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节 精神分裂症的手纹特征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多在青壮年时期起病,起病形式较为缓慢或隐匿,临床上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及精神活动不协调为特征。本病多发于16~40岁,无器质性改变,一般无意识和智能方面的障碍,但发作时不仅影响本人的劳动能力,而且对家庭和社会也造成危害,应引起社会的重视。
一、病 因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至今不明。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心理因素有关。遗传学研究结果证明,精神分裂症属于多基因遗传的复杂性疾病,其遗传度为60%~80%。因此遗传是精神分裂症最可能的一种素质因素。最早的家系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罹患该病的概率高于一般家庭数倍,患病率随血缘关系的密切程度而增加,患病者病情越重,亲属患病概率越高。精神分裂症的发生,除遗传因素在病因中起重要作用外,环境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在母亲怀孕期受到病毒感染的胎儿,其成年后发生精神分裂的几率明显增加,孕期及围产期的并发症,也使本病的发病率增高。精神分裂症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起病前病人常有孤僻、敏感、害羞、好幻想、逻辑性思维差等个性特征。
二、发病机理
发病机理不明,目前出现了许多假说,主要有多巴胺假说、高级神经活动病理生理学假说、免疫学假说、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平衡学说等。多巴胺假说的提倡者认为苯丙胺能促使多巴胺释入突触间隙,使正常人产生一种类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各种抗精神病药物能拮抗多巴胺敏感的环腺甘酶,阻滞突触后多巴胺受体,临床症状减轻,说明精神分裂症与多巴胺有关。高级神经活动病理生理学假说认为精神分裂症症状是产生于大脑皮质慢性催眠状态的基础上的,不同部位、范围、程度的抑制过程可导致不同的精神症状,当抑制过程波及皮质下情感反射弧时,则出现情感淡漠和迟钝,并用大脑皮质的病理惰性兴奋灶与负诱导引发坚信不疑的妄想。免疫学假说认为精神分裂症是某种异常抗原所产生的免疫反应。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平衡学说认为精神分裂症的思维障碍是大脑半球功能失调的结果。
三、临床表现
精神分裂症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和多样,其主要症状有思维联想障碍、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幻觉和感知综合障碍、妄想等。思维联想障碍指思维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是精神分裂症最具有特征性的障碍,其特点是病人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思维联想散漫或分裂,缺乏具体性和现实性。情感障碍表现为情感淡漠、情感反应与思维内容以及外界刺激不配合,这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特征。意志行为障碍表现为病人的活动减少,缺乏主动性,行为被动、退缩,即意志活动减退,病人对社交、工作和学习缺乏要求,不主动与人来往,对学习、生活和劳动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行为懒散。幻觉和感知综合障碍的特点是内容荒谬、脱离现实,最常见的是幻听、幻视,主要是言语性幻听、幻视。妄想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内容以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和影响妄想最为常见,主要特点是内容离奇、逻辑荒谬。精神分裂症病人一般没有意识障碍,妄想、幻觉和其他思维障碍一般都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出现,无智能障碍,自知力缺失。
四、手纹特征
近侧横曲线可有畸形、断裂和岛纹,也可出现干扰线,部分病人近侧横曲线长而急速下垂。远侧横曲线呈现波纹状、锁链状。掌部异常掌褶纹出现率增高,尤其以皱褶型掌纹出现率增高最为显著。指端斗形纹、弓形纹出现率增高,箕形纹出现率下降。总指嵴数和掌部atd角有增高趋势,双手a-b嵴线数差值增大,a-b嵴线绝对值减少。小鱼际区和第三指间区真实花纹出现率增加。四川省南充地区精神卫生中心庞志斌、张祥忠在《四川精神卫生》(1991年第4卷第3期)中报道了100例精神分裂症皮纹分析结果,认为掌部atd角大于或等于45°出现率,皱褶型掌纹出现率和掌嵴纹离解出现率均有明显增高(图7-28)。
图7-28 精神分裂症手纹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