国学校卫生》杂志上发表了《智力与指纹检测模型》的论文。1992年河南体育科学研究所邵紫菀教授在《人类学学报》上发表了《皮纹与运动员选材》的论文,论述了优秀运动员所具有的皮纹特征。1994年甘肃省临夏州卫生学校教师冶福云出版了《皮纹与疾病》一书,系统地阐述了皮纹与疾病的关系。1999年上海复旦大学学生李辉研究了指间区纹的对称性与智力的关系,并发表了论文,受到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2002年和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中国肤纹学研究协作组组长张海国先后出版了《中国民族肤纹学》、《人类肤纹学》,系统地介绍了皮纹学研究的历史、原理、方法和应用。至今为止,全世界已有7000多篇有关皮纹学的文章,刊登在各类医学期刊中(图1-3)。
图1-3 刊登皮纹学论文的各类医学期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