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护理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护理

时间:2023-05-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经呼吸道传播所致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及脑实质损害。除寒战、高热、头痛、呕吐外,意识障碍加深,迅速陷入昏迷状态,反复惊厥,脑膜刺激征及锥体束征阳性,脑水肿严重者可发生脑疝、呼吸衰竭。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血小板可明显减少。2.脑脊液 明确诊断的重要方法。

第六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护理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经呼吸道传播所致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特征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淤点、淤斑和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及脑实质损害。本病冬春季多见,儿童易患。

一、病原和发病机制

1.病原 脑膜炎奈瑟菌(又称脑膜炎球菌)属奈瑟菌属,革兰染色阴性,菌体呈肾形或卵圆形,直径0.6~1.0μm,凹面相对成双排列,可分13个血清群,其中A、B、C三群最常见,我国目前流行的主要菌群是A群,占90%以上。细菌在外界生存力很弱,可产生自溶酶,在体外极易自溶而死亡,对干燥、寒冷、热和常用消毒剂均很敏感,温度低于30℃或高于50℃时易死亡。

2.发病机制 人体免疫力较强时,脑膜炎奈瑟菌侵入人体后大多被迅速杀灭;如免疫力较弱,病原体可在鼻咽部繁殖,多数感染者成为无症状带菌状态、部分则可出现轻微上呼吸道炎症并因此获得免疫力而不治自愈。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或侵入人体的脑膜炎奈瑟菌毒力较强,细菌自鼻咽部黏膜侵入血流,多数无明显症状或仅出现皮肤黏膜淤点、淤斑,可获得免疫力而自愈;仅极少数患者发展为败血症,进而通过血-脑脊液屏障侵入脑脊髓膜,引起化脓性脑膜炎。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在其中大量繁殖并裂解释放内毒素是致病的重要因素,作用于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引起局部出血、坏死、细胞浸润及栓塞,使皮肤、黏膜出现淤点、淤斑;引起全身小血管痉挛,导致严重微循环障碍、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临床出现感染性休克及酸中毒;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继发性纤溶亢进而加重微循环障碍,导致皮肤、内脏广泛出血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引起脑血管内皮细胞充血、出血、炎症和水肿,通透性增加,导致脑脊髓膜炎;严重者有脑组织坏死、充血、出血、水肿及颅内压显著升高,甚至发生脑疝,可迅速致死。

二、护理评估

(一)流行病学资料

1.传染源 主要是带菌者,流脑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甚高,可达50%以上,且不易被发现;患者仅自潜伏期末至发病后10d内具有传染性,且治疗后病原体很快消失,故作为传染源,带菌者比患者更重要。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咳嗽、喷嚏等随飞沫排出体外由呼吸道直接传播。2岁以下婴幼儿常通过密切接触,如同睡、怀抱、喂乳、亲吻等方式而受到传染。由于病原体在外界生活力极弱,间接传播机会较少。

3.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10岁以下儿童多见,以6个月至2岁婴幼儿免疫水平最低,故发病率高。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4.流行特征 全年均可发病,多见于冬春季,3~4月份为高峰。本病可呈周期性流行,一般3~5年小流行,7~10年大流行,但在易感者中普遍进行预防接种,此周期性流行可被打破。我国于1984年开始广泛接种脑膜炎奈瑟菌A群多糖体菌苗后,发病率逐年下降。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2~3d(1~10d)。

1.普通型流脑 最常见,占全部病例的90%以上。前驱期表现为低热、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数患者无前驱症状而急起发病,表现为寒战、高热(体温迅速升至39~40℃)、头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烦躁不安、精神萎靡等败血症期毒血症状及皮肤黏膜淤点、淤斑;继而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等脑膜炎期表现及脑膜刺激征阳性,血压升高、脉搏减慢,重者昏迷、抽搐。经治疗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症状和体征消失,在1~3周内痊愈。

