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发热的分期
发热分为三个时相: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退热期)。
一、体温上升期
内生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后,体温低于调定点,调定点冷敏神经元发出神经信号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由正常值升高到调定点水平的这段时间为体温上升期。时间短者为数分钟,长者达数天。此时期许多患者畏寒,并可出现“鸡皮疙瘩”和寒战、皮肤苍白等现象。其热代谢的特点是散热减少,产热增多,产热大于散热。
二、高温持续期
体温上升到新的调定点后,就在该高度波动,此时期即高温持续期。时间短者为数小时,长者可达数周。此期产热增加主要靠升高的代谢率;同时,皮温升高,血管扩张,散热也因此增加,故患者皮肤潮红,不再感到寒冷,“鸡皮疙瘩”消失,水分蒸发增加,皮肤口唇干燥。本期的热代谢特点是产热与散热均在较高水平。
三、体温下降期(退热期)
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及发热介质得到控制和清除,调定点恢复到正常水平后,机体出现明显的散热反应,称为体温下降期(退热期)。体温下降期持续时间若是几小时或24h内体温降至正常者,称为骤退;一般在数天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者称为渐退。此时期由于汗腺分泌增加,引起大量出汗可造成脱水,甚至循环衰竭,应注意监护。其热代谢特点是散热多于产热,体温下降,逐渐达到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
知识链接
发热的分型
根据体温曲线不同,可将发热分为五种类型。
(1)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甚至更高水平,24h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等。
(2)弛张热:持续高热,24h内波动超过1℃,可达2~3℃,见于风湿热、败血症等。
(3)间歇热: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后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每日或者隔日反复一次,可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回归热:回归热也称波浪热,是指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可见于回归热等。
(5)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变化不规则,可见于小叶性肺炎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