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酸碱平衡及其调节

酸碱平衡及其调节

时间:2023-05-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体液中的酸性或碱性物质主要是细胞在物质代谢的过程中产生的,少量来自食物和药物。机体不断生成或摄取酸、碱性物质,但体液的pH值不会发生明显变化,这是因为机体通过体液的缓冲系统、肺和肾对酸碱平衡的调节来维持pH值的稳定。酸碱平衡紊乱时肾的调节特点是作用强大而持久,但发挥作用较慢,因此对慢性酸碱平衡紊乱有调节作用,对代谢性和呼吸性酸碱平衡紊乱也可发挥作用。由此可见,酸碱平衡紊乱与钾代谢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一节 酸碱平衡及其调节

一、酸与碱的概念及其来源

(一)酸与碱的概念

在生物化学反应中,凡能释放H+的化学物质称为酸,如HCl、H2SO4、H2CO3img53等;凡能接受H的化学物质称为碱,如OH-、img54img55、NH3等。

(二)体液中酸、碱物质的来源

体液中的酸性或碱性物质主要是细胞在物质代谢的过程中产生的,少量来自食物和药物。在普通膳食条件下,机体所产生的酸性物质比碱性物质多,故临床上酸中毒较多见。

1.酸性物质的来源

酸性物质主要来自体内代谢产生的挥发酸和非挥发酸(固定酸)。

(1)挥发酸:挥发酸即碳酸,是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最多的酸性物质。糖、脂肪和蛋白质氧化分解的终产物CO2与H2O在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CA)催化下生成碳酸(H2CO3),H2CO3在肺转变成CO2排出体外,故称之为挥发酸。

(2)非挥发酸:除H2CO3以外的酸性物质不能变成气体由肺呼出,只能经肾随尿排出体外,称为非挥发酸或固定酸。非挥发酸主要来源于蛋白质的分解,例如:含硫氨基酸(蛋氨酸、胱氨酸及半胱氨酸等)分解生成的硫酸;含磷化合物(磷蛋白、磷脂及核酸等)分解生成的磷酸;嘌呤类化合物分解生成的尿酸;糖、脂肪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多种有机酸(丙酮酸、乳酸、β-羟丁酸和乙酰乙酸等)。

机体有时还会摄入一些酸性物质,包括服用酸性药物,如氯化铵、水杨酸等,这成为体内酸性物质的另一来源。

2.碱性物质的来源

碱性物质主要来源于食物中含有的有机酸盐,如枸橼酸钠、苹果酸钠等,其次来源于机体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碱性物质,如HCO-3、氨基酸脱氨基所产生的氨等。

二、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

机体不断生成或摄取酸、碱性物质,但体液的pH值不会发生明显变化,这是因为机体通过体液的缓冲系统、肺和肾对酸碱平衡的调节来维持pH值的稳定。细胞外液的pH值主要取决于[HCO-3]/[H2CO3]的比值,当[HCO-3]/[H2CO3]的比值为20/1时,pH=7.4。

(一)血液缓冲系统的调节

所谓缓冲系统是指由弱酸(缓冲酸)及其相对应共轭碱(缓冲碱)组成的混合溶液。血液缓冲系统的组成:①血浆缓冲对: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NaPr/HPr。②红细胞中的缓冲对:KHCO3/H2CO3、K2HPO4/KH2PO4、KPr/HPr、KHbO2/HHbO2。血液缓冲系统的作用是通过接受H+或释放H+,将强酸或强碱变成弱酸或弱碱,减轻pH值变动的程度。血液缓冲系统的调节特点为调节迅速,但维持短暂。

(二)肺的调节作用

肺通过改变呼吸运动的频率和幅度来调节肺泡通气量进而调节CO2的排出量,使血浆中[HCO-3]/[H2CO3]的比值维持在正常范围,以保持血液pH值稳定。这种调节的特点是作用快,数分钟即可启动,效能最大,约30min达到高峰。

1.呼吸运动的中枢调节

延髓呼吸中枢化学感受器对动脉血CO2分压(PaCO2)的变化非常敏感,PaCO2升高可增加脑脊液H+的含量,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从而使CO2由肺排出增多,血浆中[H2CO3]相应降低,保持pH值正常。但CO2对呼吸中枢的兴奋作用是有限度的,当PaCO2超过80mmHg(10.7kPa)时,呼吸中枢受抑制产生“CO2麻醉”(carbon dioxide narcosis),使肺通气减少,丧失上述的调节功能。

2.呼吸运动的外周调节

主动脉体和颈动脉体的外周化学感受器可感受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pH值和PaCO2的刺激。当PaO2、pH值降低或PaCO2升高时,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增加CO2排出量。

img56

图5-1 肾对酸碱平衡的调节

(三)肾的调节作用

肾主要通过排酸、保碱作用来调节血浆HCO-3的含量,维持血浆中pH值的相对稳定(图5-1)。肾排酸、保碱的重要环节:①NaHCO3重吸收:肾小管上皮细胞生成和排泌H或NH3,甚至排出K,与原尿中的Na进行交换(H-Na交换、img57-Na交换、K-Na交换),而重吸收NaHCO3回流入血。若[H]增高时,肾小管上皮细胞碳酸酐酶活性增强,肾小管重吸收NaHCO3增多,从而使血浆[img58]增高来调节。②磷酸盐的酸化:肾小管上皮细胞排泌的H+与肾小管滤液中的Na2HPO4(碱性)结合,形成的NaH2PO4(酸性)随尿液排出体外。当尿液pH值降至4.8时,滤液中的碱性磷酸盐已全部酸化,难以增加H的排泄,因此其缓冲作用是较为有限的。③img59的排泄:肾小管上皮细胞排泌的H与其排泌的NH3结合形成img60随尿液排出体外,img61生成与排出具有pH值依赖性,它的排出量随着酸中毒的加重而增多。

一般尿液的pH值与血浆的变化相同,而正常人终末尿的pH值在4.4~8.2范围内变动(平均为6.0)。终末尿pH值降至4.8时,img62]/[img63]的比值由原尿的4∶1降至1∶99,可见肾能排出过多的酸以维持体液pH值在正常范围内。

酸碱平衡紊乱时肾的调节特点是作用强大而持久,但发挥作用较慢,因此对慢性酸碱平衡紊乱有调节作用,对代谢性和呼吸性酸碱平衡紊乱也可发挥作用。

(四)组织细胞对酸碱平衡的调节

机体组织细胞主要通过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对酸碱平衡进行调节,如H+-K+交换、H-Na交换,红细胞、肌细胞和骨组织细胞均能发挥这种作用。如酸中毒时,细胞外液H可弥散入细胞内,细胞内K则移出细胞外,使细胞外液H+浓度降低,但常导致血清K浓度升高;碱中毒时则相反,会导致血清K+浓度降低。由此可见,酸碱平衡紊乱与钾代谢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组织细胞的缓冲能力较强,3~4h即可发挥作用,其缺点是可导致高钾血症。Cl--img64的交换也很重要。Cl-自由交换阴离子,当HCO-3浓度升高时,机体通过加强Cl--img65交换促使img66排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