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篇149条,原为小柴胡证误下,损伤中阳,外邪乘虚而入,寒热互结的心下痞;及《金匮要略·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呕而肠呜,心下痞者”而设。该方由半夏、黄连、黄芩、炙甘草、人参、干姜、大枣等七味药组成,配伍精当,组方严谨,辛开苦降,补泻同施,是治疗寒热交错、虚实夹杂的痞证的有效方剂。其临床表现常见:胃脘痞塞,脘中烦热或嘈杂不适,纳呆食少,食后胀增,疲倦乏力,口苦口干,舌质淡红苔白稍厚或微黄腻,脉弦。脾胃同居中焦,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若脾胃升降失调、气机滞阻中焦则胃脘痞胀。夫脾为阴土,恶湿,若恣食生冷,湿困伤阳或脾阳素虚则寒从内生;胃为阳土,恶燥,如嗜食辛辣及饮酒,湿热内蕴,易于化热。故寒热互结是中焦病变的特点。脾胃气虚则疲倦乏力;气机滞阻则胃脘窒塞,食后胀甚。半夏泻心汤方以芩、连与姜、夏相伍,芩、连之苦寒赖姜、夏为先导,泻热消痞,并制其燥热助温;姜、夏之辛开,宣气散结,并制芩、连之寒凉伐胃,直入中焦,振奋中阳,宣展气机之淤滞;方中以人参、甘草、大枣等甘缓之品补脾益气以助运化,诸药共奏和胃降逆,开结散痞。本方临床应用,疗效显著。已广泛用于治疗肠胃疾病,如现代医学中的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慢性胆囊炎、消化性溃疡、消化不良、肠激惹综合征等疾病。
现代对半夏泻心汤的药理研究证实:“①促进胃肠黏膜损害修复。近年通过定量分析法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模型做治疗研究,显示本方能显著增加胃黏膜蛋白含量,抑制胃黏膜蛋白下降,明显降低溃疡指数,对醋酸性胃溃疡有显著的治疗作用,日本学者认为本方可加强胃黏膜与胃黏液屏障,促进黏膜细胞再生修复,不仅直接作用于消化系统,且通过中枢抑制作用而发挥功效。②改善胃肠蠕动功能。国内外用本方治疗顽固性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显示,服药后能明显提高胃蠕动次数和幅度,明显缩短胃排空时间。人体内研究发现,胃运动受抑(如腹部手术后)本方有明显的促动作用,且优于多潘立酮,在胃运动增强时本方有明显的抑胃运动作用,而多潘立酮则无此作用。国内研究发现,本方对正常机能下胃肠运动无明显作用,而对偏抑或偏亢机能下的胃肠运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任何一种促胃肠运动西药均无此作用。”(摘抄《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10月11日)
临床经验:半夏泻心汤加蒲公英、砂仁、厚朴疗效更佳,若胁肋胀痛加柴胡、郁金疏肝理气;泛吐酸水者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清肝制酸;大便秘结加大黄泻热通便;纳呆食少者加鸡内金、谷麦芽以醒脾开胃。
病案举例:
案1 胃痞(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胆囊炎)
胡某某,男,51岁,1982年8月23日初诊。胃脘部胀塞不适6个月之久,曾在省级医院胃肠钡餐检查提示:胃窦炎;胃镜报告:慢性浅表性胃炎;B超探查提示:慢性胆囊炎;肝功能检查正常。经中西药治疗,症状时轻时重,反反复复。刻诊:胃脘部窒塞不舒,纳呆食少,每餐进食50~100g,稍多食则胀增,呃气频频,口苦心烦,舌红苔薄黄,脉弦。证属寒热夹杂之胃痞证。拟半夏泻心汤加味,药用:法半夏12g,黄连、酒炒黄芩、陈皮、党参、神曲、厚朴各10g,白豆蔻、干姜各6g,蒲公英20g,日1剂,分两次煎服,6剂。