2.暴发型流脑 ①败血症休克型:多见,循环衰竭是本型的特征。除急起寒战、高热、头痛、呕吐外,全身皮肤黏膜广泛性淤点、淤斑并迅速融合成片,伴中央坏死,全身中毒症状更严重,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发绀、皮肤呈花斑状、血压下降等,而脑膜刺激征缺如或不明显,易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②脑膜脑炎型:以脑实质严重损害为主。除寒战、高热、头痛、呕吐外,意识障碍加深,迅速陷入昏迷状态,反复惊厥,脑膜刺激征及锥体束征阳性,脑水肿严重者可发生脑疝、呼吸衰竭。③混合型:同时具有上述两种类型的临床表现,可先后或同时出现,病情极严重,病死率高。

3.其他类型 ①轻型:见于流脑流行后期,表现为低热、轻微头痛、咽痛、皮肤黏膜细小出血点及脑膜刺激征阳性。②婴幼儿流脑:婴幼儿因颅骨骨缝及囟门未闭合、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未成熟,症状常不典型。表现为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和拒乳、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以及烦躁、尖叫、嗜睡、惊厥、囟门隆起,而脑膜刺激征不明显。③老年流脑:特点为暴发型发病率较高,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见,皮肤黏膜淤点、淤斑发生率高,意识障碍明显,并发症及夹杂症多,预后差,病死率高。

4.心理状态 因起病急、症状重、担心预后等,常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负性心理反应。

(三)辅助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显著增加,多在20×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达80%以上。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血小板可明显减少。

2.脑脊液 明确诊断的重要方法。压力增高,外观混浊,白细胞数明显增高(白细胞计数大于1000×106/L),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蛋白质含量增高,糖和氯化物明显降低。

3.细菌学检查 刺破皮肤淤点取少量组织液或取脑脊液离心沉淀后做涂片染色镜检,阳性率为60%~80%;亦可取血或脑脊液做细菌培养。

4.其他 血清或脑脊液中的细菌抗原、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及脑脊液β2微球蛋白检测等,有助于早期诊断。

(四)治疗要点

1.普通型流脑 以病原治疗和对症处理为主。①病原治疗:首选青霉素,成人剂量为20万单位/(kg·d),儿童(20~40)万单位/(kg·d),分次加入5%葡萄糖溶液内静脉滴注,疗程5~7d,亦可酌情选用氯霉素、头孢菌素类或磺胺嘧啶、复方磺胺甲唑等抗生素。②对症处理: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和退热药物,颅内压增高者应用20%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以脱水降颅内压,成人每次1~2g/kg、儿童每次0.25g/kg,间隔4~6h一次。

2.暴发型流脑 除尽早使用有效抗生素外,还有如下治疗要点。①休克型:关键抢救措施是迅速纠正休克,包括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减轻毒血症状等措施;针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治疗,如淤点淤斑不断增加并有血小板明显减少时,应及早应用肝素,高凝状态纠正后,应输入新鲜血、血浆,应用维生素K,以补充消耗的凝血因子;保护重要脏器功能。②脑膜脑炎型:静脉快速滴入脱水剂和辅以糖皮质激素,以迅速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防治脑疝和呼吸衰竭。

三、主要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 与脑膜炎奈瑟菌进入血液循环后大量繁殖释放内毒素有关。

2.皮肤完整性受损 与内毒素作用于皮肤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引起局部出血、坏死、细胞浸润和栓塞以及意识障碍、长期卧床等有关。

3.组织灌注量改变 与内毒素导致微循环障碍有关。

4.潜在并发症 脑疝等。

四、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①按呼吸道隔离要求隔离患者至体温正常后3d,保持病室安静、清洁、温暖、舒适、空气新鲜流通,患者卧床休息,注意保暖。②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饮食,鼓励患者多次少量饮水,保证入水量为2000~3000mL/d,高热、频繁呕吐者适当增加饮水量;进食不足者应静脉补充足够水分和营养,昏迷者给予鼻饲,做好口腔护理。

