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肺心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张某某,男,73岁,2008年4月30日初诊。宿有吸烟、咳嗽史40余年,近10年来病情日渐加重。2006年3月在某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心衰”,好转出院。此后反复发作,西医治疗,药效渐差,转诊中医。刻诊:咳嗽频频,咳痰清稀;胸闷气喘,动则尤甚,不能平卧;心慌气短,口唇指甲轻度发绀,颈静脉怒张;脘腹胀满,纳呆食少;面部浮肿,胫足水肿,按之凹陷不起,尿少,大便不爽,舌苔白滑,脉沉细滑。全胸站立前后位拍片报告:支气管炎,肺气肿,右心室段延长、膨隆;心电图提示:①心电轴重度右偏,②右室肥厚,③异常Q波。证属阳虚水饮内停,痰瘀上凌心肺之肺心病。
拟用:炙麻黄8g,沙参18g,葶苈子15g,茯苓50g,蒲公英、益母草各30g,桑皮、地龙、附片、枣仁各10g,白蚤休、丹参各15g,大枣10枚,5剂,日1剂,水煎两次服。
二诊:2008年5月7日,症状减轻,下肢水肿稍减,前方加白茅根30g,茯苓10g,6剂。
三诊:2008年5月15日,咳喘明显减轻,但活动稍剧仍气促,晚间可以平卧,纳食增多,舌苔白,脉弦细。方用:葶苈子18g,红枣10枚,附片8g,茯苓50g,黄芪、益母草各20g,白术、桑皮、砂仁各10g,炙麻黄8g,6剂。
四诊:6月1日,咳喘平,尿增多,水肿消,但近日咳痰白稠夹黄,口渴喜饮(1日喝水,约5磅暖水瓶1瓶),有伤阴化热之象,宗前方去附片加石膏30g,沙参15g,五味子10g,6剂。
2009年1月随访,数月来,症情稳定,饮食、睡眠正常,可参加轻微农业劳动。
【按】本例为脾肾阳虚,痰浊瘀阻,上犯心肺之证。脾肾阳虚,致水湿停聚,为饮为痰,壅塞肺气,宣降失司而咳喘胸闷;水气凌心则心悸气短。《景岳全书》曰:“凡水肿等证,乃脾肺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脾肾阳虚,蒸化失职,水湿停滞。肺为水之上源,通调失司,不能下输膀胱,三焦气化失常,水气泛滥而脸浮足肿,脘腹胀满。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肺气阻滞,则血行不畅而瘀阻,故唇绀舌暗,颈静脉怒张。治宜温阳利水,宣肺平喘,活血化瘀。方中制附片温助肾阳,现代研究报导“附子有强心作用”。麻黄宣肺利水,杏仁降气化痰;地龙通经络而利水,桑皮降肺气而消肿;白蚤休平喘止咳,蒲公英散结化痰;益母草活血化瘀,利水消肿;葶苈大枣泻肺汤功能泻肺利水,下气平喘。“葶苈子能缓解平滑肌痉挛,且含强心甙,具有强心作用,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对衰竭的心脏可增加输出量,降低静脉压”。茯苓健脾渗湿,大枣甘温安中;枣仁养阴安神,丹参活血化瘀;沙参养阴润肺且防麻黄、附片温燥之弊。诸药共奏温阳利水,宣肺平喘,活血化瘀,止咳祛痰之效。
附录
《现代中医内科学》:肺心病的中医治法概括起来与现代医学颇相吻合,也是抗炎、解痉、化痰、强心、利尿。抗炎,中医多以清热解毒之药,有时亦以扶正或温热类的药物;解痉,可用平喘降气的中药;化痰,中药有温肺化痰,清热化痰,养阴化痰,软坚化痰,豁除顽痰等不同;强心利尿,在中医有温阳利水,活血逐水,利尿消肿之区别。另也确有强心利尿类的中药。
《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心系病类,第三节,肺心病):本病指因肺病日久,痰气阻滞,进而导致心肺瘀阻。以咳嗽、咳痰、心悸、水肿、唇舌紫暗为主要表现的肺病及心的疾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1999年2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