二诊:1982年9月1日。症状明显减轻,纳食稍增,宗前方稍事加减共服30剂诸症消失,饮食恢复正常。随访至1985年,未再复作。
案2 胃胀(胃体息肉、慢性浅表性胃炎)
张某某,男,47岁,2008年11月28日初诊。剑突下、脐以上腹部胀塞不适,微痛,食后胀增,呃气稍舒,纳呆食少月余。伴头昏心悸,肢软乏力。口干便结,舌红苔白,脉弦。2008年10月2日在某市人民医院电子胃镜检查报告:①胃体息肉;②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报告: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属虚中夹实,寒热互结,气滞瘀阻之胃胀。拟用半夏泻心汤加味:党参、黄连、黄芩、厚朴、枳实、莪术、半夏、甘草、砂仁各10g,蒲公英、黄芪各30g,干姜5g。日1剂,7剂。
二诊:2008年12月9日,症状明显好转,前方加茯苓30g、白花蛇舌草15g,继服7剂。2009年2月随访,药后诸证消失,未再复作。
案3 腹胀痛
杨某某,男,49岁,2009年5月8日初诊。左上腹部及小腹部胀痛不适,间断发作1年余,就医多处,中西药治疗,症状时轻时重,近2个月来病情加重,持续不止,胀痛时腹部起包块,日轻夜重,彻夜不能安睡,需揉按或下地慢步行走,其胀痛则有所减轻,大便日1次,稍干,尿黄。伴头昏肢倦,乏味纳呆,口干苦,渴而不欲饮。舌红苔白,脉弦。某医院肠系钡剂透视检查报告:十二指肠球炎;B超肝胆脾胰、双肾、输尿管、膀胱探查未见异常;肝、肾功能正常。证属脾气不健,寒热夹杂,气机阻滞肠胃之腹胀痛证。拟用半夏泻心汤加味:黄连、黄芩、党参、法半夏、鸡内金、厚朴、广木香各10g,干姜4g,香附子18g,茯苓30g,6剂,日1剂,水煎2次,共取药液约500ml,分2次服用。
二诊:2009年5月18日,药后症状明显减轻,前方加苍术10g,蒲公英20g继服6剂。2009年5月29日复诊,腹胀痛等症消失,精神转佳,饮食正常,患者要求巩固疗效,续服6剂。随访告愈。
案4 胃痛(胃角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
张某某,男,51岁,2009年7月11日初诊。胃脘部胀痛,时轻时重,约有1年,更医数人,中西药治疗,疗效不理想。近1个月来,胃胀痛加重,持续不止,食欲缺乏,精神稍差,大便日1~2次,多为稀溏便。2009年7月1日电子胃镜检查:①胃角溃疡;②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报告:镜下符合慢性胃溃疡。B超提示:胆囊炎。证属脾气亏虚,寒热夹杂,胃络失和之胃痛证。拟用半夏泻心汤加味。药用:黄连、厚朴、党参、酒炒黄芩、砂仁、法半夏、广木香、苍术各10g,蒲公英、白及各30g,吴茱萸、干姜各3g。日1剂,6剂。
二诊:2009年7月17日。胃胀痛明显好转,饮食增多,仍肢软乏力,前方加黄芪30g,莪术10g,共服21剂。2009年8月14日复诊,精神转佳,饮食正常。要求巩固疗效,拟六君子汤加黄芪、当归、谷麦芽做小蜜丸,早晚各服20g,服用20天,告愈。2010年1月电子胃镜复查未见异常,随访至今,未再复作。
朱良春说:“黄芪能补五脏之虚,莪术善于行气、破瘀、消积。莪术与黄芪同用,可奏益气化瘀之功,病变往往可消弭于无形。因黄芪得莪术补气而不壅中,攻破并不伤正,两药相伍,行中有补,补中有行,相得益彰。”证之临床,凡胃气虚弱,瘀阻作痛者,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伍以二味,常获良效。
(原载于《湖北中医杂志》2012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