2.心理护理 多与患者沟通,给予心理支持,解释病情,对普通型患者,告知积极治疗病情可以完全康复而不留后遗症,对暴发型患者,更应多加关心,必要时陪伴在床旁,以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

3.对症护理 ①淤点淤斑:保持床褥清洁、平整,内衣裤应柔软、宽松、勤换洗,患者大小便后应及时清洗,防止浸渍,保持会阴部皮肤清洁干燥;淤点、淤斑处皮肤,尽可能避免受压和摩擦,剪短患者指甲,以免抓破,皮肤如有破溃,应及时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局部后涂以抗生素软膏,以防继发感染。②昏迷:定时翻身、拍背、按摩受压部位,以防发生压疮。③高热:物理降温为主,如头部或大动脉冷敷,32~36℃温水拭浴(禁用乙醇拭浴);使用退热药物时注意出汗情况,避免大汗导致虚脱。④烦躁不安:加床栏或用约束带保护,以防发生坠床。

4.用药护理 ①按医嘱使用有效抗生素,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使用青霉素时,应注意用药剂量、给药次数、间隔时间、疗程及变态反应等;使用氯霉素时,应遵医嘱定期送检血常规,观察指标变化,注意有无骨髓造血抑制等不良反应;使用磺胺类药物时,应鼓励患者多饮水,饮水量应超过2000mL/d,保证尿量超过1000mL/d,按医嘱使用碱性药物以碱化尿液,注意尿量及其颜色变化,每日或隔日复查尿常规,以防血尿或磺胺结晶。②遵医嘱使用甘露醇等脱水剂降颅内压时,滴注速度应快,并注意观察呼吸、瞳孔和心率、血压的变化,以及颅内高压征象有无好转等情况。③肝素静脉滴注抗凝治疗时,不能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应准确执行医嘱和观察用药后症状改善的情况,肝素应用后按医嘱输注鲜血、血浆或凝血酶原复合物,以补充消耗的凝血因子。

5.腰椎穿刺术后护理 腰椎穿刺术后患者应去枕平卧4~6h;采集的脑脊液标本应立即送检,并注意保温和避免污染。

6.病情观察 ①注意观察淤点、淤斑的进展状况及末梢循环变化,淤点、淤斑迅速融合成片,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发绀、皮肤呈花斑状、血压下降等循环衰竭表现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实施抗休克治疗和护理。②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瞳孔、意识状态变化,发现意识障碍加重、两侧瞳孔不等大或有抽搐先兆等颅内高压症状或脑疝征象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并迅速备好抢救物品和药品,配合医生抢救和护理。

五、健康教育

1.开展预防流脑的卫生宣教工作,在冬春季节流脑流行期间,发现有感冒症状,尤其是高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皮肤淤点等表现时,应及时就诊,以便早期发现、治疗和隔离患者;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通风,外出戴口罩,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和探望流脑患者。

2.宣传应用脑膜炎奈瑟菌A群多糖体菌苗0.5mL皮下注射1次可明显降低发病率的作用。

3.对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的患者,应指导家属帮助患者进行切实可行的功能锻炼和按摩等,以促进早日康复。

六、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 早期发现患者并早期隔离治疗,患者必须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要求隔离至体温正常、症状消失后3d,或不少于发病后7d,以防疫情扩散。密切观察接触者需医学观察7d。

2.切断传播途径 流行期间加强卫生宣教,尽量避免举行大型集会或集体活动,不要携带婴儿到公共场所,外出应戴口罩。

3.保护易感人群 积极应用脑膜炎奈瑟菌A群多糖体菌苗的预防接种,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力。密切接触者服用复方磺胺甲唑预防,成人2g/d,儿童50~100 mg/(kg·d),分2次口服,连服3d。

(袁 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